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量传教士来华传教,在传教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在华创办报刊、学校、慈善机构和改革社会风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篮球运动传入我国的时代背景篮球运动是在满清末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内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潮流影响下传入中国的。正当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候,西方传教士迫切希望打开中国的大门,这种愿望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得到了实现。传教士在宣传教义的同时,改变过去单纯训练和发展教徒的做法;开始创办学校。除了办学校、译西书和出版报刊外,传教士还通过创立博物馆、各种学  相似文献   

3.
1999年以来,学术界对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所创中外文期刊的研究发展迅速,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著作和论文.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中国早期传教士报刊的文化意义、发展趋势、对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目前中国传教士报刊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在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中,《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极具代表性,两报在时代背景、产生的原因和任务宗旨、主办者身份、内容、业务、读者与发行等方面各有特点,同时在编辑和主笔、报刊的形式、编辑内容、宣传策略、写作手法上又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报刊的发展趋势对近代洋人办报、中国国人办报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墨海书馆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清末时期由教会传教士在上海最早创办的集翻译、印刷、于一体的出版机构.墨海书馆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印刷工业的近代化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在其存在期间墨海书馆的传教士和中国文人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科学书籍,开创了新的办刊方式,这有利于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近代化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送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教会大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带着文化侵略的目的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数目不多,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世纪末最初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结束,不到百年时间.但是教会大学却是教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在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交流史上地位和作用是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7.
自鸦片战争的炮火洞穿了中国的大门后,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争先恐后的采用各种方式企图沦陷中国,这其中就包括"文化渗透"政策。以传教布道为第一使命的传教士们担当了这一政策的执行者,他们通过创办教会学校,输送中国的留学生等方式,试图以西方的信念、信仰、价值观等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与民众。虽然"文化渗透"政策在中国近代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更是启发了一批优秀的先进知识分子,然而这一政策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8.
对古钢琴传入中国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4世纪时,古钢琴已在欧洲出现,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件乐器在十六世纪末被传入了中国,它是通过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来华传教传入的,利玛窦是最早将古钢琴传入中国的人.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即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16-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就开始了接触与交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既有西学东渐,亦有东学西渐.在这次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华基督教新教各差会相互之间是独立封闭的,这不利于他们在中国传教事务的发展。于是,传教士分别于1877年、1890年、1907年和1922年在上海召开了4次全国性的大会,这4次大会都在各自的议期内集中解决了很多问题,加强了在华新教各差会间的联系,同时也加速了西方基督教会势力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渗透,因此这4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最早是从西方人开始的。一些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者,如旅行家、传教士,随着这些国家进行的经济和文化侵略来到中国,他们依据被歪曲了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败”理论,污蔑中国民族性的“陋劣”,为其侵略中国服务。美国传教士斯密士(A·H·Smith),曾留居中国五十年,写了《中国人的气质》一书,极力污蔑中国的“民族性”。到了二十世纪初,改造国民性的思潮才在中国出现。鲁迅就是最早开始研究改造国民性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被推上了基督教大学的领导岗位。在前途既不易推测,也无所依凭的情况下,各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所在学校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思想及实践。但又因他们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们又有着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创办中国的基督教大学。正因为如此,他们推动了基督教大学的中国化发展,为西方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发展、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英文报刊阅读既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可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英文报刊时明显地感觉到阅读英美报刊比阅读中国英文报刊要费力得多,本文正是通过引用文体学中偏离的概念,试图探索这两种英文报刊的区别,以期帮助英文报刊读者克服阅读中的困难,对英语阅读教学具有较强的反拨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7年8月30日,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学习辅导报刊专业委员会“中国六一编辑奖”初评会议,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北校区420会议室召开,历时四天,圆满结束。本次会议由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生阅读报》承办,吉林省新世纪教育期刊总社协办,同时还得到了吉林省青少年期刊总社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会议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会议由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学习辅导报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振华主持,他代表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感谢吉林省教育学院院长张笑庸教授和副院长张德利博士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会员单位对专委会工作的关心,表示要…  相似文献   

15.
王志蔚 《江汉学术》2011,(2):103-107
<湘江评论>是青年毛泽东在近代资产阶级文人和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报刊论政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创办的时事评论周报.在内容上,<湘江评论>秉承了中国历代文人忧国忧民、匡扶时世的理念和传统,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启迪民智,宣传革命;在形式上,<湘江评论>不仅完全采用白话文,而且借鉴了<新青年...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普陀山逐渐成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的"海上乐园"和度假胜地。麦都思、郭士立、施美夫、娄礼华、丁韪良、立德夫人等几位西方传教士,试图跳出传统佛教观的范式对中国佛教进行套语式的描述,充分认知普陀山佛教这个"他者"。他们一方面向西方社会传达了普陀山的佛教形象,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保留了当时普陀山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Kung fu”,是中国武术在英语世界的代名词,更是全世界认同的中华文化标志性符号。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考据法对“Kung fu”一词的概念史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法国传教士钱德明于1779年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功夫”,并在著作中将“功夫”译作法语“Cong-fou”,含义是“一种道家医学治疗体系”;英国传教士师惟善于1869年开创性地使用了流行至今的“Kung fu”一词,并在中国武术语境下论述了“Kung fu”的内涵,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士、僧侣练习的一种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规范性健身操;英国传教士德贞于1870年至1895年间系统阐释了其对“Kung fu”的理解,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内家功法;至1920年,英文纸媒已普遍将“Kung fu”一词与“中国武术”划上等号。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通过功夫电影迅速提升了“Kung fu”一词的普及,1976年国际权威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Kung fu”一词,使其获得了语言学意义上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8.
传教士征服中国人思想的理想,最终由林乐知实现了,他将教会报刊的思想影响力推向了顶峰。作为《万国公报》的创办人与主编,林乐知为该报翻译了大量的欧美书报,撰写了为数可观的政论,为中国政治社会的改革献计献策。林乐知造就了《万国公报》,反之,《万国公报》也成就了林乐知。《万国公报》令林乐知声名远扬,树立了因办报而闻名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女子教育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严重束缚了中国女性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的充分发挥。直到19世纪30年代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创立教会女学,引入新的教育观点和新的教育方法,冲击和动摇了传统女子教育的宗旨、内容、方法,从而孕育了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使得传统女子教育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20.
罗素论中国     
如同西方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一样,罗素这位20世纪享誉全球的西方哲人也曾将目光投向过东方大国中国.他在对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在英美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还出版了论述中国的专著《中国问题》.这些著述系统地反映了一位西方哲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尽管时过境迁,但罗素对中国问题的分析仍不失有许多真知灼见,至今还令人觉得历久弥新.世纪之交,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时刻,回过头来细细品味罗素有关中国的论述,相信仍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