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陆对台广播在台湾30万的听众,这30万听众对岛内局势有什么影响。岛内目前的局势将对台广播的发展形势产生何种影响,而作为台湾民众的母语之一的闽南话又将在对台广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就如何针对岛内受众心态、加强对台广播传播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岛内民众对两岸未来发展态度的变化使得对台广播需要借助当前形势实现突围。但是由于多元化媒体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对台广播原始生产能力受到冲击,可利用的传播空间也不断被挤压。因此,需要通过即时的传播平台,借助互动沟通信道的建立,利用受众资源获取节目灵感,并从新媒体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内容为王"的规律,进而扩大对台广播传递空间,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网络调研是对台广播入岛调查的新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调查研究,我们就不可能了解受众市场,也不可能了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我们的对台湾广播也必定是盲目的。”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目前电视和平面媒体入岛十分困难,只有广播能够真正覆盖台湾全岛。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台湾岛内,对台湾广播要想在受众群体当中占据主流地位,就必须在岛内新闻传播主题多元化的倾向中,牢牢把握受众的舆论方向和关注热点,了解受众收听需求和收听习惯,据此不断改进节目,增强对台广播的针对性和贴近性,避免对台广播无的放矢,而这离不开科学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乐艳艳 《东南传播》2014,(5):I0002-I0002,158,159,F0003
<正>乐艳艳(对台湾节目中心副主任):对台广播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入岛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然而,优势与挑战并存。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优势正在丧失;两岸进入全民传播时代,民众需要直接交流情感与思想,广泛参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对台广播如何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传播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台湾岛内民众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岛内媒体竞争激烈,而岛内意识形  相似文献   

5.
王磊 《中国广播》2014,(7):65-70
对台湾广播传播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台湾受众社会心理和收听需求的了解程度。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在两岸大交流的背景下台湾受众的社会心理和收听现状,为对台广播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深入台湾基层进行受众调研,制定整体的战略规划;以血缘、文化、宗教为着力.董,形成以“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与台湾媒体的合作,抢占岛内新媒体传播阵地,努力转型为多元互动的全媒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台湾当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称,大陆广播在台湾有大量的听众。即便他们所言的所谓30万听众的说法成立,也只占台湾总人口的1.3%,占台湾880万广播听众的3.4%。对台广播传播效果为何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与传播者对岛内受众心态把握不准,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涉台传播包括对台湾岛内受众传播、对大陆受众传播和对外国受众传播,因受众群体不同,传播的内容、方式、语言各不相同,非常有必要就涉台传播的针对性作专门的研究,以提高涉台传播的有效性.涉台传播必须做到精准传播、分类传播、分众传播,并以入岛传播为核心,对内对外传播形成合力,让台湾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都明白台湾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8.
本文邀请了多位两岸专家、知名媒体人,从活动形式、活动意义、传播成效等多个角度总结了2019"亲亲闽台缘东南广播听友会"暨两岸非遗文化表演交流活动的创新之处,分析了其在台湾岛内引发共鸣的原因,以及它的成功对于新传播格局下对台广播以文化植入岛内,助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通过媒体融合加强对台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志刚 《军事记者》2014,(12):30-31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不断发挥及时、全面和海量报道的传播优势,在海峡两岸各项重大活动报道中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作为传统媒体的对台广播,在新媒体时代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应与时俱进,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借助岛内新媒体资源、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岛内舆论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10.
姚莹 《中国广播》2017,(9):13-16
近年来,传统媒体的农村受众群体存在严重流失现象,给对农广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新形势下,对农广播要如何在困境中把握话语权,实现对农广播引领先进文化、助力"三农"发展、服务和娱乐农村受众的功能,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为例,就利用"一种传输、四种到达"传播理念指导对农广播实践,阐述了更新理念在对农广播构建全新传播运营模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与台湾《旺报》的跨媒体合作持续推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共办两岸征文活动,在重大报道活动中共享资源、互换稿件;与台湾十余家广播电台合作进入常态化阶段,每天制播十余小时节目在岛内播出;积极参与闽南话广播协作网、客属电台协作网活动,通过共建栏目、联合采访等形式扩大岛内受众群体。一年来,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显著增强,对台传播的针对性与服务性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2.
王励红 《东南传播》2012,(3):109-110
和平发展是当下两岸关系的主题,维持现状是目前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在此状况下,如何充分运用对台方言广播的宣传作用,提升传播效益,在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理解、争取台湾民心、凝聚和平统一共识上发挥更大效能,关键在于要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将目标受众主体锁定经济基础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宗教意识较浓的中南部闽南及客家族群,发挥闽南、客家文化的独有魅力,强化正面宣传,以闽台文化关联性阻击"文化台独",注重服务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3.
一笔者在一家对台广播媒体实习时,曾经采访了一些岛内人士,感觉相较于一般采访,采访岛内人士难度要相对大一些。归结起来是"三难":难约、难问、难选择话题。1.难约对方觉得做对台宣传的媒体,不但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没多大帮助,反而还有可能被"利用",成了两岸"舆论战"的"炮灰"。所以,能避则避。2.难问  相似文献   

14.
施斌  王峰 《传媒》2014,(15)
正所谓类型化广播(Format Radio),主要是指在内容、受众区分原则下对广播频率进行格式化的播出和市场化的运营。多年来,激烈的竞争使电台只能放弃"大数原则",转而寻求自己特定的目标受众,也就是从"广播"变为"窄播",从"大众传播"变为"分众传播"。交通广播是否具有类型化广播的特性?在类型化广播时代能否依然保持其生命力与发展前景?笔者将从类型化广播的三大特性对其进行分析。内容与受众的类型化交通广播是以交通资讯、交通服务、交通娱乐为主要内容,面向司  相似文献   

15.
对台广播是有着特殊目标受众的新闻传播,如何更好地贴近海峡对岸的听众,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一直都是对台广播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文对对台广播如何更好地贴近台湾听众,从而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的问题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闻网站多媒体发展之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新闻广播包含着广播的网络化和 网络化广播两个从属概念。到现今为止的网络广 播还基本着眼于改变广播传播的方式,为电台节 目的传播提供一个新平台,这可谓之广播的网络 化。而网络化广播则是新闻网站借鉴传统广播方 式实现互联网多媒体制作和传播。两者的传播本 体不同,受众对象不同,交互方式也不同。网络 化广播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网民为第一性、在 线主体直播、节目互动交流、凸现网络主持、全 面网上点播等。本文讨论新闻网站如何借鉴传统 广播的节目形态,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实 现更有效的超时空受众传播,从而建立一种全新 的网络多媒体广播模式。  相似文献   

17.
张彬 《中国广播》2010,(2):36-37
评论类节目在大陆对台湾广播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广播评论这种节目形式,也是对台宣传中不可取代的手段。目前台湾岛内的各类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五花八门,形式光怪陆离,影响了相当一批台湾民众。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对台湾广播的评论节目要在岛内获得影响,取得效果,一方面要充分研究岛内的媒体环境、台湾听众的接受特点,借鉴岛内媒体在传播手段方面的长处和牦点:一方面更要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坚持正确的观点立场,创造出既能准确传达党和国家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又为台湾听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归纳起来,对台湾广播评论类节目,要符合精确、深入、活泼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内战炮火中诞生的对台广播,如何走出两岸几十年电波战的"浓浓硝烟",融入现代传播改革的新潮流;如何在两岸双向多元媒介竞争中,以差异优势拓展制胜之路;如何在宣传与反宣传的博弈中,通过合纵连横突破重围,如何在跨境跨意识形态的传播中,实现与受众的零距离互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广电媒体在受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传播力也远不如从前。面对激烈竞争,众多广电媒体实施改版,重新回归“新闻立台”的本位。2012年1月1日,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实施全新改版,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落点、第一解读”的信息传播目标,努力发出“湖北新闻第一声”。本文从主流广播的价值迷失与四面突围、新闻立台的现实困境与重点突破两个方面对此次改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社区新闻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传播区域进一步细化,从国际、国内、本埠直接"挺进"到社会组织的"腹地",比近10年来沿用的"市井新闻"更加微观,也更为贴近传播主体和受众。打一个比方,社区新闻的传播就像一台"微创手术",通过社区这个"小切口",让受众探视到社会万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