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礼文 《北京档案》2001,(12):10-1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档案部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档案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不管这句话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反正怀柔县档案工作的变化诠释了这句话的正确.  相似文献   

2.
"亦步亦趋"不可滥用 200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出过一道判断题.题目引用了2005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句话:"你闲庭信步地徜徉在影坛不温不火,却初显大家风范,前辈对你宠爱有加,赞词不断,而你却依然平静如初,亦步亦趋."指出"这句话中存在着别字、用词不当等多种错误",错误之一就是"亦步亦趋"的误用.为什么?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这条成语.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栗智日前在一次会议上批评一些官员"没有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轻率地视百姓为'刁民'",结果在网上引发了一番热议.许多人对这句话颇不以为然,反诘说:"难道不轻率就可以视百姓为'刁民'吗?"  相似文献   

4.
"生命就在于折腾."23岁的李铄推推眼镜,嘴角微扬,淡淡地吐出这样一句话.他说,这句话是他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丹尼尔.贝尔早在1978年就写到:"最终指导经济的还是经济深植于内的文化价值体系.经济政策作为一种手段可以是有效的;但只有在构塑它的文化价值体系内,它才合理".这句话道出了经济政策的工具性--它所服务的终极目标一定要符合某种文化价值观念,决不存在为经济而经济的工具手段.  相似文献   

6.
参考文献"合理自引"与"不当自引"的区分标准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04,16(1):76-76
国内科技期刊界只要谈及参考文献的引用,就必然涉及到自引问题,如文献[1]即指出了自引现象的某些弊端;而文献[2]则对自引总引比应"趋于零"提出了质疑,指出应区分"合理自引"与"不当自引",并"从审稿源头上遏制不当自引",笔者对此表示赞同.但文献[1]仅从统计学意义上列举了国内外一些重要或权威学术刊物自引现象的"合理性",而未从原则上提出区分"合理自引"与"不当自引"的标准.对此,笔者认为:广大的作者和编辑要控制或杜绝不当自引,同时承认合理自引的"合理性",首先要有一种理性认识,并相应制定出区分合理自引与不当自引的原则性标准.  相似文献   

7.
"速读"诠释     
速读,顾名思义就是快读的意思. 今年,三秦都市报在代社长兼总编辑薛晓燕的大力倡导下,首次将报低的内容结构确定为"速读+专题+专刊",而且将速读放在首要的位置,要求报纸具有"速读的特点"和"专题的品质".一句话,这是办报纸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8.
(一) "防火!防盗!防记者!"这句话不知从何时就已兴起,今年8月23日我这个记者却当真被人当成了贼.  相似文献   

9.
"浙传腾飞,恰逢其时!"--在浙江传媒学院喜迎校庆二十周年的日子里,这句话,不仅仅是用以表达祝愿的庆贺语,而且更是一条基于事实的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10.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11.
有一段关于工匠的电视解说词:"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终一生、爱一事的耐心."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工匠精神"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精神.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那么,党报新闻记者该具有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呢?笔者在本文中就此加以浅论.  相似文献   

12.
今年第6期<中国记者>,刊发了储瑞耕先生的<标题"一律横排"质疑>,对文中"能够竖排是汉文字作为方块字的传统的、特有的美"、应坚持"报纸版面美与汉文字美的统一"、办报"大可以百花齐放,各显其能"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相似文献   

13.
未溃一堤、未毁一垸、未亡一人 早在1939年5月,陈毅在给20军的前身新四军三支队六团的信中写道:"我希望你们今生今世永远不要忘记你们是闽东的斗争农民";"我们要知道,人民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儿子,天下没有儿子不孝顺父母的道理啊."几十年来,部队按照陈老总的教导,拥政爱民的传统代代相传.1988年1月,20军与河南省政府在开封市召开了新时期军民关系研讨会,向广大官兵提出了"视人民如父母,像尊敬父母那样尊敬人民;把驻地当故乡,像热爱故乡那样热爱驻地",并在全部队范围内开展了"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活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纪要>写入了这两句话.此后,这两句话在全国各地宣传开来.  相似文献   

14.
改错(之三)     
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4月6日上海某日报《辩证看待自身欲望》一文的作者将"食色,性也"这句话说成是孔子的名言,这是不对的。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名句用法辞典》注释,这句话原出于《孟子.告子上》,是比孔子晚些时候的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告子说的,意思是:"饮食和男女之情,是人的本性。"告子说这句话时,孔子恐怕早已长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与"知识工程"的核心是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自身)的认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把知识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是"知识是什么"的知识.这是叙述事实的知识,比如说,南昌人口是多少?这是简单的知识,而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则是复杂的知识;第二大类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新闻标题具有传播和评价新闻事实的双重功能.它是编辑部一种特殊的发言手段,是编辑部的"一句话评论".因而我们制作标题时,或肯定,或否定,或提倡,或反对,或表扬,或批评,或赞许,或斥责,既要做到态度鲜明,又要做到持之有度,努力做到评价适度,而不失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版>2005年第2期上刊载了张鸽盛同志撰写的<论教育与出版的关系>一文,该文以权威的数据、细致的论证探讨了教育与出版的关系,并且提供了当今出版如何抓住教育发展的机遇乘势而上的良方,最终得出了一个极为乐观的结论:"围绕教育搞出版大有作为".从理论意义和数据分析的角度,笔者完全赞同该文的观点.教育与出版确实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但是,对当今教育和出版的现实状况作一番审视,笔者对围绕教育搞出版的"大作为"颇多隐忧.  相似文献   

18.
10年前的一个冬天,我从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调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之后的第4个年尾,在讨论新一年编辑工作的时候,大家议论起近来的虚假新闻报道愈演愈烈,令人难以容忍.我突然一个激灵,提出是否搞一次"2001年十大假新闻"评选,以示我们捍卫新闻真实性的态度?这个提议获得众人的赞同.  相似文献   

19.
对<书刊报>的两句宣传用语:"不做新闻做旧闻,把旧闻做成新闻" ;有些读者不太理解,有的还有些误解,不理解和误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让大家了解这两句话的来龙去脉,因此,对于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两句话,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做些介绍, 以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20.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中有句话:"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