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宗法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历史上宗法制度存在形态的研究后认为。宗法制度和宗族奴隶制、宗法封建制既有密切关系又属于不同的范畴;宗族奴隶制在古代东西方的农业、游牧、工商民族均存在,并非为古代东方所特有;宗法封建制亦在欧亚各国的农业、游牧民族中长期存在而各具自己的特点;宗法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但可以和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是辽朝的建立者.纵观契丹民族存在的千年左右的历史,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经历了民族迁徙这一过程,本文主要对旧民族迁徙对契丹民族的发展作一粗浅研究.  相似文献   

3.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本文除谈到哈萨克历史的一般背景外,着重介绍了最近新出版的关于哈萨克历史的俄文新书:《哈萨克斯坦编年史三千年》和《古代和中古时期的欧亚草原的国家与民族》。最后,介绍了克里亚施托尔内的简短生平。  相似文献   

5.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使适应草原牧区的游牧化出现长期断裂,造成了垦殖型荒漠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重视发展的化维度,确立起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并继承游牧化精髓的主导化。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迁徙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生活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受到自身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制约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在历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迁徙,而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都对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北匈奴的西迁,征服了欧洲大部,对于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欧洲古代奴隶制的瓦解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开辟欧亚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要道做出贡献。南匈奴的内迁,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及血胤等方面的融合,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深入研究游牧民族迁徙的类…  相似文献   

7.
哈尼/阿卡族①是我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这虽不是某一民族的专称,但无疑包括有"哈尼"的先民。自"和夷"一词出现后,哈尼族自北而南的迁徙路线便清晰可寻。[1]1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南部红河中上游与湄公河上游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少部分迁徙到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地区和泰缅边境地区。文章不仅阐释了国内外哈尼/阿卡族的历史族称,而且揭示了历史迁徙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斗争激烈,民族融合又一次达到高峰的时期,此时的民族关系纷繁复杂。统治者羁縻、怀柔的民族政策会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带有歧视色彩、狭隘的民族政策会激化民族间的矛盾,加剧民族间的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但道路是曲折的。统治者倡导汉化与胡化的民族政策相伴生,其结果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9.
要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民族迁徙和融合的时期,中原地区民族向四边迁徙与当地土著族融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和文化。三代时期湘鄂赣的民族和文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产物。  相似文献   

10.
斯基泰(Scythia)见于希罗多德《历史》及其他古典作家的著述中;萨迦(Saka)见于公元前6~5世纪古波斯铭文;塞种在公元前2世纪已为汉文明所知,较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斯基泰、萨迦、塞种都是古代诸文明中心对欧亚草原一带游牧民族的称谓。受考古学、语言学等的启发,学者们提出了广义斯基泰、广义塞种的概念。即斯基泰、萨迦、塞种泛指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作为泛指,他们具有相同的内涵:自雅利安人解体分散以来,欧亚草原存在过一个大的可以一体观之的人种群——虽然他们是分裂的。  相似文献   

11.
传说中的尧舜禹禅让并不是原始禅让政治的常态。作为原始禅让政治的晚期形态,尧舜禹禅让起着架构原始民主选举制度、夏商周世袭制度的历史作用,它所确立的禅让政治原则成为后世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封建禅让政治的思想立法。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思想早在古希腊神话中已经萌芽,无论忒拜王国,还是俄狄浦斯神话故事,都明显地体现出一种被建构而成的有如赛义德所批评的“欧洲中心主义”视阈下的“东方”,是古希腊时期一种丧失话语权力的“类群体”,它们成了当时某类人或某“中心”控制、统治弱小群体的手段。这实质上是先民时代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具有浓郁的文化霸权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明冲突”中的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章认为,“文明的冲突”只是以西方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秩序,认为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形成对抗,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是为美国的霸权行为做辩护。作为崛起中的中国,应当利用自己的“软实力”,继续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简谈史诗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记叙了各民族有关天地生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事件,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开拓者们的创业史和远古的生活史。国外的史诗主要是英雄史诗,中国各民族的史诗,按传承和流布的地域、历史民族地理区域和经济文化类型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民族主要以长篇英雄史诗见长,南方民族的史诗则以创世史诗为主,还有一些反映民族迁徙的史诗和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5.
蒙古法文化形成于 13世纪初叶 ,然而它的哲学基础却源远流长 ,表现为来自蒙古先民的朴素的宇宙观。与世界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 ,蒙古民族也有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如追溯苍狼白鹿为族源的图腾物 ,接受北方民族萨满教的自然崇拜及偶像崇拜观 ,进而形成本民族的“长生天”观念。这一切又为统一前的蒙古各部之间发动血族复仇战争提供了思想源泉 ,成为蒙古法文化诞生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汉文文献记载,8世纪初形成汗国的黠戛斯,仅有"木马三突厥"等属部,但总揽相关的其他文献表明,与黠戛斯汗国存在依附关系的民族远非如此。本文在全面梳理汉文史料的基础上,辅以古突厥文碑铭、波斯文献,试图对黠戛斯所属诸部略作厘清辨析。  相似文献   

17.
地处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汉代就见诸汉文史册,具有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形成汗国,9世纪中期,它击溃漠北回鹘汗国。不仅结束了突厥语族在蒙古高原的统治,也为蒙古语族各部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契机,从而改变了蒙古高原与中亚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8.
没有文字的贵州远古苗族,用高亢优美的古歌作口传文章,记录了千百年来的历史;将五彩斑斓的彩线写传统文章,手叙着如烟往事的尘迹。古歌、刺绣作为贵州苗族文化口传、手叙的特殊另类文章学,亦是今天贵州原始的、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地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具有了相当旅游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公元3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世纪随慕容部东迁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相似文献   

20.
淮滨泥叫吹和淮阳泥泥狗都是独具地域特点的民间泥塑工艺品。据考证,淮滨和淮阳都属于古淮夷,同属以太阳崇拜和鸟图腾崇拜的原始部落的东夷两昊集团,二者同根同源。但是,当代的淮滨泥叫吹的创作与早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沙冢长尾红陶鸟一脉相承,形似神似,极具原始性;当代淮阳泥泥狗的创作形式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