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新人类”,与“心心人类”我儿子在青春期十分叛逆,常跟我大吵,有一回他还气得一拳头把石膏板做的墙打了个洞。上大学之后,也不见得好,跟我回大陆旅行一个月,一路跟我作怪,非去旅馆的夜总会跳舞不可,非喝某种饮料不可,还非穿他那条膝盖都露在外面的长牛仔裤不可。  相似文献   

2.
走向“柔性化”的大学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呼唤大学的“组织创新”并推动着大学的“组织创新”。大学组织正日益走向灵活适应变革、在多端中保持平衡而主动寻求发展的“柔性化”形态。大学组织的“柔性化”既是时代、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组织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大学不仅应成为“柔性化‘组织,而且应向社会输送“柔性化”的观念和人才。从当前大学组织改革的中的一些趋势,可以对“柔性化”的大学组织略窥端倪。  相似文献   

3.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根据外语“写长法”和语言输出假说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以写促学”+“以说促学”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胡适之问”可以表述为:我们何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在胡适心目中,“像样的大学”有两个最核心的“真义”,即“研究”和“独立”。“胡适之问”是胡适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以西方一流大学为参照,对近代中国大学的质疑和批判,集中反映了他的大学观及其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不失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也是新闻学、小学语文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由于“写作学”并未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独立的学科,承担该课程的教师通常毕业于新闻学、文艺学或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由此导致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在上专业性很强的“写作课”时,容易出现重理论讲授、轻技能训练等问题。其实,“大学写作”课本质上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实践课,既需要创新性思维贯穿课堂,也需要实训练习穿插课堂,实践性和创意性应是其教学改革的范式方向。  相似文献   

7.
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与“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大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大学“道”“器”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大学之理想及其精神沉沦。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实现“道”与“器”、人文与科学、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的有机统一,重建当代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教育家梅贻琦这句名言阐述了这样一个真理:学校的发展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校致力于探索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师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学校的“大师”。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师的“双重忠诚”源于其本身的职业特点和学科专业化发展趋势,也深受大学组织特征的影响.教师个体的组织归属感与追求真理的价值观是其“双重忠诚”的内驱力.“双重忠诚”深刻影响着大学组织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大学治理应加强对大学教师“忠诚”资源的开发,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改革评价制度、吸引教师参与治理、建设组织文化等途径构建大学教师的事业基地和精神乐园,实现大学教师在学科和组织的“双重忠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教”与“学”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对影响重大的矛盾,也是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中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本文另辟蹊径,提出在人的成长和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学习或教学环节“教”与“学”的作用是不同的。而大学阶段则是“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折阶段,现行的大学教育必须加以改革,以促进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学理念的理性思考,即“想”上指出其系统架构具有层次性,多样性,联系性特征,并提出了大学理念的实践,即“做”具有指导性,适应性,持续性等原则,认为“想”指导“做”更能充分实现大学的功用和完成大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由于当前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存在的客观差异,大学新生入校后普遍面临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型,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大学生活。“磨合期”对学生来说即是对适应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心理承受力的一种考验。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磨合期”较长,且极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关爱与诱导,帮助这些学生安全度过“磨合期”。  相似文献   

13.
《大学》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明明德”和“亲民”的“纲领”分别对应于“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明明德”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当具有追求崇高的精神: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亲民”要求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大学要主动服务社会,转化知识、促进教育。二者相辅相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和“大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和“大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张澜,温松岩□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界定,分析“高等教育”和“大学”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和“大学”的概念表述是很多的,且各具特色,但尚未...  相似文献   

15.
论及大学.人们常常谈到“大学精神”一词.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论坛开幕式上也讲了这一点:“无论大学如何创新,如何进一步服务于社会.但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永恒的。要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使大学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它的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使‘大学’的荣誉得以发扬光大,永远光荣。”  相似文献   

16.
大学在变迁与演替中凝聚生成了自己特有的组织文化,大学精神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大学组织文化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在组织文化中引入物理学中的“场”概念,把组织文化的作用虚拟为一种场的作用,即组织文化场,再从“场”的角度来反思和梳理大学这一特殊组织的文化精神,探寻可能的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这几天,围绕赞助费“潜规则”问题,大学排行榜公信力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在众多议论声中,笔者注意到一种观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力一直被质疑,可大学排行榜的“风光”依旧呢?至少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各大门户网站都争相发布大学排行榜。为什么大学也并没有因为排行榜的公信力问题,而尽量避免与大学排行榜制作者的“交往”,反而把排行榜制作者奉为座上宾,频频邀请他们到校作“报告”“咨询”,并心甘情愿支付“咨询费”呢?  相似文献   

18.
“讲坛哲学”的大学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式化、教条化、简单化倾向显明讲坛哲学异化为非哲学。其实,讲坛哲学与哲学具有同一个内涵、同一个哲学精神。哲学是一种大学,讲坛哲学作为哲学的运动态、实践态,其典型特征是“劝”。讲坛哲学的大学方向,就是大学要义、大学理念、大学精神这种指向,就是通过劝知、劝智、劝善的修为方式,超越知境、智境,抵达善境。讲坛哲学的特质决定了必须以伦理的、隐喻的、“震惊”的、“震撼”的方式去劝智、劝善。  相似文献   

19.
“去行政化”就能建成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去行政化”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或者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为了去除大学行政化的观点,对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分析.大学“去行政化”是行政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反映,其目标追求主要是调整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方式,规范行政权力的使用,核心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错位.不能将“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同”起来,或作为“前置性条件”.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德国评选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为“精英大学”,就此拉开了德国实施大学“卓越计划”的序幕。“卓越计划”旨在为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注入经费.力图增强大学的科研实力,并提升德国高校的国际地位。文章介绍了“卓越计划”的目的、内容及获选学校的特点,并探析这一计划对德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