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大于学",其次是"教等于学",而最容易被忽视的"学大于教"和"有教无学"了。理想的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这是新课程教学应当追求的理念和品质,也是现代教学改革所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现实中让"学"大于"教"呢?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两棵枣树     
何菁 《师道》2002,(4):47
某老师教中学课文,一教就是几年,最熟稔的是鲁迅的"枣树",最让他生气的也是缘于鲁迅的"枣树".  相似文献   

3.
<正>很多人在讨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当前教育最突出、最综合、最大的问题还是一种"过度教育"。这种过度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的"知识"。当前的教学大体上还是一种"知识教学",教师依据教材教知识,学生依据书本学知识;教师教的多半是"死知识",学生学的也基本是"死知识",结果是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中西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都表明:过多、过死的知识不但无  相似文献   

4.
"教后记",亦称"教学反思""教后感""授课心得",它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也是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它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子;有助于找出教学设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调整教学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加深对课程标准的领会、教材的理解和教法的改革的力度.可以说, "教后记"是教学技能升华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导"是生命课堂的体现,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催化剂。通过教师的"导",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出精彩。一、"导",要求教师更加绽放生命的精彩一名好的"导师"要比一名好"教师"要求更高:一是教师需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  相似文献   

7.
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篇课文"教什么",几乎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归根结底,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小燕老师的课,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了什么叫生态课堂,什么叫"言语实践",什么叫"实事求是"。一、聚焦学习内容认认真真解读教材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令语文教师感觉很困惑的问题。其实,每篇课文都是独具特色的"这一个"。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这一个"的独特之处,要做到"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选取最鲜明、最典型、最有价值的内容去教。从《画杨桃》一课来看,我认为陈老师较好地解读了教材,为创建活力高效生态课堂奠定了基础。1.选择了最有价值的语文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解决学生"想学""会学""在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师的"善教"。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追求。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保证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一、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关系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教不仅是  相似文献   

10.
<正>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职业,教师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如自主学习、进修培训、教学观摩、教育科研等,当然更可以在"教"中"学",在"悟"中"教","教"和"学"本身就是一体的,也是相长的。对"教"与"学"的相长,下面就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感触。一、以"教"促"学",提高职业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园丁……"教师这个职业被无数光环笼罩着。带着神圣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乘着改革的春风,年轻的我信心百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什么"和"怎么学"是掌握在教师手中的,学生只是盲目地跟着教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从而导致学生始终不会学习.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到:"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确实,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最多不过是十几年,然而学生在离开老师之后能独立工作、学习、生活,却是一辈子的事。因此,最有效的数学课堂的"教"自然应当着眼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不需要教"这一落脚点上,但似乎很少有人考虑它的逆命题,即"为了不需要教",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教?否则,  相似文献   

13.
"教"不可教,表现为:有些教师无需受教而会"教",甚至比受教的教师更会"教";大多数受教的教师确实会"教",但难说是受教的结果。"教"不可教,理由是:"教"是实践智慧,而能教的是理论知识;"教"基于"教育观念",而能教的是"关于教育的观念";"教"是"能力之知",而能教的是"命题性知识";"教"内含缄默知识,而能教的是显性知识;"教"是反思性实践,而能教的是技术性实践;"教"需要机智,而能教的是知识。"教"虽不可教,但却受其影响,可间接教育。"教"不可教,启示是:应采用广义的课程概念;应强化实践课程;应重建理论课程概念。  相似文献   

14.
凡布衣 《语文新圃》2008,(12):12-13
当今我们这一代,是最对不起下一代的一代.失管的企业,造出"毒奶粉",害苦下一代的身体;失教的教授,酿出"毒下跪",荼毒下一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是这些高"帽子",让我们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深受极大的压力.有人戏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以及媒体的压力是教师头上的"五座大山",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越教越迷茫,越教越茫然,于是乎有了"鸡叫出门,鬼叫回家"的自我调侃,也有了安徽六安教师改编的《新教师醉酒》:"这些年补课加班白发长满头,这些年的工资单啊看得泪直流……"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样教"。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什么"决定着"怎样教"。谋定好"教什么",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由于忽视学生具体学情,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频频发生。以"学"为中心,谋定"教什么""怎样教",能让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能让学  相似文献   

17.
"还教于师",是美国学者罗宾·巴罗在《还教于师:课程批判导论》(1984)一书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似乎有点怪.因为只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都能见到教师在"教",见到教师"满堂讲",或"满堂问",学生"满堂听",或被动地答,难道成千上万教师不是几乎每天都在"教"么?有什么"教"可还?相反,我们有感于教师"教"得太多,学生"学"得太累,所得甚少,倒是呼吁教师把"学"还给学生,而"还教于师"又从何说起呢?  相似文献   

18.
设计基于"教""练"相融的语文课堂练习,让"教"与"学"密切配合,在"教"中"练",在"练"中"教",让课堂练习与课堂教学自然融合。本文通过教学实例,阐明了"教""练"相融的教学方法是"减负提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生本教育"以学为本",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前置性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是"先学"这一原则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正>在现行语文课改如火如荼、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之时,重温叶圣陶的教育经典著述就显得尤为必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对语文教学目的最简明、最深刻的阐述。叶圣陶于1978年8月在题为《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讲话中强调:"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