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主张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笔者深信,“动态·跟进·生成”教学主张深植于长期滋养自己专业成长的“土壤”里。本文从课题的提出、核心词的界定、研究现状与价值、教学主张的提炼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展开了讨论,通过提炼、验证、完善、发展教学主张,构建了“动态·跟进·生成”教学主张的教学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理念,历经四十载的实践与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双减政策”的落地,该理念对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指导意义.文章以“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为例,具体从“三学”的角度来阐述学材再建构,自然切入主题;学程重生成,巧妙揭示新知;学法三结合,建构巩固新知;课堂总提炼,提升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更新,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原始的手工板书基本被先进的多媒体替代.在此背景下“,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板书该何去何从呢?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实践与研究:课堂伊始,板书助力“学材再建构”;教学活动“,学法三结合”构建板书;方法提炼,板书促进“学程重生成”.  相似文献   

4.
张长松 《江苏教育》2023,(11):75-78+3
语文“生·动”课堂是以“生命”“生活”“生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以“主动”“互动”“灵动”为课堂呈现样态的教学主张。“生·动”课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和学习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激发生命热情,提升文字体悟力;走进生活世界,提升认知迁移力;促进优质生成,提升创新思维力;设计活动方式,提升学习辐射力等举措获得灵动的教学效果,达成以语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是常见的双宾语结构类型之一。该结构用做谓语时,常用于双项NP句,结构中的“之”具有回指、强调和使句子简化凝练的语用价值。文献中“谓·之·名”结构的出现早于“谓·之·为(曰)名”结构,因而它不可能是“谓·之·为(曰)名”的省略变式,所以也不是兼语结构。  相似文献   

6.
正2004年,笔者在《福建教育》发表"跟进策略"方面的首篇文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跟进策略"研究》。转眼10年过去了,笔者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个性,并且提出"从动态处跟进,在跟进中生成"的教学主张。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包含多个子系统(或者称之为相对独立的进程),而且每个子系统的教学都包含三个环节,即营造动态→实施跟进→促进生成。每个子系统的教学活动,以"营造动态"为基础,即以营造教学情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技术赋能教学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存在较多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文章以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为导向,提出了数字化赋能教学的“学·研·用”进阶研训模式。搭建了支撑“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赋能平台,通过开展以“学”“研”为核心的研训活动,采用多样化研训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开展。新“用”久“用”,通过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形成了“1+1”双师导学课内翻转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对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和动态跟踪回访,推进智慧教学常态化。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语文学科领域尚缺乏实际运用的成功案例。本文探究了以“引·议·联·结”为核心的语文议题式阅读教学范式,其中“引”是学生在自主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生成议题,“议”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探究议题,“联”是学生在联系真实境脉的基础上实践议题,“结”是学生在反思和表达的基础上升华议题。议题式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高阶认知素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江市实验小学在认真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深入探究学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办“生动.大气的教育”,这一教育主张是对“求真”精神的生动践行。基于对“真”的哲学思考,认为教育“求真”应求规律之真,求现实之真,求可能之真;生动的教育是对现实之真的适度尊重,大气的教育是对规律之真的自觉皈依,“生动·大气”的教育是对可能之真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0.
“情·知教学”理念下的地理课堂,要以情导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知学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情知交融,打造立体课堂;以情促知,促使评价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教学论的重要范畴,历来的教育学者都很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他们从朴素的认识论出发,把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他们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儒家曾对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继之、笃行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系指开展教授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流程。”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构成…  相似文献   

12.
经志俊 《化学教学》2016,(12):33-37
针对将高考例题进行“单纯练习”的粗放型教学现象,以聚焦知识、明确方向、优化能力、提升素养为教学目标,创建“答·品·讲·议”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与高考例题展开深度对话,充分发掘高考例题蕴藏的教学资源与承载的教学功能.精选江苏2016年高考典型试题为案例,诠释“答·品·讲·议”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史上,有不少教育家提倡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孔子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他认为如果学习只是口头上能说不能身体力行,那是极其可耻的。所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荀子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闻见”、“知”、“行”三个步骤组成的,强调“行”为学习的终点。他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儒效》)还说“知之而不行,虽敦而困。”(《荀子·儒效》)这里,他不仅提出了“行”高于“知”,即“用”高于“学”的见解,而且深刻地提出“学了知识不能去实行,知识学得再也多是没有用处”的观点。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王充,更是强调学用一致,提出教学要注重实际的“效验”。他说:“凡贵通者,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们对“教·学·评”一体化的认识存在窄化的倾向,窄化了的“教·学·评”一体化内部一致性较弱、实操性不强。全面的“教·学·评”一体化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将教、学、评相互融通进行系统化设计,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它是自下而上从课堂、到学校、再到社会,以及自上而下从社会、到学校、再到课堂的双向互动;它关注课堂,但不限于课堂,还涉及场域更为宏大的学校和社会,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教师校本“读·思·行”研修指校内组织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思考与实践联结的一种教师研究与修习活动。教师校本“读·思·行”研修以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读书、思考与实践联结,教师在研修中共思、共情、共成长。教师校本“读·思·行”研修可相对划分为多种类型,主要有:学习成长型、研究探索型、学科教研型、教学改革型、文化变革型和人生体验型,每种类型由不同的目的与需求确定。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在教学形式上,采用个人学习、小组(指邻座四名同学)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的教学形式;课堂上独立自学、相机引导、群体议论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着教学全过程.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是我最欣赏的一种教学法,通过多年的实践,"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一直引领着我成长,它成了我教学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7.
《烈文》为《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关于其诗主旨,有反映成王即政礼之说和非“即政”说之分歧。即政礼是君王即政时所行礼仪。本文通过对即政礼及《诗经·周颂·烈文》诗歌内容的分析对比,认为《烈文》诗确为反映成王即政礼的诗歌。  相似文献   

18.
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能力生成的有效路径.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能力生成中的作用,校本研修要回归教育实践,明确“为了教师的教学实践”、“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和“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的价值取向;要构建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以案例为支撑的情景学习和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等教师经验生成的实践模式;要对教师生成的经验进行“正向”解读,发掘教师在知、情、意等方面的价值,建构起教师自己的教育理论;要通过系统反思,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活动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要通过“行为跟进”以知导行,引领教师“举一反三”,养成教师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9.
“情·知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认知过程与情性过程的和谐统一 ,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从哲学人类学的视野中来看“情·知教学” ,会更准确地理解“情·知教学”思想的内涵 ,进而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当今众多小说家以“9·11”事件为背景或题材进行创作,形成21世纪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群类,即后“9·11”小说。此类小说从书写“9·11”事件及其带给人类的集体或个体悲剧性体验、创伤后心理、精神危机等问题,刻画“9·11”事件之后蔓延整个西方世界的焦虑与恐惧,谱写21世纪以来人类面对生存危机之全景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