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象征主义诗歌是屹立于20世纪中日诗坛的“一支异军”,它们都是在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萌生和发展起来,在诸多方面对西方象征主义进行了承袭和发展。“物感”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日本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髓。西方象征主义思潮对中日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显现而直观的,而中日古典诗歌传统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中日象征主义诗歌在吸收和融合了具有两个民族特质的“物感”与“物哀”的文学传统后生机勃勃,共同演绎出了一曲“东方之歌”。  相似文献   

2.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没有中国文学那么久远,在思想上的认识也不是像西方那样前卫。但是日本文学有着自己兼收并容的特点,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中独树一帜。日本文学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并不影响其独特的美感。在日本文学的各个方面广泛地闪耀着"物哀"的影子,"物哀"显然已经成为日本文学美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紫式部和川端康成的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是美国南部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通过刻画主人公艾米丽这位昔日"南方淑女"的人生悲剧,见证了南方贵族制度的衰亡,社会习俗的变迁,新旧文化的碰撞,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物哀情怀.本文将带领读者去品味这种物哀,感悟福克纳那种喜与泪、爱与恨、悲与美交织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4.
《源氏物语》中的第12卷《须磨》,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写得跌宕有致的最精彩的部分,充分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王朝学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贯穿着日本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5.
借用泛神论一词,在理解泛神论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日本宗教观中自然万物皆可为神的特点和日常审美观的描述,了解泛神性观点与欧洲泛神论的异同,以及泛神性对日本古典美学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所含有的泛神性特征,从而辩证地看待日本古典美学的"物哀"和;"幽玄"的特性。使我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日本古典美学。  相似文献   

6.
《山音》不仅在文章结构上堪称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还把婚外情的主题升华到艺术的高度,加上精炼的行文技巧,被誉为是一部"充满《源氏物语》般传统气息"的文学作品。本文将以川端康成杰作之一的《山音》为中心,探析其作品中的虚无感与物哀美。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一诗以悲伤的笔调叙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既采用了以哀景、哀事写哀情的手法,也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段,营造了浓烈的悲剧氛围,体现了此诗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方面对川端康成的《名人》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揭示作者借作品所要表达的有价值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风格;通过作品讴歌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对艺术执着而无功利的追求;他在自然描写中体现了日本“物哀”的审美追求,这是川端作品中难得的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关于哀牢王国的主体民族问题,明代董难《百濮考》问世以来,争论不断。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国内外的实地考察,认为泰缅边境的克伦人就是哀牢人的后裔。克伦人与史载的哀牢人习俗都具羌濮和越人的特征,故可推断哀牢主族应为濮越融合的僚人,即“鸠僚”。  相似文献   

10.
否定“大波”说,安徽地名说和“巴陵”说,证明《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句中之“陵阳”是今湖南省慈利县。  相似文献   

11.
哀牢是滇西南地区一个巨大且庞杂的族群.保山是中国历史上永昌郡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昌宁地处永昌、顺宁两郡之间,应属古哀牢国范围,而在此地发掘出的昌宁大甸山古墓群,从时间与空间上看推测属于哀牢文化遗址.关于哀牢的族属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是哀牢地区考古及对哀牢文化研究的重要实证材料,是研究哀牢文明起源发展的基本实物凭据,拟从现有资料出发,尝试进一步揭开哀牢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耿德铭先生的专著《哀牢文化论》入选《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且已于近期出版.该书为耿先生代表作之一,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运用详实的文献、考古和其它史料深入对验研究,将古老神秘的哀牢王国系统、形象地展现出来,对推动哀牢文化暨云南民族历史研究具有拓荒与奠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哀牢山系是民族文化资源异常富集的区域 ,这里蕴藏有大量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山水的秀色、自然的雄浑和天地的大美 ,在哀牢山系都有集中体现。梯田景观既是哀牢山系最有标志性意义的人文景观 ,也是人类农耕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奇葩。雄峰巍峨的自然山水、凌霄仙境的梯田景观、沧桑古朴的蘑菇山寨以及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 ,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哀牢大山梯田景观审美的主要对象 ,堪称世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哀牢区域本无汉族。先秦时期,我国内地汉族先民开始移民到哀牢区域,于汉晋时期哀牢区域出现汉族移民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汉族移民以政治落籍移民、战争落籍移民和工商业落籍移民为最多。  相似文献   

15.
哀牢国与滇国、滇越国在云南古代史上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研究辩析哀牢国与滇国、滇越国的关系,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哀牢国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来说,《哀牢传》也是一篇很重要的民族学文献。哀牢归汉的根本动机可能是为了借助汉朝政府的赏赐与封号强化哀牢人的民族认同,保持哀牢民族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从民族交往需要来看,民族统一需要对异民族进行田野调查。哀牢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汉朝政府的民族统一在民族学的沟通手段上形成了一种历史契合,因此,民族志也就必然会成为解决民族统一的最佳沟通手段。《哀牢传》的诞生就是民族交往历史耦合的需要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杜甫《伤春五首》其二“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一联中,“兄弟”一词的内涵除杜甫自家兄弟外,亦兼指李唐王室宗亲。从先秦到魏晋,大量文献中出现了以“兄弟”代指同姓诸侯、王室手足的用例,且多与其不能保卫中央联系密切,至杜甫所在时期仍延续此政治内蕴。联系庾信《哀江南赋》《伤心赋》等外部文本,并在杜集内部探寻相关信息,可知《伤春五首》其二中的“兄弟”一词所指兼具家国二义,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血缘政治,亦是杜甫国身通一情怀理念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诗经》之赋、比、兴 ,历来解义分歧。宋人李仲蒙以“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说赋、比、兴。“情”、“物”二字统贯 ,通过“情”与“物”双方的不同结合关系构成艺术形象 ,抒发诗人情志 ,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揭示了《诗经》情物交感、托物言情的形象思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拜伦名诗《哀希腊》自1902年经由梁启超译介以来,一而再,再而三被翻译家复译。互文性理论的出现为翻译学更好地解释一作多译和不断复译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文章结合互文性理论,对比了《哀希腊》4个复译本(译者分别是马君武、苏曼殊、胡适、查良铮),力图挖掘文本间的互文关系,进而指导诗歌翻译的互文性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江淹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的辞赋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人生经历和个人思想性格的原因江淹的赋作突现了以哀取胜的特色,无论从作品的主题还是抒发的情感都体现了这一特色,这样的特点正是魏晋文学重抒情的重要表现,故而江淹的作品在上承元嘉下启永明的文学历程上抒写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