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立勇 《体育教学》2003,(4):28-28,29
一、设计说明本课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体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往;合理组合学习内容,并开展不同学习领域的研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尝试,从而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二、学习内容1)巧用竹竿搬运果实;2)竹竿舞。本课主要围绕“竹竿”设计了既动脑、又动手的趣味游戏。主教材是“竹竿舞”。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它是利用竹竿组织游戏,有节奏地进行来回敲击…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海南黎族竹竿舞的起源及特点,归纳了竹竿舞的健身娱乐价值,探讨了海南黎族竹竿舞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竹竿舞延续了海南黎族同胞对自然、祖先和英雄人物的崇拜,表现出明显的地域边缘文化色彩,以及和谐共存的人文精神.旨在挖掘、整理海南黎族传统体育资源,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正>音乐竹竿舞将跳竹竿运动与音乐、舞蹈有效统一和高度融合,让人们在音乐旋律和竹竿分合瞬间连续进退跳跃,自然潇洒地做出各种优美动作。笔者根据运动竞赛的特征和基本要求进行了音乐竹竿舞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系统研制,使音乐竹竿舞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新兴运动竞赛项目。并且通过浙江省第一届和第二届音乐竹竿舞竞赛实践和全国裁判培训应用,音乐竹竿舞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已成为  相似文献   

4.
根据教育部强调丰富和优化高校课程资源的文件精神,将竹竿舞在高校开展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竹竿舞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吉首大学体育课堂中竹竿舞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研究结果表明:吉首大学竹竿舞教学缺乏专门性教材做理论支撑,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不明确,没有独立的课程开发,师资力量的欠缺等问题。并提出开发策略:申报竹竿舞新开课程的开设,培养师资撰写与研发课程教材,竹竿舞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等。  相似文献   

5.
竹竿舞健身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现场测试法,对竹竿舞进行分析.结论:竹竿舞不仅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愉悦功能,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健身项目.建议:提高认识,积极创新,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点去创编不同负荷的竹竿舞,形成人人参与的格局,进一步促进竹竿舞开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广西京族竹竿舞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挖掘竹竿舞运动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并提出一些对京族竹竿舞运动今后发展有利的建议,以此促进京族竹竿舞运动的发展,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对竹竿舞引入海南省中学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竹竿舞具有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经济实用、且动作简单、群众基础好等特点,把它引入我省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不同群体对竹竿舞引入体育课堂的认可度较高。因此,竹竿舞引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一次,从电视里看到了竹竿舞,当时啪啪作响的打竿声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跳竿动作深深吸引了我,能否把竹竿舞搬入课堂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涌现。一年过去了,如今竹竿舞已经成为我校大课间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伴着欢快的音乐,  相似文献   

9.
<正>在课堂上,教师应将复杂困难的问题简约成简单易学的问题。同时,创新载体,让"乐"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调料",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成效。一、案例背景竹竿舞是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民族体育项目,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竹竿舞跳法多样,形式新颖,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竹竿舞的动作看似简单,却需要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和协作意识。二、案例描述这是一节校本教材《竹竿舞》的三年  相似文献   

10.
黎族竹竿舞与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法、逻辑思辨法、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节日庆典、旅游经济、学校体育、全民健身中的黎族竹竿舞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文化流动规律下的黎族竹竿舞的文化传播,旨在为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发展、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探讨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价值,体育思想能够从中得到诠释。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塑造完整人性的一种思想期待,体育具有对生命拯疗的历史意义,并从中彰显出生命存在的现实性,以及人之为人存在的主体性。在人性的两端,"文明"在于"精神"的富足,"野蛮"在于"体魄"的强健,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在文明社会中,通过体育创设出塑造"完整的人"的历史机遇与实践途径。在百余年的历史时空中,毛泽东与习近平两位伟人均重视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中国智慧"的彰显与延续。在新时代,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活至上的价值理念,需要充分认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含义,并与"以人民为中心""生命共同体""人民美好生活"进行思想黏连,从而建立体育思想论证的主题与话语。  相似文献   

12.
从语音、考古、历史、民俗等方面,以武术人类学视角,梳理、比较与分析了马步之“马”的原始名称、原始意蕴及其重要启示。结论:(1)“巫”的上古及残存的读音为“ma”,“巫”的上古及残存的形象为“蹲踞”式,“巫”的上古及残存的活动为“下马”,进而初步判断马步之“马”的原始名称是“巫”;(2)“马步”之“马”的原型是战神、原旨是附体、原生是律动、原附是焚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各种宗教(大如道教、佛教,小如清水教、白莲教、天理教、八卦教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夹带着浓浓的巫风。启示:为传播武术,马步英译应该是“magic squatting”;武术基本功习练可以“感性的神秘”,武术基本功研究则要“理性的神秘”。  相似文献   

13.
论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医学、养生理论的影响下,结合武术的技击技法理论,在“动”与“静”的问题上,用传统的辩证思维方法去解释武术不同风格的技术特点。这一观点在健身强体的活动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体用思想“以动养体,以静养体”的“动与静”的辩证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理论基础、训练周期观、早期专项化训练观、"元因素"主导地位观对"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进行了辩证分析。结果表明:(1)两者注重的训练内容不相同;(2)"一元论"训练理论是对"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延续和补充;(3)两者研究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视角不相同;(4)两者"元因素"主导地位的共同点是运动成绩。通过对两种训练理论内核的辩证分析,导出"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是协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视觉文化观照象形拳,认为:以"内视"为主的象形拳具有"立象以尽意"、"物我合一"的美学特征;它会给观众带来"内模仿"的快感,"游戏"形式的亲昵感,以及"物趣"盎然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人“自我”观、“重文轻武”思想、“权威思维”、“实用思维”等文化心理特质对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进行探究,并将这些特质贯穿于社会、家庭、学校、青少年自身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对这一问题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高校武术课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但近年来武术课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在于高校采取的授课方式、内容,师资力量以及武术课的分类单一;武术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的原因有:学生兴趣缺失、重"竞技"轻"文化"、重"大纲"轻"素质"和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等。提出的策略有:明确武术课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技能传习与文化传承并存,变被动为主动,在武术课中引进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身体的角度看体育的"智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身体运动方式,而"身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根本维度,与体育运动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从"身体"出发,阐述了体育之育的真正目的与效用--开发生物脑体以及发展身体智慧,把体育从"纯粹的无法思想的身体教育"中解放出来,视"身体"为可以思考、充满"智慧"的身体,说明了体育在"智识"教育上的真正意义,从而从根本上脱离了身心"二元论"并有力反驳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错误认识,以求让更多的人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曾庆国 《安徽体育科技》2002,23(2):49-49,61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弧圈球技术中的"转髋"动作加以分析,证实"转髋"动作能够提高挥拍角速度和线速度.阐明了"转髋"动作在弧圈球技术中的重要意义,为提高和改进弧圈球技术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教学理念的确立以及普通高校游泳教学改革的目标,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掌握和体质提高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参与意识,为实现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快乐教学法是较为有效的、富有趣味性且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快乐教学法适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