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中间层学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抓优秀生可以提高优秀率或升学率,抓后进生可以提高合格率或毕业率。所以,如何抓好“两头”是每个学校和每个教师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而对于夹在“两头”之间的中间生,因为他们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所以在管理上往往被忽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然而,中间层学生是后进生的预备队,是优秀生的后备军。因此,认真研究中间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轨迹,对他们加以强化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可忽视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李强 《教师》2011,(23):93-9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教师(包括学校)会不自觉地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落后三种类别。对于不同类群的学生,常规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方法却掩盖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即淡化和削弱了对中等生的教育。所谓“带”,实则是跟着走,出现教师“抓两头”精心,“带中间”随意的现象。而教育法规一再警示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的主要对象可以说就是这一大批中等生。若绝大多数中等生仅靠“两头”去带,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其自尊心,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张维霞 《四川教育》2004,(11):44-45
中等生,一个占全班60%以上的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抓两头带中间”的“经验”使其多年来一直被忽视、被遗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句话的公正性,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笔以为,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除了抓好两头,还要为中等生搭建好起飞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汪东京 《班主任》2009,(6):21-22
谈起班主任工作,我们常说一句话,“抓两头带中间”。大家都这么说,许多老师也这么做,习以为常,不以为有什么不对。仔细想想,这句话有些偏颇。“抓两头带中间”,是对中间学生的漠视,是一种教育不公平。再说,学生不是绳子,抓住两头就能带起中间。班主任面对的是班里几十位学生,不能只抓两头,中间也要抓。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丢中间”的局面。任何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即“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  相似文献   

6.
学生有尖子生,中间生,学困生,中间生占大部分,一般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但这种做法不利于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弊大于利,根据中间生的心理特点,必须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方法,强化对中间生的培养教育,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等生”心理障碍疏导的一些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智莉 《科学教育》2007,13(4):77-78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而且这种框框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人们某种“心理定势”沉淀下来而又往往被人们的“潜意识”加以强化,从而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中等生”这一层次的学生是大多数,他们的质量如何,  相似文献   

8.
“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忽视了中间大多数学生。前面的抓了,后面的促了,而中间的大部分只靠自我发展了。他们应该由谁来管,怎样来管,这是新形势下,对我们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云南教育》2010,(22):12-14
保山市采取“抓两头强中间”,即抓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强义务教育的工作措施,促“两基”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0.
徐莉莉 《教育探索》2005,(10):93-94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未能调整好自己的身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抓两头,轻中间”、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等办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班级工作勿忘“中间层次”施永忠,蔡挺槐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特别是班级具体工作,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作“抓两头,带中间”,就是一头抓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头抓落后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从而带动处于中间的一般学生,使全班学生共同走向进步。但是我们发现,在...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中间层”学生,是指那些品德表现一般,学习成绩一般,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学生。他们没有尖子生那样思维敏捷,没有问题生那样惹事生非,也没有学习困难生那样让老师操心。他们表面上比较安静、本分、谨慎,实际上他们心理不成熟、不稳定、意志薄弱。不过,他们可塑性强,在他们身上,希望和危险并存。美国研究者称之为“灰色儿童”。对于“中间层”学生,教师应采取如下指导教育方式。1.细心观察,了解“中间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想从各方面教育人,那么他首先应从各方面了解人。”中间层学生往往不被人重视,成绩…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抓两头,带中间”,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重视优等生、关注差生的工作中,潜意识里忽视中等生,从而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而中等生又占学生中的大多数,所以,班主任要把握中等生的心理脉搏,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切实做好整个班主任工作。 首先,班主任应该掌握中等生的心理状态。 中等生长期处在“中等”地位,缺乏与老师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他们自以为置身于冷漠的师生关系里,在班级各项活动中采取旁观姿态,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久而久之就缺少自信…  相似文献   

14.
不知从何时起,学校教育有了“抓两头,促中间”的提法。于是,学校里有了以“提优”、“补差”等名目开办的班级;年级里将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出前数十名和后数十名的名单;班级内班主任向各科任老师交代了哪些学生是“尖子”,哪些学生是“尾巴”,要求对这些学生了然于胸。于是,各科任老师对“尖子”学生倍加青睐,恩宠有加,对“尾巴”生采取盯人战术,紧盯不放,惟独忽略了中等学生的存在。然而,无论是哪个班级,其学生状况多呈正态分布,即优等生与后进生均占少数,中等生占多数,抓两头的做法无疑是和面向多数、照顾两头的原则背道而驰的。如此与教学…  相似文献   

15.
勿忘班级的“中间层次”浙江省缙云中学校施永忠,蔡挺槐班级工作中,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抓两头,带中间”,就是一头抓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头抓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从而带动处于中间的一般学生,使整个班级集体共同走向进步。实际上,这种做法导致了学...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中等生”学习成绩一般,很少违反校规校纪,不易引起教育的注意。有些教师往往注意了“尖子生”与“后进生”  相似文献   

17.
1868~1912年,日本明治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日本所取得的这些成果是与当时政府领导人重视教育;坚决进行教育改革;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王雪芬 《课外阅读》2011,(7):132-132
所谓“中等生”,即在一个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在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优劣是以平时的学习成绩和纪律好坏作为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于给优秀生“锦上添花”,给后进生“雪中送炭”,而往往忽视了对中等生的关注。其实,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情况下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说优秀生和后进生占的比例小,而中等生占的比例却比较大。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班级的重组成部分,那种所谓“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对学生本人及集体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每接一个新班,最先认识和了解的往往是尖子生和后进生,最后才是中等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等生本身在班里表现很一般,不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二是因为好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采取的是“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而实际上往往只注重了“抓两头”,却忽视了“带中间”所致。正如一位中等生所说的:“老师经常表扬鼓励好的同学,批评帮助不好的同学,对我们这些不太好也不算太坏的同学就不大管,我们都快成了被遗忘的人了。”此话很有代表性,既反映了中等生的心声,也反映了教师“抓…  相似文献   

20.
小班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上课时的视野覆盖范围。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超过这个范围,教师的视野关注就会顾此失彼,即超过的人数越多,教师顾及不到的学生也越多,造成教师只得抓两头带中间,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中间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