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位】比喻论证等论证艺术 ,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和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并能运用文中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本单元由一篇杂文、两篇散文和一篇悼词组成。背景距离学生较远 ,内容隐晦 ,思想感情含蓄委婉。教学应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揣摩 ,进而理解课文。【切入】1 .怎样走近鲁迅和这篇杂文 ?课前布置 :对于鲁迅 ,你了解多少呢 ?简要为我们介绍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他不少文章 ,你能分类列举一些吗 ?因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 ,结合这几个问…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选文中占比例较大.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普遍感到难懂。要突破鲁迅作品的教学难点.就必须紧紧抓其作品中“国民性”这一特点。在选文中.无论是其小说.还是杂文.无不体现着鲁迅先生”国民性”教育这一中心.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我的意见     
一、关于教材的《预习提示》中学语文教材选鲁迅作品过多,且并不一定选的是鲁迅最好的作品。尤其在杂文方面,时事性、政治性过强。中外典故多语言文白夹杂,学生学习理解难度较大。《拿来主义》一文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教材的《预习提示》,至少是10年前写的,完全没有吸收鲁迅研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当年用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走狗的锋利武器,是那个人和鬼搏斗的时代的产物,表现着作者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独特的文字风格。对于这样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要让学生深透理解,并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这是一件比较艰巨的事情。几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一些尝试。这里试就《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课的教学,来说说我们的肤浅的体会。教鲁迅杂文,由于时代的距离和作者独特的文字风格,其丰富内容不但学生不易领会,就是教师也要深入钻研才能有较好的理解。因此,我们要教好鲁迅杂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杂文,思想深刻,内容含量大,写作时代与今天的学生相距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总是很困难的,所以,一向就是教学难点.<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中的精品,是高中课本中的精讲篇目.我每每讲授本文时,总是费力不少,效果不好.在本学期,我精心选择教学的切入点,结果省时省力,效果也较好,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先生杂文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及艺术特点,已有不少的文章专门论及了;这里,我只是从教法探讨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充分利用第一条注解讲解一篇课文,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开始。其实,并非讲所有的课文都要介绍这些,不过,讲鲁迅的作品,则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因为鲁迅是不同凡响的伟大的作家,而他的作品又都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文化斗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了解鲁迅的革命活动以及他写某一篇文章的社会背景,对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有很大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使用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是作品入选最多的作家,仅杂文,就有七篇之多。鲁迅的杂文,就其总体来说,体大思精;就其单篇来说,具体而微,它是鲁迅伟大人格和光辉思想的具体体现。但在教学中,却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因而,鲁迅杂文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鲁迅杂文为什么难教难学?具体地分析起来,其难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下述三个方面。首先是由于鲁迅杂文思想内容的博大精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初中阶段需要精读的唯一的驳论文,本文的语言风格是泼辣、犀利、有力,批判意味强,感情色彩浓,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虽然九年级的同学已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但大部分学生都视鲁迅的文章为难啃的骨头,尤其本文是鲁迅先生早在70年前写的杂文,在理解上存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别具特色的杂文。它主要取材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写得生动活泼,幽然风趣,引人入胜。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此文并不难读,但是鲁迅借这些神话传说所表达的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往往又不易为今天的青少年们真正理解。如何教学这篇杂文,并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教学鲁迅作品,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懂原文,要抓住字、词、句、篇几  相似文献   

10.
广西师院中文系编写的《鲁迅杂文选讲》,1979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本相当有特色的书.它的印行,对语文教学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注析详细、通俗,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色.《编后》说:“我们试用逐段详细注析的方式,用意是为了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字、词、句、篇的解析,便于学生自学.”这可以看作本书编写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既有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登台不久的许多新兵.就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小城市和农村的学校)看,藏书少、资料缺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鲁迅作品(尤其是杂文)的难度较大,一般初登讲台的教师要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再加上过去受极左路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杂文、散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范文的有十八篇,其中初中一至六册有七篇,而且多是单元教学中的重点篇目,因而,在教学中认真分析、理解这些作品,找出、比较它们的一些内在联系,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结构,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小学生》2013,(10):78-78
鲁迅的作品是白话文作品中的典范,它具有语句优美、用词生动、思想深刻的特点,如果学生能读懂鲁迅的作品,将会对现代白话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将要接触大量的鲁迅作品,很多初中学生反映鲁迅的作品太深奥,根本学不懂。如果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让学生针对已有的知识对鲁迅的作品进行理解,学生不仅会进一步掌握现代白话文的知识,也能为将来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诗人、书法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在杂文理论和实践上有杰出成就的人,对此,恐怕一般人就不太了解了。这并不奇怪,因为他的前无古人的社会历史功绩,他的博文宏论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思想,是那么的光彩耀日、如日中天,以至使人们忽略了他在杂文领域的造就。毛泽东一生中都是很钟爱杂文的。他尤其喜爱鲁迅的杂文,他“读鲁迅的杂文著作,十分用心理解、思索,还有时发挥”,“也经常运用鲁迅杂文中的思想和言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主张”。[1]他在著作中大量引用了鲁迅杂文中的一些材…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作品教学,在初中阶段和其他的现代文学作品相比,有一定的难度。 我最初教鲁迅的作品时,按教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给学生上课,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效果差。其原因有三点。  相似文献   

15.
杂文是鲁迅作品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冯雪峰 ) ,它既不同于记叙文 ,也不同于议论文 ,所以碰到散见于教材的不同单元中的鲁迅杂文 ,到底要归属何种文体运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 ,着实成为教学的一大困惑。由于教材的编排体例 ,致使鲁迅的杂文仅仅只能用作单元教学重点的“例文”来处理。例如教材把《拿来主义》与《荷塘月色》放置在同一单元 ,其教学重点就是联系语境揣摩语言。这其实就是将原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鲁迅杂文 ,限制在揣摩语言这一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的一种片面的教学。而“鲁迅杂文的最显著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所在训练组的训练项目是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既是小学阶段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该组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加强对理解语言文字、把握思想内容的训练。在此基础上,了解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得到提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幅较长,所写的几件事既互不联贯,内容相差也较大,有些句子不好理解。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几件事在…  相似文献   

17.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早期的杂文。鲁迅先生《写在〈坟〉后面》一文说,他“曾经看到许多旧书”,“至今也还在看”,“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加之思想深刻,文中所谈的问题与今天的初中学生有距离,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是有困难的。一是有些文言词语读不懂,二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不住。因此,讲授这样的课文应从学生实际程度出发,力求让他们初步领会本文的中心思想,进而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早期的思想;掌握若干重要词语,以初步了解杂文这种体裁和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特色。为此,宜用两个课时进行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一九三五年在《且介亭杂文》的《序言》中写道:“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对于这一段文字,一般都理解为鲁迅先生为杂文这种文体下了一个很广泛的定义;对其中“不管文体”四个字,则理解为杂文的写作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文体限制,既可写抒情杂文、叙事杂文,又可以写政论、短评、书信、随笔、序跋、讲演、寓言、传记、日记、悼文、问答、速写等体式的杂文。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一般说来,学生对于学习有人物、情节的记叙文是感兴趣的,但是对于侧重说理的议论文,特别是对学习鲁迅杂文不大感兴趣。除对当时政治历史背景不了解外,就因为他们在字面一看好像明白,其实对其深刻含义并不理解。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鲁迅杂文感兴趣呢?一、于无疑处诱疑一次,我上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文章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难懂,却难于讲授深透。宋张载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我一反按部就班的传统分析方法,根据教材比较对照的手法,将观点、论理融合在叙述过程中,在归结处以犀利、明快的话语  相似文献   

20.
欣赏鲁迅杂文,人们往往按“文艺性社会论文”的定义,推导出形象说理的原则.然后就按这个原则去鲁迅杂文中寻找形象,能找出形象的就说形象如何如何,找不出形象的就说“含有形象因素”.一般而论,对文学作品(包括鲁迅杂文)从形象入手进行分析是应该的.问题是对“形象”这一概念不可做狭窄的墨守成规的理解,对鲁迅杂文形象的探求尤需如此.鲁迅的杂文是文学的正宗,是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欣赏鲁迅杂文,不能用我们惯用的尺子去衡量.瞿秋白关于鲁迅杂文的定义没有错,但它的内容太宽泛,应当给予更为具体的解释.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个复杂的问题,以小说而言,有以人物胜,有以情节胜,有以意境胜;以绘画而言,有工笔画,有意笔画,有变形画、我认为鲁迅杂文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勾划灵魂上.他刻划灵魂的过程.使文章形成一个别开生面的意境.因此泛论“形象性”就不能准确地指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