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健康谣言,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在线健康谣言进行辟谣,探索影响辟谣效果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方法/过程]研究采用2(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3(信息来源:质量来源vs.数量来源vs.对照组)、3(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vs.对照组)×2(话题卷入度:高话题卷入度vs.低话题卷入度)的组间实验设计,从信息框架、信息来源、话题卷入度3个方面探索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均正向影响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且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大于叙事信息;数量来源与质量来源对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质量来源的效应大于数量来源;信息来源显著调节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当信源是数量来源时,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当信源是质量来源时,非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研究还发现在高话题卷入度组中,非叙事信息组对辟谣效果的影响显著高于叙事信息组,但在低话题卷入度组中,叙事信息和非叙事信息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网络辟谣作为一种应对谣言传播问题的有效途径,增强辟谣信息的传播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辟谣信息的传播效果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并且与谣言产生与传播的现实情境紧密相关,所以探讨多元情境中辟谣信息高传播效果的组合因素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法/过程]从多元情境视角出发,通过搜集微博与短视频辟谣信息相关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谣言类型、辟谣主体和辟谣渠道三个维度分别探究不同情境下辟谣信息高传播效果的组合因素差异。[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不同谣言类型、辟谣主体以及辟谣渠道中网络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组合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不同情境下部分辟谣信息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这为现有研究中不统一的结论提供了区别于传统方差视角的解释机制。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1)探究多情境下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组合因素差异;(2)为人们理解现有研究中不一致的结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3)为组态分析方法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在网络空间协同治理的背景下,社交媒体用户参与虚假信息治理的实践方式日趋多元,然而其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揭示作为命令性社会规范的用户评论如何影响虚假信息纠正效果,为社交媒体虚假信息协同治理及用户评论管理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HPV疫苗相关的虚假信息及其辟谣信息为例,采用网络情境实验法开展2*2*2三因素组间控制实验(N=307),揭示用户评论特征(立场、信息增量及不文明性)对辟谣效果(感知辟谣信息可信度及虚假信息信念)的影响。[结果/结论]支持辟谣的评论显著增强辟谣信息可信度并使参与者对疫苗的态度更积极,表明支持性评论具有协同纠正效应,且这一协同纠正效应不受评论信息增量与不文明性的调节;评论信息增量与不文明性共同对辟谣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探究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虚假信息传播行为的因素,为有针对性地监测预警、阻断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虚假信息提供借鉴参考。[方法/过程]基于S-O-R理论模型,综合考虑外部刺激因素和个体认知因素对传播者信任感知及传播行为的影响,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利用新冠肺疫情期间微博平台的虚假信息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虚假信息质量、信息发布者影响力和事件进展对信息接收者的信息传播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医护人员主题、呈现积极情感的网络虚假信息更容易获得信任和传播,网络影响力高的信息接收者在虚假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到辟谣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量化展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之间的观点认知距离与情感归属,澄清其情感倾向性的形成脉络,为科学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思路。[方法/过程] 切分舆情事项子话题,通过情感本体计算受众观点的极性强度,构建2-模的受众-关注焦点隶属矩阵和1-模的受众关系矩阵,并采用复杂网络可视化图谱对受众认知距离进行可视化展示,从网络舆情场的视角下阐述受众观点的互斥与耦合机制,描述受众情感倾向的形成脉络。[结果/结论] 对受众整体认知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受众加以区分,揭示真实情景中的网络舆情场力的作用特点,为舆情受众情感疏导工作提供实践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无处不在的网络舆情信息深深影响甚至误导网络受众,探讨揭示网络舆情观点的方法,旨在拓展用户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提高大众对舆论的辨识能力。[方法/过程]从技术上对比分析观点提取方法间的差异,从认知上阐释网络舆论平台的群体智慧和受众个体的认知过程,进而明确LDA主题模型提取舆情观点的优势及路径。[结果/结论]结合舆论主题和情感因素,基于LDA的网络舆情观点提取,可从海量评论中判定深度评论,摘取主要观点,借助群众智慧,有效拓展个体思想和认知,为从大规模舆情中有序呈现受众观点提供新路径,也为舆情监测与疏导提供切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揭示任务执行者特征对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为网络环境下个性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共邀请101名对象参加实验研究,并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任务执行者特征数据,通过客户端日志获得网络信息搜寻行为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任务执行者的认知需求对所有SERPs停留总时间、页面停留总时间有重要影响;已有知识对所有SERPs总数量、唯一页面第一次停留平均时间有重要影响;文化程度对页面停留平均时间有重要影响;性别和认知风格对信息搜寻行为变量不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整合定性与定量的舆情研究视角,统一多模态研究对象,实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观点测度,可修复网络舆情分析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裂痕。[方法/过程]通过引入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对网络舆情信息受众、受众观点测度的内涵进行诠释,就网络舆情场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逻辑关系加以辩证讨论。[结果/结论]提出网络舆情场内舆情受众观点测度机理和具体测度路径,为后续网络舆情场中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多维度信息受众观点测度,受众认知规律发现,网络舆情监督和管控限制等层面的研究做相应铺垫。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在"新冠"疫情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社交媒体上迅速产生大量关于疫情的言论,其中包含不少蓄意传播的谣言,不仅危害公众心理健康,而且会影响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案实施。识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谣言能够使民众正确面对危机,为社会安定、网络治理起到积极的维护作用。[方法/过程] 首先对采集到的疫情期间已被证实的谣言进行深度分析,提取谣言文本的主要特征,包括上下文特征、话题类别特征、情感程度特征、关键词特征等;然后针对文本分类模型中的文本特征表达较为单一的问题,利用不同的模型对提取的谣言文本特征进行向量化,并对各类文本特征进行加强和融合。其中通过TF-IDF计算的词向量权重在捕获上下文特征的同时,能够加强词粒度的关键词特征信息。最后,使用BiLSTM+DNN模型对融合的特征向量进行分类判别。[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话题类别、情感程度等特征对谣言识别均有贡献,特别是经过强化后的词向量与其他特征融合后对识别准确率有明显提升,召回率、F1值等指标均达到90%以上,效果超过其他的谣言识别模型,说明笔者所构建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谣言识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辟谣平台中健康辟谣信息的内容特征和质量现状,并据此优化平台的信息质量,提升辟谣效果。[方法/过程]以“科学辟谣平台”为例,遵循“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的逻辑链条对平台中的健康辟谣信息展开系统分析。首先,采用LDA主题模型挖掘健康辟谣信息的内容主题及演化趋势。之后,结合DISCERN与Michigan Checklist质量评价框架,从归源性、及时性等8个维度评价健康辟谣信息质量,同时利用方差分析探究各内容要素同质量评价结果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优化辟谣平台质量及信息质量的管理措施。[结果/结论]营养价值、食品添加等5个主题是辟谣平台中健康辟谣信息的关注重点,平台信息内容呈现明显的主题演化与强度变化特征。平台中健康辟谣信息质量整体不高,信息质量与内容主题、专家信息、参考文献等要素密切相关。未来,平台可据此提升健康辟谣信息质量,助力营造良好的网络健康信息生态。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扩散方式多、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给个人、企业乃至社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政府应当加强网络技术监测,推行网络实名制,将谣言控制在萌芽之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网上辟谣机制,使谣言暴露在阳光之下;注重教育与引导,强化规范与监管,让谣言无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2.
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及制约传播的因素,以网络信息量为研究对象,构建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模型,确定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研究在3个阶段产生网络谣言对舆情的影响程度,提出降低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之影响对策,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手机阅读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感知特性和个性化对其影响的研究能够为图书馆的管理改革和服务优化提供有益指导。[方法/过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感知特性、个性化对手机阅读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①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呈现一定的群体特征,并且时间利用相对合理;②感知特性尤其是感知易用性、个性化尤其是信息系统个性化服务,对手机阅读持续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积极影响;③满意度在感知特性与持续使用意愿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其中感知货币价值对手机阅读的满意度影响较大。最后从流程设计、内容甄选和营销推广等方面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意义]面对数字资源的智能化、可感知、沉浸式和可互动的未来趋势,三维实体、全景视频等新型资源形态成为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以往用户界面模型难以较好地支撑图博档等公共机构的互动情境式数字文化服务,公众需求和交互情境更迭呼唤沉浸体验、自然流畅的新型交互界面。[方法 /过程]通过对数字馆藏资源与服务、多模交互界面与体验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面向馆藏数字资源的多模交互界面模型;多模交互的信息交换过程须以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为约束,通过给出多模交互的信息加工模型,剖析虚拟现实情境下馆藏资源的用户交互认知过程。立足面向馆藏资源的多模交互模型,基于“界面-认知-情境”递进逻辑,分析影响用户交互体验的关键因素。[结果 /结论 ]面向馆藏数字资源的多模交互界面模型应由交互模态、交互原语、交互任务三个关联递进的层级构成,以人为核心的多模交互可在多模感知、思维决策和交互执行等阶段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沉浸流畅的用户交互体验取决于界面感知交互模态、心智模型匹配程度、交互情境沉浸维度等关键因素,可为多模交互设计、数字文化服务开展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Library2.0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个性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Library2.0环境下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信息服务个性化,读者的迫切需求是实现服务个性化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实现服务个性化的外在条件。通过内容管理、用户界面、信息检索、信息过滤的个性化等途径来实现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同时,采取建立读者信息档案、加强虚拟馆藏建设以及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等措施来保障图书馆信息服务个性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新冠肺炎期间,虚假健康信息泛滥演变成一场信息危机,而中老年人是疫情虚假健康信息的主要受害者,研究其疫情虚假健康信息的应对行为,有助于精准健康信息服务的开展。[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28位中老年应对疫情虚假健康信息的相关行为,结合PADM理论、启发式-系统式模型和应对行为理论,依据指引式路径分析方法,探究突发公共卫生情境下中老年人虚假健康信息应对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并构建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突发公共卫生情境下,中老年对虚假健康信息的关注、理解受到信息类型、损失程度、信息源、信息渠道、响应的直接影响,并受到当地疫情程度的调节;基于疫情虚假健康信息认知形成危害感知、相关利益者感知和防护性行为感知,进一步通过启发式或系统式信息处理路径制定行为决策,选择采取问题聚焦应对行为和情绪聚焦应对行为。研究结果有助于突发公共卫生情境下针对中老年进行精准辟谣以及健康养老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王忠义  谭旭  黄京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3):117-124
[目的/意义] 挖掘数字图书馆用户的认知结构,识别其真实知识需求,以期为数字图书馆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借鉴认知心理学中的激活扩散理论深层次剖析用户的认知过程,根据用户在数字图书馆上的浏览、检索等认知实践行为研究用户认知,并挖掘出用户的认知结构。[结果/结论] 实验表明,基于激活扩散理论的认知结构挖掘方法识别的用户认知结构中主题概念的准确率和主题概念的排序一致性都达到较高水平,说明本文提出的认知结构挖掘方法对识别用户的认知结构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