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1 伴随着新诗革命的“诗体解放”,“丑的字句”就开始进入新诗。到20年代初,由梁实秋发难并由此在《晨报副刊》上展开了一场关于“丑的字句”是否可入诗的讨论。以后,闻一多倡导“以丑为美”,“丑”恶”字句大量入诗,又引起时人争论。最近出版的《中国新诗鉴赏辞典》还说:“《死水》里面有些诗,是流露了作者的悲观思想的。歌咏‘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绝望的死水’,……‘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可能就是这一类的悲观思想吧。”看来,讨论闻一多新诗中“丑的字句”,至今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正如卞之琳所说:“中国学有自己产生的主观条件,当然也有外来的因素。外来的影响是催化剂。不从西方‘拿来’。不从西方‘借鉴’,就不会有‘五四’以来的新学的面貌。”。中国诗歌仅靠内部的转换,是不可能变成新诗的,它需要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的启发,一种新的化模式的启发,即西方诗歌的译介。有一个很重要的学现象我们不应忘记,在新诗史上被看作是新诗成立的纪元的《关不住了》,正足一首译诗。  相似文献   

4.
<正>诗歌是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抒写和表达。《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是诗的国度,现代诗是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一员,又称“白话诗”“新诗”。艾青在《诗论》中说:“新诗是‘五四’运动的产物,……新诗是和共和国一同进入胜利的拱门的。”[1]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最根本特质。故本文切入"磨砺语言",提出"语文课固‘语言’之根,守‘语文’之本"。本文从"关注语言,由此开始"和"磨砺‘语言’,倡导本色语文"两方面,论述自己发展学生语言素养的实践,亮点和重点是"一磨‘语言’,教师语言表达要意趣","二磨‘语言’,学生语言表达要生趣、亲切",以教学叙事型的案例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流程再造理论,从"流程再造动因","流程再造与组织战略目标关系","流程再造原则","对‘变革范围、人、绩效测量’关键因素的把握","保障体制建立","信息技术与流程再造关系的定位"这几个维度剖析了麻省理工学院(MIT)以信息化推动管理流程再造的策略与路径,提出了我国大学以信息化推动管理变革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课文问导先学卡"是对"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两大先进理念的积极实践.本文拟从"‘先学先得’,公开学生已知的秘密","‘我读我问’,解码学生求知的欲望"两方面阐述"问导先学卡"之于教与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带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促进了新诗创作的繁荣。现代格律诗的探索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一九五○年三月十日出版的《文艺报》上,有一个《新诗歌的一些问题·笔谈》,这组文章的前几篇都赫然触及了诗歌的形式问题。肖三说,现在的“新诗和中国千年以来的诗的形式(或者说习惯)太脱节了。所谓‘自由诗’也太‘自由’到完全不象诗了”,他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技巧与形式问题”。在抗战后期就酝酿着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认为:“《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在被称作金科玉律的《谈新诗》一文里,胡适提出了“新诗的方法”,即“诗需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在胡适看来,好诗就应该“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和胡适明确提出“具体的做法”不同,闻一多并没有提出这一口号。但是从其著名的新诗“三美”之一的“绘画美”原则中,我们却能看到闻一多对新诗“具体做法”的不同思考。有论者认为,“闻一多新诗的‘绘画美’表现在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黄鹤楼送别》一文为例,立足于"文包诗"的文体特点,从三方面阐述了"文包诗"的教学策略,体现了"读懂诗意——悟透诗情——学会方法"的教学思路。特别是第二方面"选‘精’读‘文’,感悟诗的情意"紧扣一个"精"字,从"诗中有"和"诗中无"两个视角解读文本,体现读"文"悟"诗"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提到新诗的“常”与“变”,人们很容易想到一个老问题:新诗与古代诗歌传统的关系。有论者指出:“新诗的‘常’是指中国诗歌传统,它是恒定不变的诗歌元素;‘变’则指新诗创作对诗歌传统规范的不断突围、超越与改写,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第一本个人诗集,其译诗《关不住了》被其目为"‘新诗’成立的纪元",成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但此诗在胡适亲自审定的由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出版的《尝试集》,以及后来的两套大型文集中都出现了较大的疏漏,与其1919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的同名版本大异其趣,乃至以讹传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胡适白话诗学的研究。本文特此考辨正之,并旁证胡适白话诗学受到美国意象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吴芳 《语文天地》2012,(16):33-34
诗眼是诗歌中精炼而传神的词语以及关键性的句子。从用词上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特殊情况下,名词、副词、数量词及语气词也可以是诗眼。在教学中抓住诗眼,有助于深刻解读诗歌含义。一、抓住诗眼有助于分析诗歌意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王先生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所谓意境,即诗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抓住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高职财经类专业为例,总结分析了"翻转课堂"实施中存在"学生敷衍了事现象严重"、"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进度较难掌控"等问题,提出了"增强‘翻转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制定课堂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课下自学效果考核"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与酒     
<正>酒与诗,有一定的"姻缘"。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诗仙"李白相似,酷爱饮酒,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名篇佳句。白居易的诗风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他的善饮,在笔记《胜饮录》中有记载:"乐天历仕,皆以醉为号,为河南尹曰‘醉尹’,谪江州司马曰‘醉司马’,及为太傅曰‘醉傅’,而总曰‘醉吟先生’,‘有我家粟里之高情,无竹林诗人之狂态’。"  相似文献   

16.
"诗教"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中国新诗建设者曾对它的历史不足严加批判。但是,"诗教"的事实在新诗中依然存在,传统"诗教"理论中的核心意识"天人合一"其原型是中国的"化生"神话,而中国新诗将其演化成了一种"生生"生存诗教,应对着中国现代的"苦难"历史语境。通过对"化生"神话与中国新诗的"生生"生存诗教之间关系的梳理,对中国新诗的民族性考察以及重建中国诗学话语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的老诗人臧克家同志 ,创作道路长达七十余年 ,与中国新诗的产生、发展的历史相差无几 ,几乎可以说他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他的新旧体诗集、诗论、诗评以及关于诗史的长短论文 ,为数甚多 ,尚无精确的统计数字。作为一名学者型的诗人 ,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我们要对他的一生业绩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 ,良非易事。为此 ,我曾绕室彷徨 ,搓手四顾 ,忽然想起鲁迅先生在1 935年底说过的几句话。鲁迅指责当时的评论界“有所谓‘就事论事’乃至‘就诗论诗’”的办法 ,都不够好。他的意思很明确 ,…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诗坛只注重到新诗的不景气,但同样旧体诗也不景气.作为诗的国度,应对新诗与旧体诗同样关注,应提倡旧体诗的写作.以旧体诗促进新诗的发展,"以旧促新",并达到"新旧并重".这样,中国诗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9.
提高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等学习活动","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些理念明确了一个教育改革趋势: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探究性学  相似文献   

20.
杨晓萍 《快乐阅读》2011,(26):97-97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艺术在于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应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对小学生来说毫无感性认识的语言学科,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