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攀峰 《教育研究》2007,28(1):24-29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基础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二是发展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2007,(3):10-10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攀峰博士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发表了《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一文,文中提出,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基础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二是发展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理想与现实: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承诺和当代形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终级关怀和价值承诺 ,是激发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 ,表征了对人性真、善、美孜孜以求的强烈愿望。但在现实社会图景中 ,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羁绊。因此 ,应冷静审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 ,清醒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这样既不失理想的高度 ,又不失现实生活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小引如果把议论文比作流水,那么关注现实生活的议论文就像鲜活的泉水,淙淙地流淌在读者的心田之中;反之,远离现实生活的议论文则是“幽咽泉流冰下难”,艰涩枯燥,使人顿生厌恶之感。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确有道理。议论文写作应该关注生活,关心现实。只有热爱生活,关心现实的人,才能对某些现实问题有所触动,有所认识,才能发表敏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理想是将现实人发展成理想人。但是由于遗传、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诸因素负向功能的影响,现实人始终处于未完成、不完善和片面畸形化发展状态,而理想人的形成过程又极其漫长和繁杂,这是教育理想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向和生命的超越性特征,通过真正落实全人教育,实施科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依然可以满怀信心、走向教育理想的彼岸。  相似文献   

6.
当前,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不约而同的一个必然的目标选择。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关键在于途径的选择。在我国,“法治自然演化论”不可取,而“法治推行论”具有其必然性。在法治推行过程中应采取“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推进型”相结合的双轨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认真研究和分析不同途径所需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及其运行机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为我国法治目标的实现有着提供途径和运行机制选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命     
生命在时空的隧道里繁衍穿行———从低级走向高级———从丑陋走向美丽付出的日子与收获的季节一样紧张而有秩序并让幸福的感觉溢满全身理想的种子扎根在现实的土壤时时积蓄向上的力量现实又因理想的存在日益变得丰满和多彩生命只是由于孕育出理想从而显得生动并爆发出灵气山是刚强与沉稳的象征水是温柔与灵活的体现而生命———是日月星辰的娇子是天地交融的结晶把生活中的酸咸苦辣冶炼成命运的交响人———才能挺立创造爱创造美生命———才有奇迹生命@唐力  相似文献   

8.
杨鑫  谢玉珍 《教育导刊》2011,(10):61-63
“抽象的人”的图像在教育中造成了许多危害,教师的教育和教学需要“具体个人”的图像。“具体个人”包含了现实水平的“现实个人”,以及个人可能达到的理想水平的“理想个人”。教师要在“现实个人”的基础上,在“理想个人”的目标指引下,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使每个学生从现实水平走向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实践哲学从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出发,归于现实的实践,实现了现实人、现实生活和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现代哲学咨询通过哲学实践活动,依据各种哲学观点和咨询方法,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理智错知方面的问题。哲学咨询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哲学,其基本理念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一致,实现了"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的统一。基于实践哲学,哲学咨询的主要任务是,关注现实人、关照现实生活,引导人们通过实践创造新的存在,在理想与现实中求得平衡,以在纷繁的世界中实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个理想,能够和现实完全吻合。现实,仿佛就是理想的对立面,坚如磐石巍然不动,理想需要注入强大的意念,才能艰难地在现实中实现。有这样一群人,靠着对艺术的感悟,把流逝的时光用镜头记录下来。他们,便是导演系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法治”,呼唤一整套法律制度的建设。而法治的关键在于民众心中怀有对法律的信仰。在当今中国,人们心中的法律信仰尚不完善。笔者试图从中外比较、历史和现状分析等层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探索当前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人类进步的客观表现,它成为社会主体对话与交往的工具,其在所有社会规范中的特殊功能正渐进凸现。德治是法治前提下人们至高无上的一种人文精神,它合理解决“小我”与“大我”、社会正义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法、德兼治已成为高层决策者和思想界的一种共鸣,是中国治国的一种客观的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治理中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那么当前在我国,到底是实行法治更为适合还是德治更占上风呢?抑或是德法结合呢?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入手进行探讨,并尝试对"德性法治"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其极终价值目标。建设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社会,就必须在立法、执法等社会生活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探讨“以人为本”的意蕴,有助于法制的改革和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德治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不变追求,它可以带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繁荣和人类的和平。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本质体现和根本保障。现代法治不仅展示了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追求,更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优选途径。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经验,以政治民主为核心,以政治法治为外围框架,结合中国的政治现实,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治国过程中发挥着异形互补的作用,以德治国就是依靠人类道德规范和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性治理国家,道德的引导性,防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可以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则往往是把人类道德规范外在化和强制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德主法辅的治国方针源远流长,而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则十分突出,现代中国政治的症结不仅是缺乏法治,而且是道德与法律两重因素的共同缺失,因此,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克服唯法主义的偏向,提倡讲求道德与遵从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人不是已经预成的存在,而是持续生成的存在。生成性是人的基本特性,它要求人与文化不断整合,从而补偿自身缺陷并追求完满人生。人与文化整合的本体,正是人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中稳定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则凝结为学习文化。立足历史视角观照学习文化,人类原始文化孕育出生活学习,其后的文化调适生成了学校学习,而学校学习造成的文化悖论开始呼唤学习文化重建。当下学习文化的重建强调人与文化的无限整合,吁求文化学习这一学习文化新形态的明确凸显和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哲学立论的基础。老子的道在其哲学系统中主要包含本体之道、规律法则之道和人生准则之道三重意蕴。本体之道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存在本体,又包含宇宙生成的动力和物质性的存在两种含义。规律法则之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把握,主要包含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循环运动规律。人生准则之道是人生活方式与处事的方法,包含生活方式和人或事物状态两种意蕴。本体之道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规律法则之道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人生准则之道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三重意蕴下的道紧密相连,在老子哲学中贯通始终。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性基础上制度设计的政治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优于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邓小平政治制度哲学的鲜明特色,西方性恶论基础上的制度设计不无启示,中国传统性善论可能是人治的痼疾。法德兼治是符合人性发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