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服务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大使命。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技能输出和人才培养平台,具有促进当地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科技特派员深知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科技特派员专业优势,探索高职院校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刘传喜 《成人教育》2019,39(12):57-61
新时代在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热潮的推动下,来自不同领域的乡村创客群体纷纷开始不同程度地投入乡村建设,推动新型的乡村创新创业兴起,并表现出了跨界共生、工匠精神、生态与文化自觉、创新创意等后现代特征。作为后现代实践的乡创运动,在本质上与新时代乡村建设具有同构性,都是乡村建设的全新探索与实践。新时代乡创运动本身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可以实现乡村人才培育从基于单一政府机构的行政职能导向的技能传授模式,向基于广泛学习资源的乡创导向的整合式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振兴面临振兴什么、振兴何往与振兴何为三重追问,存在遮蔽乡村与教育之间联系的风险。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时间维度上,现代化进程中对“乡土传统”的找回;空间维度上,城市化运动中“城乡”正义的彰显;主体维度上,乡村教育主体自觉性的激发。振兴乡村教育需要重建教育的乡土性,通过教育目的的乡土认同、知识的伦理重建、行为的实践自信和师资建设的流动逻辑,从价值引领、制度建构、行为改善和体制保障上寻求乡村教育的振兴之道。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战所得的胜利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乡村地区高层次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分布的结构性矛盾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桎梏。高校毕业生不愿向乡村地区流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将面临城乡二元机制、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社会保障差异、农村身份限制、创业融资难等困难。突破这种困境,需要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入手,进一步优化、完善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的法律保障,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破局之道。  相似文献   

5.
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与教育观念,抑制留守儿童的社会流动。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需要发展乡村产业,消除贫困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完善教育法规,强化阻断贫困文化传递的制度保障;振兴村落文化,营造阻断贫困文化传递的环境氛围;构建协同机制,整合阻断贫困文化传递的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教育的振兴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促进者、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乡村教育的支撑者,但是当前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专业发展内生力不足,教师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阻碍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此,应该通过培植“为乡”教育情怀,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力,建立精准化培训模式等途径,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许敏 《科教导刊》2023,(24):147-149
文章在回顾近几年关于乡村远程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从作为乡村振兴制度保障的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入手,在分析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乡村特点的基础上,直面西部地区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开放大学乡村远程教育在生源选择、资金获取、资源丰富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期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9.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卓越乡村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研究表明,卓越乡村教师应具备的特质是"乡土性",包括熟悉热爱乡村生活,传承发展乡土文化,拥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自信。特质的培养途径有突出自我身份认同的创新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三方合作,联通职前职后的"向乡性"课程建设。特质培养的制度保障有建立卓越乡村教师特质培养的制度保障,建立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的专项资金制度,提供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培训所需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中,人才在五大要素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乡村振兴要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本研究通过调研分析以家庭本位与爱国情怀为核心的“想要留”的内因驱动,以及以社会、文化、政治氛围为核心的“留得下”的外因支撑,建立了返乡发展政策新思路和拓宽人才融乡发展新机制,为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人才培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职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优势、技术技能优势、文化传承优势以及就业导向等内在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为了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肩负促进社会公平的历史使命,承载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重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为育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强化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为保障,夯实服务农村的育人根基,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赋能农村产业发展,以乡村文化建设为载体,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以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2.
以乡土文化为中介的本土化回归,是当前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之举。经探析,提出乡村振兴以乡村教育振兴为共生式发展、乡村教育振兴以乡村学前教育振兴为原点支撑、乡村学前教育振兴以乡村幼儿教师“归乡”为依托的乡村幼儿教师回归乡土逻辑意蕴。针对当前乡村幼儿教师“归乡”仍面临观念维度上乡土文化附庸思维下的“向城性”、课程维度上乡土知识匮乏状态下的“单一性”、行为维度上功利主义取向诱导下的“离土性”的困境,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幼儿教师回归乡土的发展路径:乡土观念方面,文化自信下城乡二元对立观念的转变;乡土课程方面,地方知识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转化;乡土情怀方面,乡土文化里乡村幼儿教师情怀的彰显。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教育入手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实施的内在要求,而回到相似的历史经验中寻求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则是其重要路径之一。梁漱溟等人将中华文化的根基搁置于乡村社会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其为鉴,在国家倡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当下我国的乡村建设一要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强化文化认同教育、寻求乡村文化自信困境的突破;二要着力培养“扎根乡村”的教师,为乡村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三要在立足于中华文化根基下理性对待他国乡村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多年研究,围绕乡村“留守现象”的诸多问题达成一定共识:父母流动并不必然使儿童陷入行为等问题,教育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要避免从“身份”角度简单化、片面化留守问题;乡村教育受限于乡村系统环境,“留守问题”的实质是“乡村留守”。本文分析“留守问题”新趋向——“泛留守”现象及其后果,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文化凋敝、乡村资源匮乏及乡村“泛留守”问题的必然选择。针对“泛留守”问题,需要改变乡村教育格局,回归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并与乡村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补;推进“县管校聘”等改革制度,让教育资源分配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通过壮大学校师资力量、强化家庭教育等策略提升教育水平;从“资源共享及整合”视角,构建以乡村社区发展为基石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持久而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党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全新战略部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总的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阐述了红色资源开发在乡村振兴中提供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带来保障;红色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乡村振兴战略伟大实践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和动力源泉,乡村振兴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的目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雪花湖社区利用文化资源转化出个体发展、家庭作坊、“传承人+合作社+绣娘”、现代化企业等四种模式,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找到了突破点,培育了乡村特色产业。但还存在文化资源经济价值挖掘整理不够、缺乏资源转化环境、资源转化能力不足、文化传承面临危机等问题,需要从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库、创设新型消费场景、提升资源转化能力、完善传承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六次产业理论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探索。农村第五产业从业者俨然正从隐匿群体成为一新兴阶层,即农村文化创意阶层。这一阶层形成的原因、特征、功能等都值得深入研究与分析。积极引导农村文化创意阶层健康分化,是推动农村六次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肖丽利 《教育评论》2022,(4):139-143
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发展,重拾并认同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章基于乡土文化视角,分析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对乡土文化再认知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复合型乡土人才的核心抓手。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现路径转型,表征为“三个转向”:发展内驱动力,从“局外人”转向“内部人”;乡土文化的再认知,从“同质化”转向“特色化”;体系构建,从“单一性教育专长”转向“跨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而“农文旅”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乡村业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同时也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指引。文章以乡村振兴视域下甘南州三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农文旅”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如多产融合,倡导乡村振兴“旅游+”和“+旅游”;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践行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共生运营机制;智志双扶,锻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等。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上先行先试,选认了一批个人、团体及法人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们在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中,在全产业链服务效度、有偿服务机制、绩效评价体系方面存在不足,对应提出从拓宽选派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宣传引导等四个方面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