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今同一部外语作品的译作,版本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出现多版本译作是因为译者认知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译者主观导向的问题。同时,由于译者翻译目的存在差异性,所以同一作品可能出现不同风格的译作版本。从认知翻译学理论出发,对夏目漱石《坊っちゃん》的各译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认知在译作的各个层面上存在主观导向问题,译者的认知结果决定翻译结果。因此,提出以下解决策略:译者进行思维的自我监控、完善翻译评价体系以及合作翻译。  相似文献   

2.
由于翻译具有多重功能,人类的审美趣味具有多样性,读者、译者具有多层次,翻译手法、译作风格、译作价值因而势必多样化,而这一切最终导致具体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述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源语文化经由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传递到译语文化中去,各种主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在其中.译者在选择翻译材料,进行翻译活动时,译作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其所属译语文化的烙印.而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活动更倾向于翻译的社会功能,其时代赋予译者的文化重任更凸现在其译作之中.  相似文献   

4.
孙立春 《天中学刊》2011,26(6):83-86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而林少华和赖明珠的译本都是该作的经典译本,这两个译本具有不同风格。译者的知识背景和翻译观不仅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而且对译作风格有很大影响,并决定着译作的最终效果,因此,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中"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有着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在相互关系的研究过程中尝试探索一条利用"传译作者风格"来研究译者风格的新途径。选取闵福德的译作进行例证研究,通过与原作进行对比,找到译者在"传译作者风格"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方法来进一步探讨译者风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译者将外国优秀科幻小说介绍到中国,这些作品与本土科幻作品共同推动了我国科幻小说市场的繁荣。然而不少译者虽然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缺乏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指导,从而严重影响了其译作质量,而纽马克语义及交际翻译策略对科幻小说不同类型的词句翻译均有切实的指导意义,译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可以使译作的文学性、科学性和通俗性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通常在译作文本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起中心作用.但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行为更趋政治化的“文革“时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翻译组织者取代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该时期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更趋模糊化,具体表现在译者署名方式的改变、译作稿酬的取消和译者在译作文本形成过程中相对独立性的部分丧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9.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译者自身的主观风格必然会强加于原作,从而使译作带有译者个性化的痕迹,而由翻译个性化而产生的个性化的翻译直接导致翻译标准和原则的难以确立,也是旧作新译和一文多译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何芳兰  黄琳 《考试周刊》2012,(63):30-31
文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也是翻译技巧的高超表现。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探讨杨必翻译的《名利场》。它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译作,是因为它既保持了原著的风格,又考虑了汉语的规范和习惯,使译文富有文采,表现出了译者娴熟的语言运用及翻译技能。  相似文献   

11.
周志光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0-122
本文从译者的民族文化意识方面着手,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进行了文本分析,从文本中发现译者在翻译的多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指出翻译过程是译者进行选择的过程,译文文本中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author and the translator,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ed text are in the binary oppositions. Both author-centeredness and text-centeredness are in authoritative positions. Moreover, there are some incorrect viewpoints about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is cas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comprehensively.  相似文献   

13.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严复的"信、达、雅"三难说对翻译标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信、达、雅"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要顺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三难说"主次有序,既提出了"达"对"信"的制约,又提出了"雅"对"信"和"达"的影响,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5.
论翻译的基本单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考察翻译的基本单位须以译者的心理活动为视角。句子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既是构建语篇的中枢单位,又是译者翻译实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它为基本单位真实反映了译者思维的全过程,能正确指引译者在谋篇布局中做到微观和宏观的协调统一,成功的为原文提供“最自然而又最贴近的对等”。  相似文献   

16.
功能翻译理论与旅游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将译者从"忠实"于原文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它强调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更加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文章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的有关原理探讨了其在旅游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对外宣传文本翻译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不按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原文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结合怀化学院五十华诞庆典简介的翻译,探讨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林纾译文《块肉余生述》展现了文学翻译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自身文学理念影响的范例。通过对《块肉余生述》的分析,我们发现,林纾的增、删、改译,并不仅仅是由于其"不审西文"造成的讹误,更多的是译者在传统文学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翻译策略选择的结果。而林译本相对原著在字数上的急剧缩水,也不仅仅得益于文言的简练,其文学理念选择下的删减和删除也是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含意在文学作品中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基本上遵循一般的语言规范,但也经常利用独特的句法、词法手段增加作品的含意性。因此,翻译时妥善处理含意问题,才能真正译出原文的意义。本文以《名利场》原作及杨必中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常规性以及它们在使用中各自产生的特性,认为含意理论中的"含意推导"和"合作原则"可用来指导译者正确理解原文并在翻译中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使译文尽量与原文的意义达成真正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