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泉 《传媒》2002,(5):21-22
京华时报记者杨威在采访石榴园小区被打一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日前,本刊编辑部派人赴京华时报社表示慰问。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对此表示感谢并就该报创刊近一年来的发展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2.
黄枫 《今传媒》2007,(4):4-6
一、在京华时报社社长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大的牌匾,上面写着"京城第一报"五个大字."这是市民送给我们的",吴海民(以下简称吴)社长微笑着对记者说,"是市民对《京华时报》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份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有关“产品标准”的使用进行了跟踪式新闻报道,双方因此展开了舆论大战,农夫山泉方面称《京华时报》这样的报道方式是一种“舆论暴力”.本文将通过对《京华时报》对这一新闻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媒体舆论监督的合理范畴.  相似文献   

4.
《传媒》2004,(5)
1.集团化发展到2008年,京华时报将发展为以京华时报为统一品版、以3-5家都市类报纸为主体、并兼有其他子报子刊的报业集团,成为人民日报传媒集团中的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京华文化传播公司也将随之成为以《京华时报》为主营基地的、具有多项经营业务、多个经济增长点的大型集团公司,并与北大文化传媒集团对接,力求在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日上市。  相似文献   

5.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在<京华时报>创刊十年座谈会上,到会的领导、专家对<京华时报>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京华时报>代表了我国都市报最主流阵营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把脉<京华时报>,全面总结<京华时报>的成功经验,研究<京华时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之策,对整个行业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从与会的领导、专家中,选取了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三位的发言进行了整理,他们虽然不是针对"再造报纸"这一主题进行的发言,但其观点对"再造报纸"大有裨益,因此特编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采访方式由于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不会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易深入到事件的本质层面,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记者采访可以明察也可以暗访,而暗访已被业内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在信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京华时报创刊时,人们大多抱的是怀疑与观望态度的话,短短一年间,京华时报高起点、大手笔的成功运作,令人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30万首发一举成功,各方面报道日趋成熟。这匹北京报业市场的“黑马”,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瞩目。京华时报已成为京城报界的一个崭新品牌。在该报创刊一周年之际,记者前往采访,对社长吴海民和他的同事们勇于创新的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市场调研:科学决策的依据京华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创刊前,人们的担心与怀疑不无道理。统计表明,当时北京报业市场已有200多家报纸在争雄逐鹿,这个数字比…  相似文献   

9.
崔清华 《传媒》2004,(5):22-22
京华时报三年来的迅速崛起,一个学有专长、结构均衡的团队功不可没.在京华的旗下聚集了吴海民、朱德付、杨国伟、罗春晓、石家友、谭军波、李洪祥、刘明胜……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到了京华的旗帜下.社长吴海民认为京华时报的今天的成功,"事情是大家做的,是靠一个团队做的."未来京华时报的发展依然主要要依靠这一团队--虽然不排除这个团队的成员也许会出现某种缘聚缘散的情况,这是大实话.  相似文献   

10.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1,(9):7
全国人大代表称畅销书丧失文学品格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赵玫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  相似文献   

11.
庭审现场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般都是相对静态的,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认真捕捉,也能够拍摄出动感十足的好照片。这是《京华时报》记者蒲东峰在庭审现场抓拍的一张精彩照片,动感强烈,人物表情丰富,构图完整。  相似文献   

12.
明天,《京华时报》将不再用白纸黑字为您记录昨天.但《京华时报》的白屏黑字,将继续与您为伴. 2017年元旦,《京华时报》纸质版将休刊.同时,京华网、京华圈、京华微博、微信以及系列公号组成的《京华时报》新媒体矩阵,将为您即时推送新闻、资讯,为您更快地链接昨天、今天和明天,和您一起更多地与亲友分享,与陌生人碰撞. 《京华时报》的温度,仍然在您的手里,和您一起度过冬天,走进新的一年.就像过去的15年那样.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暗访,是电视新闻采访方式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合理地运用暗访的方式,发掘新闻事件中真实的一面,是作为一名合格记者的必修课.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不管主要负责哪条线上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到需要暗访的情况.那么,怎样做暗访;怎样做好暗访、怎样安全有效地进行暗访,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了.  相似文献   

14.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3,(2):64
京华时报:云报纸已带来800万广告在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传媒大会·2012年会上,京华时报获评"金长城传媒奖·2012中国十大都市报"之一。京华时报总编辑李洪洋当选为"金长城传媒奖·2012中国传媒年度影响力人物"。他在论坛中介绍说,京华云报纸自2012年5月17日向全球首发以来,云报纸已经为京华时报带来800万广  相似文献   

15.
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正式创刊。如今,《京华时报》不但在北京的报业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而且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京华时报》的发行成功,其每前进一步都有成熟的理念作依托。 零售造势,征订收益 经过对北京市场的调查,我们认定,作为一张新报纸,销售重点首先应  相似文献   

16.
在每年一度的中国两会上,除各路明星外,最能吸引眼球的当属各级党政官员了.不少官员频遭记者围堵,有的缄口不语,有的侃侃而谈.各路官员应对媒体的能力也千差万别,而某省长对京华时报记者的态度,将官员与媒体的关系问题推上了舆论顶峰.  相似文献   

17.
4年前的2016年12月31日,《京华时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楷体字的“致读者”:《我们只是转身我们不会离去》。次日,2017年元旦,这份虽仅出版15年却知名度很高的纸质都市报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致读者”是这样开头的:“明天,《京华时报》将不再用白纸黑字为您记录昨天。但《京华时报》的白屏黑字,将继续与您为伴。”文章紧接着又说:“2017年元旦,《京华时报》纸质版将休刊。同时,京华网、京华圈、京华微博、微信以及系列公号组成的《京华时报》新媒体矩阵,将为您即时推送新闻、资讯,为您更快地链接昨天、今天和明天,和您一起更多地与亲友分享,与陌生人碰撞。”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朝阳区左家庄前街京华时报的门前,一左一右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京华文化传播公司,一块是京华时报社。在这家2001年5月创刊的新报社里,有一批操着几分广东口音的人,内行的人悄悄透露:现在的京华时报背靠着人民日报这棵大树,由北大青鸟投资5000万元,挖来了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麾下搞发行的谭军波、搞采编的朱德付、搞广告的张曙光,于是这“三驾马车”用广东的粤派风格在北京报业市场翻云覆雨。采访谭军波的时候,赶上他去开发行大会,他开着车,和记者一路聊开了他的报纸发行经。 谭军波,湖南慈利县人,1964.年生,1986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南方日报,后进入南方周末,1996年参与创办南方都市报,任副总编辑,2001年进入京华时报,任分管发行的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19.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20.
《京华时报》发行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记者》2002,(5):7
有人是这样评价《京华时报》的发行方略的: 《京华时报》用它无孔不入的发行(水银式发行),用一种比《北京青年报》更谦恭的作风、比《北京晚报》亲近的姿态、比《北京晨报》更频繁和持久的曝光率舒展在京城每一个报摊上、每一个过街天桥上、每一个公交车站旁。《京华时报》,一个可疑的,带着南方做派和贵族血统的报纸,轻易地用不是非常高明的发行策略,就把北京报界的老少爷们——“搞掂”。虽然文中不无调侃之意,但也道出了《京华时报》发行策略上的棋高一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