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梁代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过程,而萧衍及其子萧统、萧纲、萧绎与这个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的来说,萧纲和萧绎乃宫体诗的旗手,提出过宫体诗的重要理论;而萧衍和萧统对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则有铺垫之功。  相似文献   

2.
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过去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他们只重形式,忽视内容。本文通过萧统和萧纲、萧绎文学思想的比较,认为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和萧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有文质并重的思想,只是由于时代文风的影响,萧纲、萧绎没有象萧统那样把文质并重的思想贯彻始终,而和萧统走上了不同的美学追求道路。  相似文献   

3.
论萧绎的文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统、萧纲、萧绎,都在中国诗学史上留下了非凡的业绩。以齐梁“三萧”比汉魏的“三曹”,不仅毫不逊色,某些方面还有超越之处。从“三曹”到“三萧”一根中轴线,反映了诗学观念的演进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但是,对“三萧”,我们还有一些研究上的空白,特别对于“萧绎”和他的《金楼子》。目前研究界:基本肯定萧统,正面批评萧纲,几乎忽略萧绎。致使萧绎的杂著《金楼子》至今甚至没有人整理研究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本文是系统研究萧绎和《金楼子》论文的一篇,旨在考察萧绎文学观念的几个基本问题。为了能清晰地把握这些问题的实质,作者始终把对萧绎文学观的考察,放在与萧统、萧纲、刘勰和钟嵘这些时代和理论的坐标上比较进行。  相似文献   

4.
略论四萧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南朝梁代四萧(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具有重要地位。萧梁时代成就了我国文学的几件大事:出现了空前的文学专论《文心雕龙》和《诗品》,编纂了大型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提出了声律论和文笔之分,在文学的新变中产生了文采华美的骈文和宫体诗。然而,由于儒家诗以言志和文以载道传统观念的桎梏,千百年来中国封建文人多贬抑四萧,至今仍有不少人囿于传统观点,对四萧不屑一  相似文献   

5.
花间词与宫体诗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其中较明显的是语言风格上的继承关系。从宫体诗理论代表萧纲和萧绎的著述中,可以总结出宫体诗的语言风格为灵活流畅、优美精致、精炼风趣。结合花间词和宫体诗的文本,可以分析花间词对宫体诗的这些语言风格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带来了审美意识的质变,文学的审美价值被发现。到了南朝尤其是梁代,以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宫体诗,把文学审美抒情功能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宫体诗第一次集中大量地描写展现女性美,力图把人体纳入审美观照之中,并由传统"重德"转向"重色",拓展了诗歌的审美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7.
作为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类型,宫体诗从产生至消亡,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宫体诗学则延绵数世纪,其内涵伴随中国诗学的发展已成为其中不可缺或的审美要素.它的产生、发展、繁荣,绝对有理论的支撑和思想的指导.但现在的宫体诗理论,似乎只是一些任人掇拾的书信和理论的碎片,这其实是一种 误解.作者以萧纲的"文学放荡论"为核心,结合萧绎和其他宫体诗人的序跋、书信、言论,从整体上考察萧纲的宫体诗学理论,包括诗歌的发生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和新变论.考察宫体诗创作和"文学放荡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立身"与"文章",把身边真实的世界和文学幻想的世界截然分开的"文学放荡论",既是宫体诗审美意识新变的产物,反过来又指导创作,促进审美意识的新变,在中国古代诗学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萧”文献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四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显得有些不足,尤其是对于“四萧”的文献学研究相对滞后,该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四萧”研究进行了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9.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四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显得有些不足,尤其是对于“四萧”的文献学研究相对滞后,该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四萧”研究进行了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0.
萧绎(508-555),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第七子,尊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与其父萧衍、兄萧统、萧纲合称为四萧。清人赵翼对他们的才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廿二史札  相似文献   

11.
萧氏父子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四人,其辞赋、骈文的创作特点值得关注,筒析四萧现存辞赋、骈文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重点论述宫体赋、咏物赋、述怀赋及书、序、碑、铭等题材类型.  相似文献   

12.
萧绎文论主张典丽、兼重文质,与萧纲文论不同而略近于萧统。在这种文质观的主导下,他重儒而崇尚思想性、学术性,并企图立一家之言,作孔圣第二;在诗文创作中,他发表了对主流文风的轻诋之见,然亦预于主流文风。萧绎文论往往被文学史家、文论史家认为是放荡纷披论,萧绎文论的历史影响也多在放荡纷披这一点上,可这是有悖历史事实的;在梁代的今、古文体之争中,萧绎以其时文坛领袖之尊和帝王之资的双重身份调和着梁代今、古文体之争,并提出了文重典丽的口号。萧绎文论是南北文风融合的先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梁中大通三年(531年)萧统逝世,萧纲继位为太子,引起了朝廷中多派势力的争斗,萧纲太子之位并不稳固。此时的政治形势不适合创作艳情诗歌。同时,萧统的死使朝野上下沉浸在一片悲哀中,从创作氛围来说,也不太适宜写作艳情诗。531年得名的宫体诗实质是一种新变文体,是对永明体的继承和发展。宫体诗就是用永明体的形式来写宫廷生活的诗歌。沈约死后,京师声律论消歇,而此时的永明体是由萧纲和他的幕僚带到京师的。宫体诗最初出现在文坛时,有对永明体的继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萧绎文艺思想二重性及其成因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能怀远”与“情灵摇荡” 萧绎的文艺思想与刘勰、钟嵘相异而又不同于萧统、萧纲,它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首先表现在他对文学性质的看法上。他认为“文能怀远”(《侍中新渝侯墓志铭》)其作用在于化行天下,安抚四境之民以维护王朝的统治秩序。同时,萧绎也很看重文学的情感特性。他说: 诸子兴于战国,文集盛于二汉,至家家有制,人人有集。其美者足以叙情志、敦风俗;其弊者只  相似文献   

15.
萧绎与西府新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王朝,颇重文学。四萧(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以帝王太子之尊,广为延揽文人学士,创空前之文学伟业。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一称齐梁之君多具才学,“至萧梁文子间,犹为独擅千古。”萧衍建立梁国后,杂糅儒、墨,兼取释、道,不独以宽糅代萧齐之残杀,遂使“江表五十年无事”,为文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多引后进文学之士,常与文士商榷文义。以致“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固以瞰汉、魏而不顾,吞晋、宋于胸中。”(《钟嵘《诗品序》)当时会聚建康的文人“略以万计”。(沈约《上书论选举》)萧统、萧纲、萧绎也先后集纳文学之士,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士集团。昭明太子年幼之时,武帝即敕“王锡与秘书郎张绾入宫,不限日数,与太子游狎,情兼师友;又  相似文献   

16.
宫体诗是中国诗歌史上华美的一页。宫体诗不仅形成于乱世帝王——萧纲的宫廷,而且宫体诗讲究格律、辞彩华丽以及追究声色描写的艺术特色都与萧纲的宫廷教育背景、诗歌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于宫体诗的后来的声势渐大都与以萧纲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文学活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南朝萧氏父子十分注重文学情感思想研究,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探讨.父子四人的文学情感论既有趋同的一面,又存在个性的见解.总体来说,萧衍、萧统的情感观点有不少类似之处,都侧重于探讨文学情感的生成问题,研究外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萧纲、萧绎则把对文学情感研究的重点放在情性问题上,即文学创作要抒发惰性.  相似文献   

18.
南朝萧氏父子十分注重文学情感思想研究,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探讨。父子四人的文学情感论既有趋同的一面,又存在个性的见解。总体来说,萧衍、萧统的情感观点有不少类似之处,都侧重于探讨文学情感的生成问题,研究外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萧纲、萧绎则把对文学情感研究的重点放在情性问题上,即文学创作要抒发情性。  相似文献   

19.
萧绎的《金楼子·立言》是梁代文论史的重要文献。其对“文”的描述:“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会,精灵摇荡”,常被今人作为萧绎推重性情、注重词藻、倡言新变的证据。这是未细审原作而致的极大误解。从《立言》全篇的立意、《金楼子》全书的旨趣、萧绎的创作风格来看,此说不能成立。实际上,萧绎对儒、学、笔、文的分析,明显寓有崇德抑文的高下之义,“惟须”并非褒扬之“必须”,实乃贬斥之“只须”。萧绎的文学观并非倡言新变,而是尊经尚古,注重文质彬彬,和萧统同调。  相似文献   

20.
引言 南朝是我国诗体发生重大演进的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诗人,自觉地把诗作为抒写个人感情和获得艺术享受的美感型文学,在语凝句炼、声色圆美中独抒性灵和情怀。宋齐时的山水诗、齐代的永明体、梁代的宫体诗,都是这一文学新潮流下的产物。在艺术美上,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言尚易了,文憎过竟,吐石含金,滋润婉切;杂以风谣,轻唇利吻,不雅不俗,独中胸怀”的文学新风尚。其中宫体诗在梁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所倡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