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线性的、流于肤浅的:从幼儿园写到高中,从春天写到冬天,或者是写一件事的经过与结果,没有横向的生发,没有纵深的发展。更没有起伏变化。在“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文化环境里,这种作文显然得不到读者的喜欢。古人行文,有“起承转合”之说,而其中“转”尤为关键。因为,这一“转”,可以...  相似文献   

2.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信任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甚至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一般也可以这样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是逻辑性的”。庞加莱也说:“没有直觉,年轻人在理解数学时便无从着手:他们不可能学会热爱它,他们从中看到的只是空洞的玩弄词藻的争论;尤其是,没有直觉他们永远也不会有应用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如果没有亲自动笔进行翻译,就不知道粗枝大叶看懂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译者的理解不同于一般读者的理解,因为他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而翻译中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理解不到位造成的,因此译者必须一丝不苟。本文针对“如何提高译者的理解度”这一问题提出了方法,也是今后学习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美点赏析阅读《文嫂找钱》一文,能使读者为其质朴的语言所折服,为其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而着迷,为其别具匠心的行文立意而叹服,更为其巧妙别致的结构而着迷。初读文题“找钱”,可以理解为买物品找回多余的钱,也可以理解为文嫂找自己的钱;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才明白文嫂在帮盲童找丢失的50元钱;读文章的后半部分方知文章的字面理解与文章的深层含义截然不同,文嫂不仅在找丢失的钱,也是在寻找儿子小强的那颗拾金不昧的赤诚之心。立意的深挖与创新为文章添色不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结构巧妙别致在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文嫂假装眼睛进了…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就是读书课。”这句略显“激进”的话也从侧面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张颂教授在《朗读学》中精辟地论述:“理解是基础,不理解或理解不深,文学作品就不可能化入朗读者的内心,就不可能变成朗读者自己要说的话;目的是统帅,没有目的的统帅,朗读的有声语言就会飘忽不定,甚至变成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随意性声音;  相似文献   

6.
特级教师龚海平老师在谈到“语篇教学中的生词处理”时,曾经说过:“在生词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不去单独处理生词:在生词较多的情况下.尤其在有关键词是生词的情况下.应先处理生词.再进行语篇教学。”即使生词再多.语篇教学中的生词教学也是为阅读理解服务的.若过于偏重词汇则破坏了语篇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阻碍了学生对语篇后续学习的思...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它讲究的是曲折多姿,讲究的是一波三折。怎样才能使你的作文多姿多彩呢?下面有三把金钥匙能为你打开优秀作文之门。 在作文中,有时可以故意“卖关子”,设置一些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增添读者的兴趣。比如作文《我与妈妈打赌》,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写的:“我英语考了一百分,匆匆忙忙地夹起书像小鸟一样飞回了家。  相似文献   

8.
速览     
《教育》2012,(9):8-8
《教育界》2012年第23期刊登李春慧文章指出,现代阅读学认为:“在书页把意义传输给读者的同时,读者也把意义赋予了书页。阅读理解是由书页和读者丽者相互影响而获取的。”读文章不仪要读文章背后的人,理解文章的意义,更要理解文章后面的人发出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技法阐释 古人云:“文似观山不喜平。”“平”即“直”,“直”则“板”。倘若记叙文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寡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出波澜呢?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技法。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一书中谈道: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可见,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诚如吴刚平教授所言:是否理解了文章,要看学生是读出了文本的言上之意,还是读懂了言下之意。能读懂言下之意者,就能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读者的思想——或受启发,或为之发笑,或为之动容,即所谓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说     
“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是个颇有嚼头的题目。“没有个性”,可以理解为平淡无奇的淡泊,也可以理解为不敢超越的平庸;同时,“没有个性”与“有个性”之间有时可能也会发生转换。不管怎么写,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不能因为题目中存在“没有个性”四个字,就让自己的作文也变得乏味而“没有个性”起来。本期我们邀请青年学者,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高玉教授出任裁判并亮分。下期赛题:《怎样才能当上班干部》主持人说@金立群  相似文献   

12.
《马嵬(其二)》课后练习说:“《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没有提到同情,包括《唐诗鉴赏辞典》等资料也是这样鉴赏的:“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2版)但深入分析,既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同情唐玄宗的。  相似文献   

13.
段开荣 《甘肃教育》2011,(10):36-36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平”不仅指平淡没有波澜,也指平常没有新意。近年来,不少学校以“创新作文”、“个性化作文”为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创新旗帜引导下挑战传统作文,表现出可贵的精神和勇气,也涌现出一大批新人和新作品。但也应该看到,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创新认识肤浅,表现出很多问题。这与教师的引导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既有新意、有特色,而又不至于走向极端、陷入误区呢?  相似文献   

14.
古艳丽 《江西教育》2003,(13):25-25
1.注重课外积累。课外积累包括表达能力的积累和生活感悟的积累。一个人良好的表达能力,往往源自于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我们决不能期望学生读了几本书后,作文水平就一定会有提高。我们应该有超脱的作文观,也就是在学生读书的时候,大可不必每次让其体验写作特点。学生在阅读时自然会获得一种为读者而写作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受潜意识支配而获得的。读者阅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他正获得写作能力,也没有意识到获得写作能力的结果。”平时我会有选择地抄一些唐诗宋词让他们吟诵,并不强求去理解意思,因为我觉得理…  相似文献   

15.
解释学中的“前理解”具体来说是读者理解的“前结构”,也就是读者理解前帮助其理解的各种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即读者所处时代和境遇——理解和欣赏时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广阔的社会环境、政治的、文化的、学术的流行观念和各种语境等:主观条件是指读者的知识、经验、性格、情感、兴趣、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也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敦育。”当我对张奇从“认识——了解——理解——深爱”,与张奇共同经历了这段心路历程之后,我才深深理解真正的教育是那么的美。  相似文献   

17.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元解读”成为热门的话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理念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人认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加以解读,读者不同,解读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多元解读”不应该设界,也不可能有界。于是乎,有的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有的教师甚至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哪怕胡思乱想、低俗不堪,也不批评、不辨伪、不纠偏,充斥课堂的评价语言也单调得只剩下“好、很好、非常好”了。  相似文献   

18.
柯传伟 《现代语文》2009,(7):131-132
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原有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前理解”或“前结构”。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有两大形态:其一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即“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即“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这两种期待视野的形态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写作主体的认知结构(即写作者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写作需求(即写作者写作时所抱的动机所立的目标所带的问题)。如果写作者没有相应的文体知识,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没有一定的价值观、审美观,就不可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写作是个未定的结构图式,具有“召唤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没有生动、形象语言的文章,尽管素材新颖、构思精巧、立意深刻,也难以赢得读者青睐的眼光。语言是文章的外在因素,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已成为衡量作文水平高下的重要尺度。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作文应当在语言方面精心装扮。凸显语言的功能,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赢得读者“芳心”。当然,语言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在平时多下工夫。  相似文献   

20.
师:做人贵直,写文贵曲。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便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只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才能吸引读者。那该怎么做呢?老师教你一招:“折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