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捐一个微笑     
队伍很长。站在我前面的是母女俩,母亲牵着女儿的手,女儿仰起小脑袋奶声奶气地背着唐诗,背完一首,就向母亲讨表扬。年轻的母亲不吝啬,反复竖大拇指,鼓励女儿再接再厉。  相似文献   

2.
咨询室中心来了母女俩,母亲挎着鼓鼓囊囊的包,女儿戴着一顶遮阳帽,帽檐压得很低的。母亲急不可耐,要求和我单独谈谈。坐在我的对面,母亲开始讲述女儿的问题:“我女儿今年刚上初二。自从上初一  相似文献   

3.
历历的妈妈三十几岁才好不容易有了历历,从此.历历便成了妈妈的心肝宝贝。可是,近一年来,母女俩的误解越来越深,虽然同进同出,但形同陌路。母亲很难过,女儿很委屈。为什么会这样呢?女儿认为母亲不可理喻,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天,阴沉沉的,是春天少有的那种。女儿又和母亲吵架了,是常有的那种。这次女儿和母亲吵架竟是为了谁吃那最后一块鸡肉。不可思议。女儿很像母亲——死不认输。结果母女俩都不约而同冲进各自的房间。在“砰”一声后,各自生起闷气来。  相似文献   

5.
一个夏天晚上,母女俩结伴逛街。女儿今年15岁了,去年买的凉鞋早已撑不下了,母女俩便商量着重买一双凉鞋。走进精品商厦,品牌鞋柜里一双双精美别致的凉鞋立刻跃入女儿的眼帘,女儿欣喜地拉着母亲,摸摸这双,瞧瞧那双。看着女儿爱不释手举棋不定的模样,母亲嗔怪道:“你总不能每一双都买下来吧?赶快挑选一双适合你穿的凉鞋。”女儿兴致勃勃地开始试穿。“这双不行,太窄穿不下。”女儿遗憾地说。“这双也不行,穿了脚疼。”女儿无奈地脱下。“唉,还是不行,后跟太高,穿了不会走路。”女儿沮丧极了。女儿的神情母亲看了不忍,其实母亲心中明白,刚才女…  相似文献   

6.
母爱     
2002年2月下旬的一天,在奥地利一家清洁公司工作的索菲娅由于工作出色而被允许休假一天。她决定带自己13岁的女儿罗莎琳去阿尔卑斯山滑雪。但不幸降临了,她们在雪地里迷了路,对雪地环境缺乏经验的母女俩惊慌失措。她们一边滑雪一边大声呼救,不想,呼喊声引起了一连串的雪崩,大雪  相似文献   

7.
罗莎琳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做清洁工人把她抚养大。13岁的她变得性格孤僻、胆小羞怯。她怨恨母亲,认为正是母亲的卑微才使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难。看到女儿的性格日益封闭,母亲索菲娅总想做些什么,让女儿快乐起来。索菲娅利用假期带女儿去滑雪。她们滑得不是很好,可她们还是很开心。不知不觉中她们偏离了安全雪道,到了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的地  相似文献   

8.
所谓“歧义”,指的是一个语句字面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比如:张山花母女俩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张家为。这便是一个歧义句。我们可理解为①张山花和她的女儿回到张家为,也可理解为②张山花和她的母亲回到张家沟。QQ)原本是两个句子,由于“张山花和她的女儿”和“张山花和她的母亲”出可称为“张山花母女俩”,因而使造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所以,例句是一个有歧义结构的歧义句,也叫“同形异义句”。那么,形成歧义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词性不确定。例(l)这盘菜不热了。析:例句中“热一的词性…  相似文献   

9.
我的母亲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发生在她身上的事却不同寻常。随着春天的到来,新的一年也开始了。然而她却愈发憔悴。女儿是她目前唯一的希望。她一心盼望着自己的女儿能出人头地。但身处初三的女儿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而且十分令母亲操心。那一天,女儿为朋友过生日。当天发生了一起车祸。她担心极了,整天像个丢了魂的幽灵似的转来转去。庆幸的是晚上女儿回来了。当时母亲打了女儿一巴掌。这是母亲第一次打女儿,随即母女俩抱头痛哭。晚上淡淡的月光下,女儿依偎在母亲的身边许下了爱的诺言。最令她操心的是她的丈夫。丈夫是个话多且爱和人叫真儿的…  相似文献   

10.
这个刽子手和捕快们闯进小屋里.母亲没做任何的抵抗,只是向女儿爬过去,奋不顾身扑上去.埃及少女看见兵卒走进来,死亡的恐惧使她振作起来,高喊:"妈妈!我的妈啊!他们来了!快保护我呀!"其声调的悲怆难以言表."来了!我的心肝宝贝!妈来保护你!"母亲应道,声微气弱,一把将她紧紧搂住,拼命吻她,将她全身吻遍.母女俩就这样躺在地上,母亲伏在女儿的身上,此情此景,实在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1.
点滴渗透法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从来不存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侥幸,但也不是倾盆大雨式的灌输,而是点滴渗透。一、一天傍晚,我们母女俩走在回家的路上。女儿:又到月初了,订的杂志也该来了。母亲:不见得吧! 女儿:我们打个赌吧!我猜信箱  相似文献   

12.
《晚安,母亲》是美国现代戏剧作家玛莎诺曼的代表作。该剧1983年在百老汇上映,即刻轰动全美,随后还获得了包括1983年普利策戏剧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该剧剧情非常简单:美国南部乡村的一个傍晚,杰西告诉母亲希尔马她要用父亲的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随后的90分钟里,母女俩就要不要自杀不断争论。杰西努力安排自己自杀后母亲的生活、母亲满怀深情地劝阻女儿,却无法阻止女儿的做法。最终母亲所有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一声刺耳的枪声宣告了杰西的死亡。  相似文献   

13.
母爱无价     
夜深了,我坐在写字台前久久地思索着白天读过的一则报 道:一对美国母女在假期里去滑雪俱乐部滑雪。滑雪途中,她们 与俱乐部失去了联系,任凭母女俩怎么呼救都无济于事。在山 上,又饥又冷,小女孩终因体力不支昏倒了,头磕在石头上,流血  相似文献   

14.
葵花宝典     
陈少华陈莉莉著《月儿在哪片云里》是一部母女俩合著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大都描写校园生活。母亲在描写孩子童贞情趣生活的同时,反映了自己对教育的关注与对人生的认识;女儿的文章通过描写校园生活的苦与乐,表现了青少年追求个性的独立与精神超越的快感。散文集还展现了作者母女俩感情纠葛的故事,从中我们可品味到母女间血与乳交融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血色母爱     
罗莎琳是一位性格孤僻的13岁少女。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索菲娅一手将她抚养成人。因为家境贫寒,罗莎琳常常受到许多人的歧视和欺侮。久而久之,她对母亲也产生了怨恨之心。她认为正是母亲的社会地位卑微才使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难。索菲娅在一家清洁公司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也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看到女儿性格忧郁,她心里也很难受,总想做点什么让女儿快乐起来。新世纪第一年2月下旬的一天,索菲娅兴冲冲地回家,对女儿说,因为自己努力工作,公司要奖给自己一周的假。她想带罗莎琳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听了母亲的话,罗莎琳立即兴…  相似文献   

16.
殊途同归     
正在一次聚餐会上,远亲珊蒂带来了她刚学走路的女儿。长得好似洋娃娃,一步一跌,满头一圈一圈软绵绵的卷发,一晃一晃的,煞是可爱。珊蒂在女儿后面,一步一步地跟,一声一声地喊累。在喊累的这一刻,她根本没有想到,母女俩能够步伐一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实际上是一种很圆满、很大的幸福。这个时期,女儿唯母亲"马首是瞻",母亲是她的天、她的地、她的一切。她不会置疑、不会反抗,她全心全意地模仿、百分之百地服从。母亲的脚  相似文献   

17.
李玲 《今日中学生》2016,(26):35-37
花季女孩却自残 女孩是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咨询室的.坐在沙发上,母亲愁容满面,无奈地看着女儿,女儿却低着头,不肯说话. “你把袖子撩起来,让老师看看!”妈妈对女儿说. 女儿像没听见一样,不肯服从. 我建议母女俩分开谈. 女孩轻轻地说:“让我妈先说吧!”然后,按照我的安排,女孩暂时到会客厅去等待.  相似文献   

18.
妈咪资讯     
《母婴世界》2014,(11):96-96
英国母女俩同天分娩 同龄宝宝实为姨甥女 据外媒报道,2010年4月3日,43岁的母亲艾莉森·威尔逊生下了黛西;3天之后,艾莉森的女儿也就是黛西的姐姐——25岁的阿什利·史蒂芬森也诞下一名女婴,取名鲁比。  相似文献   

19.
蟾蜍和宝石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个寡妇。她有两个 女儿。大女儿模样很 像她,性格更像,看到 了大女儿就像见到了 她。母女俩不但脾气 都很坏,还非常傲慢,所以没人 愿意和她们打交道。  相似文献   

20.
她们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3年前就下岗了,靠摆地摊卖烧饼油条为生,生活得很艰苦。女儿是她生命的全部,为了女儿她可以放弃一切。刚上小学的时候,懂事的女儿学习很用功,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邻里的赞誉,让她感到莫大的安慰。每天早晨5点,她就起来,走好几里路去出摊。没有时间为女儿准备早饭,便悄悄地在熟睡的女儿枕头底下,放上1元钱,让她在街上随便吃点。有心计的女儿常常从这仅有的1元钱里,省出一两毛来,到了月底凑在一起,为妈妈添置些手套、棉袜之类的御寒用品。女儿说,妈妈早晨起得太早,外面天太冷,手脚都冻坏了。她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