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任何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纵横关联的知识体系之中。传统数学教学习惯于以课时为单位,以知识点的掌握为目标,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出现碎片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3.
<正>课前思考:《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强调课程实施中要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2022年版课标倡导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单元整体教学,同时明确单元整体教学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分把握学生认知起点,以教材核心内容为载体,以结构化视角分析、整合、  相似文献   

5.
<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对事物的认知通常是整体优先的,所以实施整体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史宁中教授在对新课标的解读报告中也特别指出,要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在运算教学方面,则建议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感受自己得到计算方法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因此,为了将“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要求有效落实,我们数学教研团队开展了区域推进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聚焦大单元整合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现状分析和实践策略探索。一、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当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学习内容,加上小学生受认知发展的限制,在没有提示  相似文献   

8.
<正>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但背后都或明或暗地相互关联、形成结构,数学学科尤其如此。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织、前后关联,形成了一座全面立体的数学大厦。但这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又以一册一册教材、一课一课内容的形式呈现。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将数学知识拆解后进行螺旋上升式编排,虽然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渐进地学习,但也让数学知识变得零散,发展脉络变得隐蔽。学生通过教材逐课时地开展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9.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习惯按照教材单元和课时划分进行教学,忽视关注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联系,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化设计。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树立数学知识整体设计的意识,着眼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联系,做到"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当代中小学教师要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方式,将单元整体化教学推向课堂,确保教学过程能够协助学生捋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关联,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应积极引入大单元学习,利用大单元教学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确保教学更结构化,实践更高效性。一、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简述大单元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旨在整合各个课时重要的知识点,找出其关联,并在符合小学生认知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由易到难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要改变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这样一来,评价就不仅仅是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还是串联单元教学的一条主线。然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系统考虑单元学习目标发挥的重要作用,难以做到评价先行,“教学评”一致性也就难以落地。因此,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留心收集学生在单元学习进程中的多方面素材,  相似文献   

12.
陈惠芳 《辽宁教育》2022,(19):18-2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强调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实践出发,选择典型案例,重点凸显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设计;要突出结构化、整体化,力求体现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大单元练习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一部分,是以大概念为“锚点”,站在单元之上、基于教材脉络删减原有的重复性练习,增补拓展性练习,实现质高量少的练习体系。“测量”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小学度量意识的培养和度量观念的建立,其大单元练习是以“量感”组织目标、情境、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当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学习内容,加上小学生受认知发展的限制,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往往不容易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给予学生提示,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当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学习内容,加上小学生受认知发展的限制,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往往不容易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给予学生提示,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数学学科知识通常以“课时”形式呈现,容易使知识变得零散、“碎片化”。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结合日常教学实践,通过“开展关联学习,串联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开展共性学习,提炼学习方法,构建认知模式;开展多维学习,品悟思维方式,构建思维模型”,开展整体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高效发展,全面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指出“教材的整体设计要呈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一些数学知识之间存在逻辑顺序,教材编写应有利于学生感悟这种顺序”。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知识关联是指不同数学概念、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学学习中,很多数学概念和技能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创设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有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沟通联系和学生的思维进阶。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力求打通不同学段学习之间的关联。基于纵向求联进行数学教学,旨在以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为起点,用联系的观点为学生构建数学学习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在横向的数学知识积累上,纵向深化数学思维的发展。以“稍复杂的组合问题”的教学为例,通过对照、比较、抽象、提炼等方式,发展学生纵向求联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水平的提高,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数学教学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任何教学设计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所以,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充分关注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回归生活,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素养,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