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对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遗产,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核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物质,相关的制品和场所亦是其重要的载体。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急需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缔约国的一种履约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该遗产。在《公约》框架下设立的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区分是:前者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并以此彰显遗产的地位;后者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按照经典的理解方式,遗产是一种不可转让的所有关系,它体现了一个群体的灵魂(这种群体常常被想象为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理解为特定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包容性经济发展)的资源。基于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法定机构相关会议的民族志观察,本研究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的风险》这一文本引发的政策制定者与非遗管理者的争论。这些风险根植于知识产权的逻辑,往往参考"误用""去情景化"等观念。与此不同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显然是在另外一种范式下设计出来的,这种范式强调文化的动态性与共同所有权。因此,在这一框架下,"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的原则反映了管理传统文化的不同组织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是以"人"为承载者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如果脱离了人民的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是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守护者、传承者,也应该成为遗产保护传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4.
邓琼飞 《出版广角》2016,(12):77-79
加强海南本土文化建设是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建设、提高海南文化旅游的必然措施.作为本土文化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内核.但目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严重不足,知名度颇低,而影视开发则是扩大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有力途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多种问题.因此,海南应当抓住国家战略建设的机遇,采取多种途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概念的范畴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组成。文献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且特殊的组成部分,我们对其关注仍然不够。应以"档案"概念为基础,在学理上明确"文献遗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其进行专项立法保护。可以考虑利用修改《档案法》的机会,推动《档案法》向《文献遗产法》的转型,实现国家对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6.
杜莉莉 《文化遗产》2015,(3):13-18,157,158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表述,自问世起即在法国掀起了一番热议;尤其围绕"遗产"一词,其语义研究为理解法国对文化遗产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法文单词patrimoine(遗产)的内涵外延,与该国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脉搏相呼应,在实际应用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变过程,从而与另一个表示"遗产"的单词héritage区分开来。对patrimoine词义的辨析,不仅突显了法语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表述(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还折射出法国学界对本国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丰盈,即从私人层面上继承的家庭遗产,到官方记忆中代表"国家意象"的历史遗存,乃至成为广义生态文化语境下捍卫法兰西民族文化身份的情感利器这一从物质到非物质的精神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7.
大禹祭祀在浙江省绍兴地区历史悠久,但因为政治、社会的原因,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衰退、消失。现在,大禹祭祀在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中,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得到再生和发展;而这种再生和发展无疑伴随着"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过程。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祭典"的"传统"、"民俗"的创造,孕育了国家整合、地方开发、宗族变化之间的互酬互惠的关系;同时,也经历了由民间文化、地方文化到表象民族、国家的中华文化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档案特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相似文献   

9.
档案馆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领域最根本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需要学界给予充分重视并在近期给予解决。文章回顾、梳理了相关研究和认识,提出了近期需要解决的一些学术问题。同时认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后者可能是前者的载体或者伴生物,也可能是前者的组成部分(如"文化空间"就一定包含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或者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关系。《公约》的定义基本上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问题,它不仅没有缺陷而且非常严谨又符合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就其主体(核心成分)而言,而不是对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斥而言。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  相似文献   

12.
韩国:商业与旅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鹏 《报林求索》2009,(4):56-57
<正>对世界各国来说,保护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挑战,在联合国的推动下,许多国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以韩国为例,为了弘扬韩国的传统文化日本:引入登录制度一个世纪以来,日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采用指定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和专家进行的保护事业,实行的是局限于某一个时代某一种风格的"少数精品主义"和重点保护政策。1996年,日本国会通过的《文化财保护法》引入了欧美等国的登录制度。这种制度是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通过登录认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条例加以约束。荷兰:政府是文化遗产保护人荷兰弗里斯兰省实行政府是弗里斯兰省文化遗产的保护人夫人政策,其保护经费,大部分来自城镇议会拨款。此外,还可以申请省政府或欧盟的专项补助、申请荷兰遗址保护基金会和国家复原基金会的补助、申请荷兰伯姆哈德王子基金会资助。弗里斯兰省还建立了许多民间团体组织,通过志愿者捐款、组织活动收取入场费、出售艺术品及手工艺品、征集礼品和遗赠物等渠道筹集经费,捐赠给城乡文化遗产单位。法国: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是法国人的首创。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所有博物馆向公众敞开大门,公立博物馆免门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并可得到税收优惠。"文化遗产日"的前几天,法国文化部和各省的文化机构都会向公众推荐参观名录。意大利: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新宠从1997年起,意大利政府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举行"文化与遗产周"活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艺术画廊等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都免费对外开放。文化遗产部每年在此期间还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举办数百项与文化、历史有关的活动。链接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2010,(4):1-7,157
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以人为本,注意城市化发展中,对与人相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延续可能带来的各种障碍危害的消除和有利其发展机制的修复弘扬,关注其在城市的变迁中合理变异带来的传统重构或创造。首先要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萌发,依赖于特定文化生态的滋养,然而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的文化生态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甚至是灾难性的破坏。所以,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对其生存的前提,文化生态进行适度的修复和营构。其次,要把握和引导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于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失去了民众日常生活化嗜好和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能再为民众日常生活所需,就必将失去其遗产的活态性和生存基础,沦落为历史"遗存"而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所以,当代如何把握和引导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又是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的一个重要话题。最后,要科学面对合理变异中的传统创造。进入城市化的轨道后,文化生态不同了,载体和受众体民众也发生变化,加上历史长河的流淌,时空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必然发生变异。因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面对城市时代,社会变迁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变异形成的传统创造——遗产的次生态、衍生态形式——至少与不折不扣的原型已有改变的形态。关键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性的关照:在现代意识的烛照下。现代技术的参与,现代的展示手段,现代经济价值的合理开发利用等等,都是应该加以发扬的。如此,让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和传播,传统和现代和谐共荣,建设更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15.
出版业应努力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原生态民歌在主流媒体上闪亮登场,随着最年轻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的诞生,随着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展出,人们第一次近距离、全方位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惊叹于我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也前所未有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文化界、知识界多年努力的成果.盛世有忧,一件事情被特别重视,说明了这件事到了不得不关注的危险地步.在非物质遗产保护问题上也不例外.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化传承人及专家,这三者是民间文化普查、保护及振兴工作的主要力量.然而,出版业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相辅相成、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保护和弘扬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出版人理应认真研究并积极行动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林 《北京档案》2009,(2):33-34
一、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世界文化遗产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提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个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有一定的缺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在<公约>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替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至20世纪中后期,国际学界对文化遗产管理的关注,本质上是在思辨"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保存主义"与"保护主义"范式相继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对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严重冲击,遗产研究者开始呼吁重新审视现代性,全球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简称"非遗")讨论热潮,非遗开始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遗产化"范式逐渐成为当代国际遗产管理的主流。非遗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原因及象征意义:即世界遗产管理(与研究)语话权的"东移"。这种话语权的转变(或分享)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的过去和未来,并促成了遗产研究的多元化趋势,比如"批判性遗产研究"的出现。于中国而言,大力推进非遗事业是国家增强自身国际文化语话权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文化自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在过去20年,中国的遗产管理事业成绩斐然,而在文化遗产(尤其是非遗)研究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正步入21世纪,中国以至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持其完整及优化利用,有利于对作为"人类无形文化记忆宝库"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含义及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档案。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与"申遗"  相似文献   

19.
周秋萍 《兰台世界》2017,(16):71-73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非物理属性表现出显著的不可再生特质,换句话说,此种遗产难以采取以往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对其实现保存,因而全球各国普遍对此种遗产的保护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档案资源能够实现对人类文化进程中相关文化要素的有效记载,因此,借助档案资源的形式,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记忆。本文以佛山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亟待保护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文化事业机构有责任发挥积极作用,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明确纳入到职能中来。具体可以从为专项遗产立档保存、确保有关资料的完整与安全并促进利用、档案资料的支持和确认、建立申遗档案、建立传承(人)档案、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展大普查工作、宣传与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八个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