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委员会制定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第二十九条,给分号用法规定了三条使用原则:"(1)从层次上看,句号>分号>逗号>顿号;(2)分号不用在普通单句里;(3)分号一般用在并列复句里,被分号隔开的各分句中,至少应当有一组内有逗号。"可是,仔细推敲起来,这三条原则没有一条经得起语言事实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我刚到地质出版社工作时,由于编辑、校对人员少,所以许多工作,诸如修图、贴字、正文设计、拣图版等,都是由编辑自己做。多数书稿也是由编辑自己校。当时真可谓是编校合一了。后来,人员增加了,就像许多出版社一样,实行编校分工。由于校对大多是新人,业务不熟悉,又不懂专业技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采取一部书稿打两份校样的办法,一份送校对,一份送编辑或作者阅读。  相似文献   

3.
"作”与"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玲  陈燕 《编辑学报》2001,13(4):243-243
"作”与"做”这2个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口语中,由于"作”与"做”发音相同,而无须区别使用,但在书面语言中,要想正确使用"作”与"做”就比较困难了,往往出现两字混用和错用现象.这给我们编辑加工、校对文稿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如何正确区分和使用这2个字,从而避免写作和出版物中的错用呢?  相似文献   

4.
《中国编辑》2011,(6):25
为了帮助出版社编辑、校对人员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编校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更多的优秀图书,2011年9月14日—22日,中国版协编校工作委员会在京举办了第四期全国出版社编辑校对人员业务培训班。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71家出版社的196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培训处徐胜帝处长、中国版协副秘书长张振启、中国版协编校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增顺及副主任吴瑰琦、潘正安、魏运华、张小平、杜维东出席了开班式。徐胜帝处长在讲话中强调:编校工作很重要;做好编校工作不容易,不仅人员素质要过硬,还要通过大  相似文献   

5.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质量的管理而造成的.一些出版单位为了精简编制,不再设专职的校对岗位,实行"编校合一",取消了原来的"三校一读"制度,一本书稿由编辑一人承担编校任务.  相似文献   

6.
异形词是汉语中常见的复杂现象,也是编校过程不时涉及的问题。异形词有首选与参选之别。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拟订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中指出,“《现代汉语词典》以第一义项为首选,‘也作××’作为参选。在图书中不论使用首选词和参选词都应看作是正确的。……但是在校样中发现了参选词,则应改为首选词,以利于汉语规范。”愚以为,在具体处理异形词时,似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尊重历史。翻印或引用古籍原文时,应保留其原异形词,不宜以现代汉语的标准把参选词改为首选词。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玉容寂…  相似文献   

7.
徐栩 《新闻窗》2011,(3):118-119
在图书出版机构中,书稿出版流程的编辑校对环节,目前基本上是两种分工模式。一种是编校分离;另一种是编校合一。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各有长短。从这两种模式的运行现状来看,图书出版机构可根据自身条件选用其中的一种模式,并无正误之分。本文以编辑初审书稿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编校分离模式下如何做好初审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出版、印刷等技术不断提升。现如今,许多书籍杂志出版实行"编校一体"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编辑与校对已经淡化。编校者既要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对书稿进行审阅。在这种情况下,编校者身上的责任逐渐增加。在编校工作中,稿件加工需要"宏观"与"微观"的融合。对此,笔者综合研究,对编校工作的"宏观"与"微观"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图书质量管理营销项的评价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新出图 [1 997]79号 ) (以下简称《规定》) ,将图书质量管理分为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印装质量等不同管理环节 ,在《规定》的第二章第三条更明确指出 :“为了便于管理 ,本规定将有连带关系的选题和内容 ,合并为内容项 ;将编辑加工和校对 ,合并为编校项。”《规定》还具体规定了内容项和编校项质量管理的分级和标准 (在附则中附有《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图书质检国家标准” ,这一标准为各出版社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进行图书质量监控提供了科学依…  相似文献   

10.
异体字同题是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在什么情况下不允许使用异体字,在什么情况下又允许使用异体字,是每个编辑都应该清楚的。有的字,在某一种文字语言环境中是异体字,而在另一种文字语言环境中又不是异体字;如何评判出版物上的异体字是不是规范汉字……搞清诸如此类的同题,有利于正确使用汉语语言文字,有利于提高图书、报刊的编校质量,有利于做好图书、报刊的审读工作。  相似文献   

11.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件运动回流的问题,首先是由我国档案学者何嘉荪教授提出的,他对文件运动理论的研究投入了相当的热情,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笔者对他在<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3期上发表的文章<论文件运动的特殊形式>,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于是,笔者撰写了<文件运动跳跃与回流的几个疑点>一文,发表在<档案学通讯>2001年第3期上.之后,<北京档案>2002年第2期又发表了仇壮丽同志撰写的文章<关于文件运动"回流"形式的两点看法>(以下简称仇文),笔者拜读之后也有一些不同看法,现撰写此文与仇壮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郭玲  张燕 《编辑之友》2001,(4):55-55
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作"与"做"的地方特别多.不论是日常生活语言,还是学术论著的书面语言,这两个字的使用频率均相当高.在口语中,由于"作"与"做"发音相同,而无须区别使用.但是,在书面语言中,要想正确使用"作"与"做"就比较困难了,往往出现两字混用和错用现象.这给我们在编辑加工、校对文稿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如何正确区分和使用这两个字,从而避免写作当中出现混用和错用呢?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图书中出现一些编校差错,这是令人遗憾、沮丧的事情。就笔观察,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无视它们的存在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编校工作中存在“盲点”。编技工作中只有发现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如果你对问题视而不见,这个问题就会成为你编校中的“盲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首先需要鼓励内容创新,所出版的精品,可以吸引多国多地域读者阅读;其次出售版权仍然是当前图书出版"走出去"的主要形式,主要购买方是当地的出版社,但由于版权分布较散,很难形成中国概念图书产品线品牌和中国文化品牌。解决问题的方向是鼓励更多中国出版企业输出文化资本,落地建立出版社,开发销售渠道,买受中国文化优秀图书版权,翻译制作适合本地读者的图书产品出版发行;最终路径的实现要靠人,译者、编辑、设计、营销必须使用海外本土专业人员,社长和总编辑可以派出,这样既可掌控选题方向又可使产品本土化,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三审制”的回顾与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次与外商洽谈合作项目时,外商对我们的成本核算中要支付二审与三审的审稿费用表示大为不解。他提出.既然书稿已经由书稿编辑进行编辑加工,为什么还要有第二和第三个人来做这项工作?如果需要第二和第三个人来检查才能保证书稿质量的话,说明这样的编辑加工人员是不合格的,不合格的人员出版社为什么要聘他呢?……由于国情不同.编辑工作的模式不同,因此他的一连串问题使我们难以回答。但是引起我思考的是:这些国家没有三审制,图书的质量从整体上却好于我们(除去文字特点等原因),我们有三审制,图书的质量近几年却成了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在图书出版引入市场机制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审稿制度,才能确保图书的质量?这些都逼迫我们去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大家小书"系列,是一套文史类学术普及读物,收录现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在编辑过程中,编校者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做到不擅改,改必有由有据,实现了"保真"、"求真"的良好效果。在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上,力求统一中寓变化,以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8.
陈蕊  宋悦 《新闻爱好者》2011,(15):86-87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新闻媒体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更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而相较于传统新闻,一条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更加重要,网络新闻标题需要"诱惑性"。在制作标题时,网络新闻编辑要把握一个度字,处理好"诱惑性"中"诱"与"惑"的关系。网络新闻标题能否做到"诱人而不惑人,通俗而不低俗",不仅在于网络新闻编辑业务水平的高低,更需要其具有一定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扫黄"、"打非"的回顾及出版物市场现状 1989年8月2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清理书刊及音像市场电话会议,由此拉开了全国"扫黄"斗争和清理"精神垃圾"的序幕.13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部署下,通过第一阶段(1989-1993)的查市场、端窝点,共封存图书9177.92万册(张),音像制品553.13万盒(盘),铲除窝点3520处,抓获犯罪嫌疑人85300人;第二阶段(1994-1999),连续五年的"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共收缴图书3000万册(张),音像制品3500万盒(盘),查获走私光盘2000万张,光盘生产线79条,取缔非法出版物集散地1900多个,查处案件近万起;第三阶段(2000-现在)的关闭音像批发市场,查处违规出版、印刷、发行单位,仅2000年,全国就收缴非法出版物1.1亿件,查获非法光盘生产线25条,抓捕犯罪嫌疑人6000名,可谓成绩喜人.但通过漫长的斗争,非法出版活动的主体已开始发生变化,作案的手法和形式也更为隐蔽,斗争的难度也更大.因此,新形势下的出版物市场开始呈现以下状态.  相似文献   

20.
图书出版“编校合一”应当缓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稿磁盘化后,出版物的编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校工作实行了无纸化操作,与传统的编校工作相比,原稿和校样合二为一,少了"校异同"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