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高校教师兼职兼薪行为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涉及不同年龄结构、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称层次的教师人群,兼职兼薪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以提高收入和提升自身学术水平为目的的兼职就占有相当比例。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兼职类别也很繁杂,包括校外兼课、科技成果转化、学术兼职、企业兼职等。  相似文献   

2.
2016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包括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和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本研究以多家网站网民对该政策报道的评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网民对高校教师兼职兼薪行为的价值倾向与判断标准。监测结果显示:网民对高校教师兼职兼薪政策的关注度与认可度均较高,但背后的原因不同;高校教师不论是作为教育者、研究者,还是作为普通人,其兼职兼薪行为在不同层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当性,但高校教师兼职兼薪应当遵从"适度"原则,科学的规范则必不可少。针对监测研究结论,建议国家做好以下政策配套与细化工作:第一,优化高校教师兼职兼薪行为的审核工作思路。高校在允许教师兼职兼薪活动时应该坚持如下价值判断思路:"本职>兼职(业内兼职>业外兼职,〈科研兼职>普通兼职〉)"。三个判定层级所秉持的依据是:本职工作与精力允许;兼职行业与教师专业的匹配度;兼职工作中的科学知识含量。第二,完善兼职兼薪的配套性政策。具体包括:完善高校教师兼职兼薪活动审批办法,明确"兼职兼薪工作"的内涵与属性,明确规定允许教师兼职的条件;高校教师分类分层次进行兼职兼薪,把教学兼职、科研兼职及社会服务兼职区别开来,形成针对性的政策态度与应对举措;完善企事业单位的兼职科研人员受聘制度,国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各种引智工程,如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等途径帮助高校教师以兼职科研人员身份进入企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3.
高职科研人员兼职兼薪问题是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针对其角色模糊问题,在研究背景、概念界定、高职科研人员工作职责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其"知识人""市场主体参与人""平凡人"多重角色。提出高职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的三层现实意义。结果表明:高职科研人员实现多重角色,从事兼职兼薪行为,有助于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实现高职院校的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8所高校853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均不同程度存在失范行为,分别体现在教学责任的履行、师生关系及学生评价;科研研究过程、成果发表、学术评价以及教师对社会兼职及其与本职工作利益冲突的态度等方面的失范。鉴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应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通用标准,以规范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  相似文献   

5.
<正>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加强宣贯解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营保障,加大对科研辅助人员的激励,完善兼职兼薪管理制度、科研财务助理制度,进一步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相似文献   

6.
教师劳动作为一项培养合格公民的职业活动,对人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允许教师从事兼职兼薪工作政策的颁布无疑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同样从事艰辛脑力劳动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福音。从中小学教师劳动的性质及意义对其兼职兼薪的合理性问题进行剖析,为中小学教师兼职兼薪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市场深度介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运行,由此促进了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协同,改变了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适当引入市场法则有利于根据社会需求调节科研重心、刺激成果产出和加强应用转化。但放任市场机制肆意蔓延却会破坏学术的底层逻辑,甚至侵蚀大学的理性根基。在量化制度与功利主义的表里应和下,知识工具人与学术名利场现象频频出现,跟随式研究与快餐式发表大行其道,学者主体身份异化,大学理性精神失色。遵循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思维,大学的学术评价应守护理性根基,澄明价值旨归,祛魅符号暴力,重绘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呈现出高度的制度化和组织化,随着行政权力对于高校干预程度的加深,教师的学术研究面临着来自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教师自身三方面的压力。由于行政方面话语权的不断增加,大学教师学术研究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干预,学术研究成果表现渐趋平平。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应符合学术本身的价值标准,同时为社会发展服务。建构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需要明晰学术研究的本质逻辑、规范逻辑、执行逻辑。厘清学术评价中的价值冲突、尊重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凸显学者的主体地位、营造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发展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是突破学术研究"五唯"弊病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完善相关学术制度与规范是矫正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之一。应明确学术道德准则,完善学术研究规范,明确教师的育人和服务职责以完善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评审制度要减少行政干预,学术评价制度要淡化量化评价,学术奖励制度要减少利益诱惑以完善学术管理制度;还要健全失范行为举报制度、认定制度和惩罚制度以完善失范行为惩处制度。  相似文献   

10.
初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及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江 《高教探索》2005,(6):13-17
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本质的视角可以是“大学本位”的,也可以是“制度本位”的。从“制度”的角度看,现代大学制度本质上是关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学术权力以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相互制衡的一系列规则体系。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和实践大体有三种逻辑: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逻辑。现代大学制度应超越较极端的“一元”逻辑和简单的“多元”混合逻辑而走向有机的多元“制衡”逻辑。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服务社会等学术责任。高质量的教学是当代社会对高校及高校教师的首要期待,教学理应是高校教师的首要学术责任。然而,高校教师在履行教学学术责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种种困境和障碍。其中,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偏颇、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割裂及教师学术责任意识的淡化与职业道德的缺失可被视为最主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师学术评价的目的在于衡量教师学术水平、规范和约束学术行为、促进个人发展与学术繁荣,评价质量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还关系到学术创新与知识生产的未来走向。学术评价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多主体协作的过程,具有利益相关者的典型特征。而行政管理泛化、评价标准量化、评价文化僵化等问题正阻碍着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改革。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改革应本着统一各方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凝聚各方共识、调节利益冲突,变革评价方法、完善评价制度,落实立德树人、重构评价文化。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历史传统、市场逻辑和政治诉求等多重力量博弈的产物,其突出特点是适应学术职业的特殊要求,强调以终身教职制度维护学术自由,同时重视聘任程序的法制化。面对日益增强的外部压力,多数高校不得不适度弱化对教师的终身聘任并推行终身教职聘后评议制度,但即使是这些以保留终身教职制度为前提的改革依然引发了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14.
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审视,社会服务能力并非高校教师"与生俱来"的素质构成。教师高水平服务社会,不仅要求其具备与之相应的通用能力和可迁移能力,还须拥有前瞻能力、捕捉信息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与实践话语的融通能力等。高校教师高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的生成,既需要在高校外部营造有利于教师服务能力发展的良好氛围,也需要在高校内部处理好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职责的关系,不断增强教师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改革现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与教师服务评价制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师服务学习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经济人的分析方法,从沉淀成本和风险角度探讨高校教师学术创新激励不足的经济逻辑,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由于高校教师学术创新时人力资本沉淀成本和风险十分普遍,仅仅依靠市场价格机制是无法实现最优化的。此时,采取一些非价格制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高校教师在进行创新投资时产生的沉淀成本。否则,极大的沉淀成本就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严重阻碍高校教师的学术创新:第一,学术创新会导致人力资本沉淀,此时高校教师的理性选择就是维持现状,既不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也不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第二,沉淀成本导致高校教师对旧知识的人力投资过度,产生路径依赖,难以进行学术创新;第三,沉淀成本也会造成现任教师的退出壁垒,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现任教师很容易通过学术垄断而不是创新方法来保护自己。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来保障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回收,尽力完善教师劳动力市场环境,健全潜在竞争机制,这是激励高校教师学术创新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评价是学术与人事管理的核心要件,是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出发点既要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要促进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论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高校教师因评价的绩效逻辑、量化逻辑和结果逻辑导向带来的学术信念动摇,行为方式异化,以及学术生态破坏等问题,基于高校教师评价现状及其影响机制模型,提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应该回归大学使命、回归大学教育精神、回归教师评价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群体的文化资本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基本的价值不但凭借文化知识的生产创造与传播而且通过整个高校教师群体文化资本的积累加以体现.本文则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高校教师群体的身份特征,从教育、权威、市场三个维度对高校教师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做探析,进而理清高校教师群体文化资本积累的基本形貌,为加速知识分子文化资本转化、促进社会发展建设提供必要的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术团队是一种知识的创造、应用与传承的组织,其知识创新、转化及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构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学术团队中知识管理的特点,研究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知识管理功能,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以促进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弋然 《亚太教育》2019,(10):59-60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是高校人才评价观念的变化和人才评价主体的转换,回归高等教育逻辑起点,从知识本位出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是对高深知识的承认与尊重,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的学术自由,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发展。本文从政府和高校层面出发,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的良好运行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社会的职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 ,正在逐渐被整个社会认可和接受。本文以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种职能为基础 ,探讨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 ,提出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社会应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