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庆光 《辅导员》2013,(18):66-67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当今各国基础教育领域理科教育的中心概念,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又是影响一个国家公民  相似文献   

2.
游庆光 《辅导员》2013,(12):66-67
<正>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当今各国基础教育领域理科教育的中心概念,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又是影响一个国家公民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素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学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现行教育中,小学科学教育对培养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1]。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  相似文献   

4.
<正>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异常重要。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论述很多。一、放开手——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奖励》2005,(3):29-30
(一)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 现状 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由三个方面组成:①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②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③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程度。1、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  相似文献   

6.
王昕 《中国教师》2013,(18):33-34
一、对"科学素养"的理解"科学素养"可概括为三部分:一是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二是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三是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科学素养"比"科学素质"和"修养内涵"意义更广、层次更深,它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7.
赵勇 《中学文科》2009,(14):118-118
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不仅仅为化学工作者所必备,也是一般公民科学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目的明确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万龙 《教书育人》2011,(9):46-47
一综合素质与化学史教育 新一轮的化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旨或宗旨。所谓综合素质,国际上公认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2)对于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1]。  相似文献   

9.
一、科学素养和生物学素养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逐步成熟并固化的过程,它是先天性条件和后天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体现在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品德、知识、才能及体质等诸多方面。科学素养是人类众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而学  相似文献   

10.
万龙 《教书育人》2011,(27):46-47
一综合素质与化学史教育新一轮的化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旨或宗旨。所谓综合素质,国际上公认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2)对于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科学素质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方面来说,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关系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着国家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微观方面来说,科学素养是公民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今后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内在品质与潜在能力。中学教育为培养公民的科学素质,起着基础作用,基础打不好,就很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此,首先需要了解中学目前实施科学素质的教育状况。我们抽出一些时间对内蒙古临河市三所中学的300多名中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了临河市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情况,探索了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科学素…  相似文献   

12.
化学是当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对社会的影响是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科学素养”并不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理念。对于科学素养的解释,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素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动手操作。班主任理应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科学教育,让小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终身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民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话题,但不可否认,公民意识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建设现代化国家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标志就是国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  相似文献   

16.
如果突然间你变成了文盲,不用大惊小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日渐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新规定,将不认识现代科技符号,不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统称为功能型文盲。看来,我们的确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何谓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认为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对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日前,中国科协组织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2001年我国公…  相似文献   

17.
翟志涛 《考试周刊》2012,(42):157-157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其中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随着生物科学在自然科学中地位的提升,生物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越来越重要。初中生物学教师对于培养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科技强国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18.
正一、项目背景当今世界,国家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国际社会竞争的制高点,谁占据了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科学素养是科学技术赖以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它不仅是科学技术生长的沃土,同时也是社会整体水平发展与人口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就是要对学生科学态度、品质、情感、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发达国家,我国公民群体科学思维水平相  相似文献   

19.
于海波 《物理教师》2005,26(4):38-40
科学素养已经被视为科学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人们对科学素养概念的理解远未统一,在实践中也颇多争议.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科学素养理念的来龙去脉、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科学素养理念的历史演进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技术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科学素养教育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政府也于2006年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其中提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要接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