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式创新是当前国际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前沿,但对于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以及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仍不足。对我国华南地区119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实际吸收能力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3)潜在吸收能力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冯长利  程悦 《科研管理》2020,41(1):108-118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57篇相互独立的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再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二者关系的潜在调节变量。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及其子维度(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就开放式创新实施效果来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大型企业会相对好于中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优于传统企业;市场环境动荡期更有益于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国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放绩效更好;开放式创新对非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比财务绩效显著。上述研究成果对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将开放式创新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个维度,并探讨两种模式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机理。基于242家创新型企业数据,通过采用多元回归和Bootstrap法,得出以下结论:双向开放式创新对新产品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且内向型比外向型作用更显著;产品新颖度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和新产品绩效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制度支持和协同机制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和产品新颖度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且调节产品新颖度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和新产品绩效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拓展了开放式创新理论,为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及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基于70篇共146项相互独立的关于企业外部研发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样本,本文运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了内、外向型外部研发及其各维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内向型、外向型外部研发对于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内向型外部研发中合作引进(产学研、合资)、购买引进(购买技术、设备或服务)、外包与创新绩效的关系逐步减弱;外向型外部研发中承接外包与创新绩效呈中等强度正相关,但是授权技术与创新绩效相关关系结果不显著。此外,文化因素、中介变量存在情况、创新绩效类型会影响外部研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影响着创新绩效,但缺乏针对性研究。以开放式创新为视角,运用吸收能力、二次创新理论,针对国际化企业,提出一个两阶段的模型。采用逻辑回归与泊松回归,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企业吸收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选择内向型,知识积累具有中介作用。二次创新与内向型选择正相关,与外向型负相关。尽管内向型与外向型促进了创新绩效,但受到国际化程度、制度合法性距离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4,(12):6-9
基于28家广东省创新型企业的质性数据,运用归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企业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的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在企业中的实践较为普遍且规范化,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仅限于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且处于"随意而为"的起步探索阶段;第二,内部创新能力不足是企业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最主要的动因特征;多样化的创新途径与知识渠道、规范化的过程组织以及多层次的效果评估机制是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特征;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产生系统性影响,且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最为普遍;第三,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途径包括技术转让至关联公司、交钥匙工程、专利转让与出售、商业模式创新等形式。  相似文献   

7.
冯长利  程悦 《科研管理》2006,41(1):108-118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57篇相互独立的研究样本进行定量再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二者关系的潜在调节变量。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及其子维度(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就开放式创新实施效果上看,大型企业会相对好于中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优于传统企业;市场环境动荡期更有益于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国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放绩效更好;开放式创新对非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比财务绩效显著。上述研究成果对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开放式创新是当前国际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前沿.结合我国华南地区317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企业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以及包括决策中心性、规范化、联通性的组织协作机制的作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1)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突破性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决策中心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但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规范化、联通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2012年中国176家高技术上市公司数据,从专利技术许可视角,研究外向型开放创新模式下创新开放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对外创新输出的开放程度总体较低,开放广度对企业财务绩效、创新绩效均无显著性影响,开放深度与财务绩效、创新绩效则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外向型开放深度和优化创新广度和深度的协调关系提升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  相似文献   

10.
从资源拼凑和外部创新搜寻的交互视角,本研究认为企业在技术市场需要通过复合的途径为知识或技术找到最佳的“工作”,即推动企业在内部技术开发和外部技术开发之间寻找均衡点,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双向开放式创新。通过来自珠三角的176份新兴产业的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外部创新知识搜寻对双选开放式创新,即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的影响。(2)企业资源拼凑对双向开放式创新也均起到了正向影响。(3)企业资源拼凑与外部创新知识搜寻的交互作用对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盛济川  吉敏  朱晓东 《科学学研究》2013,31(8):1268-1274
 在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采取何种组织模式才能有效利用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或技术是企业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基于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的耦合关系,本文将内向开放式创新市场拉力路线图(MPRIOI)和外向开放式创新技术推力路线图(TPROOI)进行了整合。内向开放式创新企业在市场分析、产品分析和技术分析三个阶段,可分别采用非股权战略联盟、购买技术服务和购买技术授权的组织模式实现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企业在技术分析、产品分析和市场分析三个阶段,可分别采用非股权战略联盟、提供技术服务和提供技术授权的组织模式实现外向开放式创新。借助技术路线图方法帮助企业在在内部技术开发和外部技术开发之间进行决策,在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以及封闭式创新之间寻找到创新战略的最佳均衡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探讨工程创新需求对个体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25家单位的82个项目组进行问卷调查法调研,共获得68份来自主管、305份来自员工的有效配对样本数据,采用HLM、Amos和SPSS进行跨层次的统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工程创新需求对个体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工程创新需求和个体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创新氛围显著正向调节创新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即在高质量组织创新氛围中创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在低质量组织创新氛围中该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3.
以新兴产业创新联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引入社交化联盟能力作为调节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并对泰州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创新联盟进行调查,从而获得相关数据,验证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的网络结构维度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的网络多样性、网络强度、网络密度与创新绩效都存在倒U型关系,而网络位置与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网络稳定性与创新绩效没有明显相关性,而社交化联盟能力对网络结构影响创新绩效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习、集群化与区域创新体系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知识创造与应用过程,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活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从进化理论出发,认为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核心,通过集群化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并且以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技术推力的外向开放式创新技术路线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外向开放式创新可以为企业赢得巨大的战略利益和收益,企业需要在技术商业化过程中同时兼顾内部和外部的技术开发,并寻找二者间的均衡点。在传统T-plan方法的基础上,在外向开放式创新中引入技术路线图方法,提出了外向开放式创新技术推力路线图(TPROOI),并举例说明该方法在企业外向开放式创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