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欢庆“虎年”春节,增长知识,辅导学习,新宁县图书馆举办了有奖“迎春知识联欢会”。联欢会上的活动有“巧答虎字成语”、“巧填春字诗”、“抢答文学知识”“歌谜猜歌星”、“速算数学题”等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节目。联欢会为获奖者和参加人员发了奖品和  相似文献   

2.
柯成韵 《中国广播》2006,(12):42-43
2006年8月~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推出了十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别直播节目《万里长歌》。每期节目直播时长两小时,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本文就《万里长歌》所体现出来的直播节目的“广播化”思维做一个浅显的解析。一、直播的新闻性和现场性在传播的大众化时代,新闻的“新”与不“新”已经很难有确切的判断。在同一时期,全国所有重要媒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媒体)都在对“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进行大规模的报道。这实际上构成了竞争。如何做出广播的特色?直播前期,报道组通过多种渠道搜寻资料,挖掘  相似文献   

3.
娄和军 《青年记者》2016,(19):14-15
“我们从枪林弹雨中来!”这是大众日报社社歌的第一句. “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这是77年前,大众日报发刊词中的誓言.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这是76年前,毛泽东同志为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题词中的期许.  相似文献   

4.
8月15日,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河北日报》在一版推出了长达4000字的编辑部文章《在历史的星空下——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献给英雄的燕赵儿女》。这篇文章刊发后,得到了普遍的好评。文章虽然很长,但可读性、思想性相当强,很“好看”。  相似文献   

5.
十年前.陈凯歌以《霸王别姬》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位置,了断了“少年凯歌”沉重的历史心结.也开启了中年凯歌长达十年的市场彷徨。十年后,他带着《无极》对中国电影票房最高峰发起冲刺,大有王者归来的气势。3.4亿元的投资、亚洲顶级电影精英、长达3年的制作历程,把《无极》变成了陈凯歌电影经历中一次终极挑战,一场输不起的豪赌。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陈凯歌以《霸王别姬》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位置,了断了“少年凯歌”沉重的历史心结,也开启了中年凯歌长达十年的市场彷徨。十年后,他带着《无极》对中国电影票房最高峰发起冲刺,大有王者归来的气势。3.4亿元的投资、亚洲顶级电影精英、长达3年的制作历程,把《无极》变成了陈凯歌电影经历中一次终极挑战,一场输不起的豪赌  相似文献   

7.
1993年夏,以创作和演出了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而闻名的河南省豫剧三团,悄悄把《金瓶梅》搬上了河南戏剧舞台……印刷精美的节目单上有“致观众”的话;“三个女子,一部奇书;四百年来毁誉参半,弦歌声里一窥真容!红尘滚滚,莫道一个“淫”字了得;悲欢歌哭,实是明末风俗画图。“色”字左右看,看出美丑百态;“欲”字试解索,解出妻妾苦情。何必包罗万象,但愿一斑见豹。不求同声赞美,恭听议论纷纷…… 一时间,河南戏剧界果然议论纷纷。赞扬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不作任何表态者的人,也有。  相似文献   

8.
在报纸上,常可见到“作”与“做”两个字混淆误用的现象。如何区别二者的正确用法?这要注意几点。从字的渊源演变看,“作”字的产生早于“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才逐渐分化形成两个意义和用法不同的字。二者都作动词用,所不同的是:“作”的基本义是“起、起来”,如“风雨大作”。“作”在句中带的宾语一般是动词,如“安排、估计、斗争、  相似文献   

9.
河南日报刊登《劝世良言五字歌》受农民欢迎去年11月30日河南日报刊登扶沟县68岁农民吴书款写的《劝世良言五字歌》。歌词有700句,3850字。歌的内容主要有“十要”与“十诫”。十要是:爱国家、孝父母、兄弟和、邻里亲、勤持家、学科学、讲卫生、办好事、不...  相似文献   

10.
“阎”是一个通用字 ,是由繁体字“阎”简化而来的 ,已收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 ,并注明“阎”是“阎”的简化字。各类汉语字典里也都列有“阎”的字头 ,说明它是我们应当使用的规范字。“闫”字是已经被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 )》中的一个字 ,所以《简化字总表》、《通用字表》及常用字典中均未收入。“闫”字的出现大概同“闫”字有关 ,因为“闫”与“阎”同音 ,只是形体上有些不同 ,是通用的 ,在 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中就列有“闫”的字头 ,并注明同“阎”。在文字改革中 ,“闫”与“…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13.
“床第”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床第之私”、“床第之秘”、“床第之间”等用语,常见诸报端。但“第”字毕竟是个较为冷僻的字,有人误读成“第”字,连电台播音员有时也会出洋相。又因为第、第二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稍不留神,便会混淆,因此,在出版物中,“床第”误排为“床第”,可谓俯拾即是。 “第”本为“弟”,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次 弟”即“次第”, 这是“弟”的本 义。“弟”后被借用为兄弟的“弟”,一借不还,古人便另造出个“第”字。 “第”又可指房屋,如府第、门第、宅第,等等…  相似文献   

14.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15.
纵观全国电台的“每周一歌”节目,在播出的时间长度上大致可分为5分钟节目和10分钟节目两种。5分钟的“每周一歌”节目重在选材,编的分量较轻。因为一首歌的时间长度一般在4分钟左右,加上报头报尾,差不多就5分钟了,客观上限制了“编”的空间。而10分钟的“每周一歌”节目除了选材,编播制作上也非常重要。本人根据多年的“每周一歌”编辑、监制体会,谈点感受。选材。顾名思义,“每周一歌”节目,就是每周介绍一首歌,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播放。这就要求所选的歌曲要有可听性,优美动听,健康向上。1.在歌词内容上,(1)注重…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1日《无锡日报》3版以《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为题刊出新华社9月30日发的由该社记者秦杰采写的一篇电讯稿,该稿劈头一句说:“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众志成城高奏凯歌。”这标题和正文的“开场白”读来让人发懵。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新中国的“华诞”,怎会是祖国的“华诞”呢?显然,作者是将“祖国”与“新中国”这两个词“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人物,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这是怎么回事?在古代,婴儿出生以后,由长辈给起个“名”。“字”是成年时取的。《礼记·檀弓》中说:“幼名,冠字。”《礼记曲礼》上就讲得更具体了:“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笄而字。”意思是说,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  相似文献   

18.
滔滔洪水,惊涛拍岸;长江大堤,巍然屹立。今年7、8月间,长江一次又一次洪峰,冲击着湖北境内1500多公里的大堤。百万军民奋力拼搏,一次次奏响抗洪抢险胜利的凯歌。毋庸置疑,对于党的新闻工作者来讲,这是一次重大的战役报道。随着汛情步步升级,我们的报道也随...  相似文献   

19.
“家”与“冢”,两个字近似,笔画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点的位置,一个点在宝盖上,一个在下,可字意却是天壤之别。古人造这两个字的本意不得而知,不过从字的结构上能看出点“会意”和两个字之间的联系来。先看这个“家”字:宝盖像是房脊,宝盖上那个“点”代表房上一轮太阳,房子挡风蔽日,驱寒保暖,为人、畜提供生命繁衍之地(古时人畜混居,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家里还住着牛)。古人造字,依类象形,于是有了“家”。再看看“冢”字:原本在宝盖上面的那个“点”,跑到了宝盖下面,太阳陨落,生命之光躲起来,人、畜离开了生命之源,入土为安,示生命终止。古人立字为凭,指示其意,于是有了“冢”。  相似文献   

20.
长期来,众多的报刊均误把“苔”当作是“薹”的简化字,最近《人民日报》对这个字作了纠正。 7月24日的《人民日报》,在登载新华社发的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严肃查处苍山“蒜薹”事件一稿时,在“薹”字后面注上“原误为苔”,引起了许多读者的注目和赞许。不论查阅那本字典,对“苔”、“薹”的注释是一致的。对“苔”字的注释有两种:一是指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另一种是指舌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