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作为数学欣赏,介绍尺规作图与几何三大难题、黄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专题,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新增的“数学文化”专题中也提出了“黄金分割引出的数学问题”.笔者认为“黄金分割”这一题材是中学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良好素材,其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笔者对黄金分割及其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概念教学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数学概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为指导,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把概念学习变为“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将学生带回现实中,(2)将学生带入问题中;(3)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化;(4)在概念的实例中体会数学。  相似文献   

3.
APOS理论是由美国的杜宾斯基等人在数学教育研究实践中提出的,该理论集中于对特定学习内容——数学概念学习过程的研究,提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要经过“活动(Action)”、“过程(Process)”、“对象(Object)”、“图式(Scheme)”4个阶段,取这4个阶段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定名为APOS理论.APOS理论不仅揭示了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学习层次,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获得的全部学习结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把全部学习结果分为“结果性”学习成果和“过程性”学习成果二个维度.“结果性”学习成果包括4种类型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和4个层级的智慧技能(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解决问题).“过程性”学习成果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在数学结果形成与应用过程中的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思维等;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在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体会认知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特点和了解数学的价值等;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等.  相似文献   

5.
黄申 《教育论坛》2006,(3):31-3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数学讨论课分为划分专题、探索整理、演讲答疑、归纳总结4个步骤。通过效果分析发现:(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2)有利于学生的发现学习,养成自主意识;(3)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信息处理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点,强化“用数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何谓“问题”?问题是指主体想做某件事,但又不能立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情境。所谓“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结果)?已有条件是什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并清晰、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把它表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通过学习使初中生接触和初步掌握观察、探究、质疑、反思、归纳、数学实验等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数学思维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并对主题活动和项目式学习提出了总体要求:“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从以上表述来看,《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主题活动和项目式学习的定位比较清晰,  相似文献   

9.
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中小学“情境-问题”数学学习是指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活动,既重视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又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关注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又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既强调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又强调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相似文献   

10.
管庆娥 《家长》2023,(30):25-2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探究”的学习机会,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探究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悟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其特点如下:(1)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的提出”,探究性学习易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探究,不断产生新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深一层次上去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2.
戴晖明 《云南教育》2001,(23):32-3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和要求”部分增加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应注意的第四个问题”里再次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和勇气和毅力”。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学、愿学。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  相似文献   

13.
游安军 《湖南教育》2002,(13):34-35
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必然要求我国基础教育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个性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总是与学生个性的张扬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顺应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强调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不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一、“高效率”教改实验的思想、原则和方法“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做”的32字诀集中体现了“高效率”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一)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学生获得社会所必需的数学基本能力,使他们能够有信心去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所谓有用,即实际有用,进一步学习有用,是“高效率”的首要思想和标准。(二)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教改实验采取三条措施:一是改变教材结构,把有些内容适当集中、分层讲练,以取得结构效益;二是“积极前进”,在前进中…  相似文献   

15.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评价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数学新课标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总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笔者认为,学业质量标准是基于多个知识点融合的综合性目标,指向学生数学学习中知识、思维、方法等方面的数学联结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语言与数学语言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国平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3):98-99,10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本文落实新课改中提出的问题,对数学语言及其教学深入研究。通过对数学语言概念、基本形式和特征的分析,认为在数学语言教学中注意到下列几方面:(1)深刻揭示数学概念的涵义和本质;(2)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科学地安排数学语言教学;(3)注意数学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的教学;(4)加强数学语言间切换的教学,能提高学生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数学知识需要形式化的表述,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必须经过朴素而火热的思考。老师的责任是返璞归真,运用适度的非形式化方法,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展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1)把数学教材中形式化的表述顺序颠倒过来;(2)认识到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往往来自于个别范例和具体活动;(3)帮助学生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结;(4)将火热的思考提高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上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183;韦纳提出的归因模型,结合目前形成高中生数学学习成败归因错位的原因,提出引导高中生数学学习成败正确归因的教学建议:(1)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2)引导学生多从努力方面归因;(3)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4)引导学习能力相近者作为榜样以培养自信心;(5)提供给学生以正面支持。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