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情感为中心增强德育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的低效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无视、漠视学生情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人的情感素质及其发展往往在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人们对道德的接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育改革应该着眼于情感的作用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了解学生的品德及情感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品德和情感现状 ,教育才有针对性 ,德育目标才可能实现。了解学生的基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承前启后 ,他们已有的品德基础就是当前德育的立足点。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主要是了解他们以往的品行、主要经…  相似文献   

2.
蔡淑英 《甘肃教育》2008,(20):12-12
人性向善是一种价值预设,一种有待实践的理想。基于“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学校德育才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通过激活、发掘和弘扬学生潜能中积极、美好、善良的因素,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选择有道德、有意思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外铄”走向“内生”是德育本质观念发展演变的根本路向,是德育外驱走向德育自觉、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交互的内涵路径。对德育本质观进行梳理并分析其逻辑起点、演绎路径和关系模式,进而提出德育本质新理论——“内生论”。“内生论”依循“交互—化成—内生”逻辑机理,本质是在德育各要素多元“交互”的矛盾运动中,受教育者将自身内外部道德环境“化成”,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内生”成个人品德的一种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德育过程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品德的根本途径。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提出“把德育过程还给学生”,直面当前的德育问题,而这一命题和做法本身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德育过程为什么会外生于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将德育过程还给学生?本文从体验论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和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对此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梁其贵 《教育与职业》2006,(15):127-129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其发展要受个体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主张“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评估”。为此,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学生德育的评价上开始向多元化评价方向发展,构建新型的德育教学课堂环境,构建多元、开放的学生品德评价体系,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德育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
李伟言 《教育科学》2005,21(1):34-37
本文以道德类型学的视角对德育价值取向进行前提性的反思。指出在道德层次论的前提预设下,德育在价值目标上逻辑地走向“乌托邦”,引发灌输和学生的道德反叛;德育功能错位,整体教育功能失调;通过批判和借鉴道德类型学的有关理论、考察道德的实存状态和伦理学的理论构成、立足于道德不同的内涵、功能、作用领域、价值取向,将道德分为圣德和常德两种类型。认为德育价值取向定位应以常德为本位,避免某种终极性的道德价值传授,不能要求学生成为道德楷模;德育要改变“建构学生意义世界”的价值期许,担当起应有的职责;鼓励学生的道德热情和基于自愿的道德作为。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和操行评定,往往“多人一面”,套话较多。这种概括性的描绘难以将学生的思想品德特征反映出来。再加上教师为了不影响自己学生的升学、就业,写评语时也存在着不断“拔高”现象,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试用了“七级评定法”。一、“七级评定法”的作法 (一)根据品德结构,将德育目标具体化。我们通过向专家请教,将学生德育目标确定为六个方面十二个因素,并将品德的各种表现归纳、分类、按理成两个量表,即“好的品德特征”“差的品德特征”。(本文只登出六个方面12个项目,具体特征量表略——编者) (二)按“七级”画图评定。按七级评定,理应划定七级的具体标准,然而,标准  相似文献   

8.
“三心”是指自尊心、同情心、责任心。“三心”是构成一个人道德风貌的三块基石。“三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品德发展水平。无论是从培养和提高学生德育素质,还是从德育必须遵循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讲,“三心”的培养,都应该是当前有效地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自尊心是一种由自我评价而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自尊就会让人自  相似文献   

9.
儒家人性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仁”和“义”的潜能。只有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对人性的充分信赖,教师才会以乐观的情感态度面对学生,及时消解自身不良情绪的干扰,从而促进学生的求知和完美人格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教育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未能达成共识。有人赞成“冲击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有人主张“取代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把握,可以用来代替传统德育;有人宣扬“融合论”,认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很难截然分开,可以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来看待。事实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异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配合论”。  相似文献   

11.
根据所持的德育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不同,可以把品德评价方法分为两种:鉴定性品德评价和发展性品德评价。在先进的德育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引导下的发展性品德评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持续地发展。本文论述了实施发展性品德评价应注重的若干问题。 一、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肯定的评价。 品德评价是以德育的总目标为准绳开展的价值判断活动。德育的总目标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即将跨入21世纪同时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的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进行科学考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大学生德育考评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德育考评,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表现进行价值判断。首先,德育考评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注重对测定结果的解释、分析、评论,而不只是对…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体验式德育在提升学生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体验式德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德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4.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5.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这就是说,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言而喻,心理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与基础,了解心理教育中“共感理解”的含义、优势及其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与具体方法、原则并在德育中具体应用,可帮助德育工作者摆脱旧有的强制说教的束缚,使德育工作者与学生达到一种内心真正的理解,让德育促使学生身心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为了学生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升。小学德育渗透于、潜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在生活中形成,又融化于生活。故而回归生活、走向生活,应该而且必须是小学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一、“生活德育”的价值预设生活德育以“人性向善”为价值预设,充分肯定学生的精神生命、精神需要;肯定学生独特性存在的价值;相信学生能决定自己“是什么”和“将成为什么”。其根本鹄的是导引出一条现实途径:通过熏染、启发、激活、唤醒等诸多方式来发掘、弘扬学生道德潜质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安娜 《班主任》2004,(12):8-10
一、德育课程论的基本内涵及研究现状“德育课程”是“课程”的属概念,是整个课程结构中与影响学生品德发展有关、执行育德职能的课程部分。为了给德育课程一个确切的内涵,有必要先了解“课程”的一般含义。一般来说,狭义课程主要指学校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各种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品德测评是对个体德性状态的测量和评价,即用数据描述德性结构,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为两个方面:一是品德测评中形式主义严重,或走过场,或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或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未能抓住德性本质,与学生的品德实际相去甚远;二是品德测评缺乏真实性,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对学生德性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德育过程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品德测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调整德育目标、改进德育方法、优化德育效…  相似文献   

20.
近期观点     
道德教育生活化应以真实的道德生活为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与完善,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理念已渐成共识,并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课程中得以体现与贯彻。然而,观念领域中的共识并未在德育课程实施中达到人们的预期,生活化的德育课程资源在实际开发运用过程中的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当前的许多德育课程资源中以悬设、虚拟或人造的道德生活取代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如何以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