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看我国的远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国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介绍,分析了当前网络课程评价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审视了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运用比较的方法,以我国《东莞理工学院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为例,总结出我国远程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取长补短,为网络课程建设与远程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交互功能的应用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远程教育由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时空分离的本质特征,打破了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主体交互关系,导致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情感交互缺失。本文通过网络课程、现代远程教育等概念引入,结合本人近年来参与网络直播课程技术支持实践活动的实践体会,探讨了网络点播课程与网络直播课程在现代远程教学活动中的交互功能的应用现状,并对如何提高网络课程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绩效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构建学习化社会和实现终生教育的平台和手段,网络远程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而网络课程是实现网络远程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建立一个能保障网络课程质量的保障体系,对于促进网络课程的科学、规范建设,提高网络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中成熟的网络课程缺乏、课程质量不高,因此,应建立网络教育中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开展网络远程教育需要完善的网络课程作为软件支撑,优质的网络课程是成功开展远程教育的基础。探讨了结构化网络课程设计需遵循的设计原则和步骤,以期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婷 《继续教育》2015,29(2):40-42
结合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联系MOOC现状及其特点,将MOOC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课程从理论基础、运营机制、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和学习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比较,提出进行新型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课程建设要强化开放的理念,鼓励课程开放;重视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建设自组织发展;增强教学支持服务,完善网络平台功能;促进协作学习,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开展网络远程教育需要完善的网络课程作为软件支撑,优质的网络课程是成功开展远程教育的基础。探讨了结构化网络课程设计需遵循的设计原则和步骤,以期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谈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网络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有着较大的差别。设计和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开展远程网络教学的保障,对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明确网络课程的概念,分析网络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针对网络课程的特点作好网络课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从而制作出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为远程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8.
符号学作为一种方法论, 被广泛地应用于一切社会人文科学.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体系中, 网络课程是数字化远程教育的核心单元, 也是完整的符号系统.基于符号学的网络课程文化解读, 就是在符号学视野下, 分析网络课程符号系统的构成和运用, 探索它们在远程教与学环节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结概括其中蕴舍的教与学意义、对话意义、传播学意义等文化价值.这不仅对开放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建设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也对探索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传递与发展人类文化精神和文化思想的多样化途径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课程开发的综合性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网络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 ,许多 CAI课程正逐步移向WEB平台。开发 WEB课程的人员不仅有计算机工作者 ,而且更多的是从事某学科的教师。本文从网络课程开发的原则、教学设计方法和相关因素的角度 ,探讨了网络课件制作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以期更好地建设网络课程 ,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远程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又可以创新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途径,这即是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契合点。现代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应定位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上。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创新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路径:树立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三化"理念;构建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以社区教育为突破,占据网络远程教育的主要市场;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应加快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