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信息平台     
英国作家奈保尔获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把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印裔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奈保尔祖籍印度,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群岛,18岁获政府的奖学金赴英国留学。1953年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定居英国。奈保尔是英语世界  相似文献   

2.
金急雨 《初中生》2002,(9):44-45
正当各界注目于美国对阿富汗的攻击行动以及“9·11恐怖事件”满一个月之际,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1日晚间,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籍印度裔特里尼达和多巴哥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奈保尔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家庭。18岁时,他以奖学金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服务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奈保尔1957年以小说《神秘按摩师》开始写作生涯,此作即获得该年的“莱思纪念奖”。此后奈保尔开始稳定的小说创作,作品包括《神秘按摩师》《毕斯华士先生的屋子》《黑暗地带》《模仿人》《身在自由邦》《游击队》《抵达之谜》以及《世界之道》等。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包括“毛姆小说奖”“霍桑登奖”“史密斯奖”等,1971年更赢得了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他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推崇的英语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宣称:“他是世界作家、语言大师、眼光独到的小说奇才。”奈保尔有着印度婆罗门的血统,出生于英属殖民地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却生活在英国,用英语写作。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是在后殖民文化、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和交织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特殊背景使他更多关注先进与落后文化的差异,作品有深刻的批判性质。从某个角度可以说他是世界性的、流浪的、没有特别的根的作家。英国方面在对奈保尔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中说:“奈保尔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的是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面貌,其中流露出其无法认同其祖国印度与英国的挣扎……”  相似文献   

3.
独行客     
2 0 01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瑞典文学院形容他是“一位环球的文学领航员”。  相似文献   

4.
V.S.奈保尔是一个文学世界的漂泊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内心,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印裔英籍后殖民作家奈保尔是一位关注现实,富于时代责任与批判精神的小说家。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因在他的文学世界里生命依然,可以说奈保尔秉承的仍然是“伟大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英国和美国的评论家有时这样品评奈保尔“毫无疑问最杰出的用英语(可能也是任何语言)对第三世界的混乱进行阐释的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奈保尔评论《萨郎波》的叙事伦理缺场策略,认为奈保尔主要从作品的东方主义叙事风格、古代宗教的妖魔化叙事特征和作家伦理关怀缺场的叙事艺术这三方面分析该小说。奈保尔对《萨郎波》的批评反映他对19世纪欧洲小说基于东方想象的解构批判立场,充分体现奈保尔以道德正义为圭臬的世界主义文学评论观。  相似文献   

6.
《B·华兹华斯》是英国移民小说家V·S·奈保尔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米格尔街》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是20世纪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以乞丐诗人的身份孤独生活,承受世俗伦理与殖民文化的压力,以审美追求谱写了荒诞英雄式的生存诗篇。从存在主义视角对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的分析,为解读奈保尔小说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抵达之谜》中作家努力脱离特立尼达实现向英国的抵达之旅分为两部分:对特立尼达的生活经验抛弃实现从"第一童年"向"第二童年"抵达;对特立尼达的文学经验抛弃实现从男人向作家的抵达。在英国殖民语境下奈保尔被英国精英文化同化,实现了"英国化",在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不是作为被殖民者的复现,却是以"他者"面目出现的殖民者的"同者"。  相似文献   

8.
江冬 《初中生》2012,(2):39-43
正【导言】奈保尔(1932~),英国小说家。祖籍印度。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后在英国定居。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长篇小说《抵达之谜》等。《布莱克·沃兹沃斯》为《米格尔街》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比喻的出色运用是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一大艺术特色.性格各异的人物,独具特色的景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常常被奈保尔巧妙地借用到小说《米格尔街》中赋予新的色彩和意义.这种别具特色的比喻修辞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0.
陆璐 《华章》2012,(20)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两周,其新作《半生》再次向人们昭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小说《半生》是奈保尔的又一部自传性小说.故事的主人翁虽然有着一些与奈何尔相似的人生经历,但威利则替作者承受了文化冲窘态所致的历史伤痛及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1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自斯·茨威格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斯·茨威格(1881-1942)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早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20岁的茨威格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21岁又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30岁时,他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尝试着诗歌、小说、戏剧、传记等文学体裁的创作。但标志着其在小说界形成自己创作风格并使之声名鹊起的是他1911年发表的小说集《初次经历》。1927年,他又发表小说集《热带癫狂症》和《情感的迷惘》。这三部“链条小说”的创作主题——“探索和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反映…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籍特立尼达作家维·苏·奈保尔,为表彰“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英国谍报员》(The British Agent,又名Ashenden)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Maugham)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入了毛姆根据他在一战期间为英国情报局工作的经历而写的六个故事和一些逸事。《英国谍报员》于1928年首次出版,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间谍小说(espionage novel)。与毛姆众多以英国在太平洋地区属地的异国风情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相比,《英  相似文献   

14.
维·苏·奈保尔(V.S.Naipaul)出生在中美洲特立尼达,是一位英国移民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创作,其中他的作品《米格尔街》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这部小说的语言,既幽默诙谐,又辛辣讽刺。这部小说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修辞学的魅力。此论文从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以及语言语境对修辞的影响入手,对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进行研究,并揣摩他的语言特色,体会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对当时社会丑陋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朱亚梅 《海外英语》2013,(21):250-251
英国印度裔作家维·苏·奈保尔晚期的代表作《浮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以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形式揭露了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依然存在着代表严格阶级体制的种姓制度如何在教育、婚姻和职业方面暴露它的迂腐,成为影响印度社会进步的桎酷。奈保尔透过威力父子的视角为读者再现了种姓制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作者档案]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 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183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使他一举成名。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誉为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等。主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  相似文献   

17.
据英国媒体11月25日报道,瑞士小男孩克里斯多弗·比尔在6岁时写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本季和上季的旅行》,这本小说已经由英国因弗内斯市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文学代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细读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文学创作上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正是以他的代表小说《河湾》为主要分析对象,揭示其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他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等写作特色上。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文学代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细读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文学创作上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正是以他的代表小说《河湾》为主要分析对象,揭示其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他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等写作特色上。  相似文献   

20.
《斯通与骑士伙伴》是奈保尔唯一一部与第三世界毫无关联的小说。这部小说与英美经典文本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关系。这种互文性同时具备了"模仿"与"改写"的双重含义,模仿是对语言与文体的延续,改写则成为颠覆英美文学传统的有效手段。奈保尔"戏仿者"的后殖民文化身份在小说的互文性中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