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知识宽泛、思维开放、能力全面的人为目标的非功利性教育思想与理念,已经在国内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广为实践.研究生通识教育要追求文理通识,倡导以通促专,突出全人培养,强调导师素养.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我国当前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其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是我国大思政体系在教育教学上的延续,其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中把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目前这种理念正引导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发展。全人教育理念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自我实现。课程思政与全人教育在理念上具有内在联系,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可以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该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增加课程的中国本土内容,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教育;二是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以多元课程模式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四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国高校培养学生的机制发生了重大的改革,中国教育在过去精英教育求"专"的基础上,进入了添加有全面智能开放的"全人教育"时代。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是美国上个世纪哈佛大学教育研究中心最受世界媒体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它是针对施教者所进行的知、情、意、行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式教育,突破了原本教育的固有模式。在我国一般被理解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准和创意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大学期间进行文理交叉、专业互鉴,以新的学习观念突破原有专业界线。文章针对在实施"全人教育"时代,中国高校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高校艺术选修课为例,研究高校教育转化与改革思路,以这一个切入点论述如何完成大学生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6.
全人教育:理工科大学课程开发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很多理工科大学针对学生整体素质欠缺的问题进行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但课程设置中依然较少关注人的精神层面、缺少全人类与生态的视角,使得理工科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个性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仍然不够完善。文章试图从全人教育的角度进行理论探讨,澄清全人教育的历史渊源、当代全人教育的目标,分析当前全人教育理念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理工科教育的课程问题提出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理工科课程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7.
开展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教学改革、进行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设置通识课程,能够达到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者阐述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关系,针对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课程体系,必须完善通识课程的教育目标、构建良好的通识课程模块、强化通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扩大学生的选课自主权等。  相似文献   

8.
全人教育是在整合"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两种教育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全人教育调整包括人自身各方面发展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有助于全面理解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更新辅导员的教育理念,改进辅导员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全人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课程体系广、教学模式多样、考核方式多元等优势。今天的高等教育应加大普及全人教育课程,以公共课、基础课和课外活动、业余活动为主要途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全人教育理念和思想,在教师教学方法中融入全人教育理念和思想,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发展,提升青年大学生整体素养。  相似文献   

10.
"强基计划"价值取向是振兴基础学科,发挥基础教育的引领导向作用,这在理念和目标上与通识教育高度一致.因此,在"强基计划"视域中,高校要结合"全人"培养理念,在目标取向、教学体系上对现行通识教育进行再思考;追溯课程体系设置"初心",从源头上审视和转变通识教育理念;重点围绕解决课程体系随意性、教学模式单一化问题,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径,以变革性的"强基计划"推动通识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在实践中亦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高职院校应首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突出职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思想,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通识教育功能等途径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创业教育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来而兴起的现代教育理念,遵循隐性知识转移的规律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构建和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挥隐性课程独特育人功能,不仅是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必经之路而且是高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必然使命。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合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从整体教育的视角来看,教师合作是教育本身所带有的,是教育对象所决定的教师的内在生存方式,是基于整体的人的培养、整合的课程开发和互助的教师发展而形成的教师间的良性关系,而教师合作的生成也需要在整体教育下加以培育。  相似文献   

14.
布鲁贝克认为,规模扩大之后的高等教育应当坚持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携手并进的教育目的观,为此,大学课程必须以高深学术和解决社会问题两者的结合为适切性标准,以跨学科的方式将各门学科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显性课程旨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其基本技术、技能,而隐性课程则对学生的品质、习惯、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挖掘隐含在体育课中的德育和美育等其他教育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有助于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本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同时也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获取思政教育知识,明确思政育人与课程育人目标。然而现阶段,在实际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与建构主义理念不相符合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对此,在今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教育原则,组建强大的师资团队,创建健全的课程思政教育规划体系,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该文叙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斯坦福大学“柏拉图风波”产生的根本原因,对通识核心课程设置中多元文化问题进行了理性地分析,论述了多元文化产生的理论基础,并对这一风波所引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突出的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课程设置中多寡以及西方文化在全球化中占据话语权独霸地位的问题。对风波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的世界性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活动诞生之日起,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小原国芳提出的全人教育思想——培养具有完全人格,实现真善美圣健富六种价值的人,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系统解读全人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及具体内容,进而分析全人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及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