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叶伏华 《声屏世界》2001,(11):40-42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和报纸发行方式的日益丰富,媒介进军农村市场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农村受众与媒介的接触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农村的不同受众群体,对于媒介的态度是否一致?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2.
茹向阳 《中国广播》2014,(10):79-83
近年来广播评论发挥广播伴随性优势,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广播评论更需要发挥伴随性优势,遵循媒介传播和受众接受规律,认真研究受众心理,吸引和把握受众无意注意,才能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5个乡,240户共500个个体进行问卷调查,从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农村受众对政府处理腐败事件、贫富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处理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态度进行测量分析,对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农村受众接触媒体和利用媒体的状况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农村受众上述问题的态度与媒介的评论息息相关。媒介报道对于该地区受众形成了一个拟态环境。此时受众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反而更多的是对新闻报道所偏重的社会积弊已久、阶层对立情绪严重的"拟态环境"的反应。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提出解决的方法,即引导该地区农村受众利用和通过媒介正确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大众媒介在热点引导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般认为大众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增值器,也是舆论传播的放大器,它对舆论可以起到明显的激活、放大和引导的作用。在热点出现时候,媒介的态度可能为热点的引导预设了不同的结果。媒介态度可以设定为四种:积极介入(作信息、意见、情感全方位传播和引导),平稳介入(作信息和部分意见传播,或只作信息传播),消极介入(作部分信息传播),非介入(传播不作为)。这四种态度对热点的引导将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积极介入必须使热点不断升温和扩散,而非介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热点的扩散速度。目…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迎来了媒介融合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通过对受众心理、舆论阵地重心转移、媒介环境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网络空间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沉默的螺旋"效应依然存在。形成意见气候的条件发生改变,对受众心理研究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6):56-63
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介、网民、政府等舆情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媒介、网民、政府存在不同信息偏好,网络媒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态度倾向存在差异,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出现在文化体育、企业财经和教育舆情事件中,网络动员现象在环境、食品安全和文化体育舆情事件中更为普遍;政府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干预时效、干预方式不同,少有事件能推动政府政策修改。社会现实是舆情事件产生的土壤,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传播的动力,社会管理者应该在把握网民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特点引导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场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7.
一、媒介话语权在受众影响过程中传播模式的应用当人们力图从社会层面分析话语权与受众利益关系来试图找到平衡话语占有权有效策略时,我们更加不能忽视话语权在媒介传播过程中所运用的传播模式的影响。媒介的态度被投入公众舆论中,来制造"同意"。媒介话语如  相似文献   

8.
媒介话语建构通过系统性符码创造传递给受众,与受众个体原有认知系统发生交互反应,再由受众本身对媒介符码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建构新的意义。媒介与社会事实以及媒介与个人意见和公众舆论的关系既是媒介话语建构的体现,也是媒介话语建构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区的舆论传播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钟 《新闻世界》2011,(3):78-79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舆论形成中重要的一个平台,尤其是网络社区在舆论传播中发挥的优势和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网络社区的含义进行分析、着重讨论了网络社区舆论的形成、传播规律和传播效果,以期更好地利用网络社区这一平台,为正确引导舆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吴华 《新闻传播》2012,(3):75+77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报纸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以及提供娱乐的基本功能,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还发挥着引导受众、优化社会系统的作用。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少年儿童以其特有的年龄特点和媒介观形成了特殊的受众群体,而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媒技术不断发展,传播形态和媒介市场快速变革,新媒体平台赋予受众更大的话语权利,开辟出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新时代,传统媒体一统信息传播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其舆论阵地优势受到严峻挑战,引导舆论的难度大大增加。在"两个舆论场"不断碰撞冲突的过程中,为了重塑舆论主导地位,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形成了互为促进的社会舆论格局,继续发挥着引导多元化社会观念、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刘建明 《现代传播》2002,5(2):39-41
沉默的螺旋作为受众对媒介议程的反应模式 ,被中外绝大多数传播学者奉为无可怀疑的定律。反对沉默螺旋模式的学术观点虽然陆续发表出来 ,但许多学者不屑一顾 ,传播学引进中颇有鱼目混珠的倾向。面对媒介意见的倾泻 ,受众并非毫无主见。受众一旦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体 ,对利益认定非常执著 ,媒介特有的议程很难对其产生感化作用。中外媒介传播的大量经验表明 ,沉默螺旋不仅不是普遍规律 ,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效 ,代替沉默螺旋的则是舆论背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受众的认知心理直接影响劝服性效果。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它是新闻宣传所造成的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为的中介,笔者选取光盘行动作为新闻宣传的例证,研究媒介报道效果中受众心理机制与劝服效果发挥的作用,甚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从而运用受众认知心理学与劝服效果理论反作用于媒介报道,使之更有效的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4.
受众的认知心理直接影响劝服性效果。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它是新闻宣传所造成的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为的中介,笔者选取光盘行动作为新闻宣传的例证,研究媒介报道效果中受众心理机制与劝服效果发挥的作用,甚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从而运用受众认知心理学与劝服效果理论反作用于媒介报道,使之更有效的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强有力的竞争下,我国的报纸在媒介行业处于什么地位,它与广播电视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分工;在社会信息系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社会影响力是否有所下降;受众如何使用和评价报纸;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受众的阅读兴趣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了的报业结构与受众阅读兴趣是什么关系;以及受众对报纸广告的意见等,这些问题在本文依据的调查中都有所涉及。作者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我国报业发展的结构和内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颖 《东南传播》2012,(1):40-42
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内容会对受众对于社会的认知产生影响,甚至上升到态度以及行为层面。在当前的社会舆论中,媒介事件往往是舆论的起点,甚至决定舆论的方向。因此,大众媒介对于媒介事件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曾发生的西外"阅卷门"事件为案例,对其报道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分析其建构的"象征性现实",并且检验其与客观事实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丁梅 《新闻世界》2014,(1):84-86
议程设置理论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反复强调的"大事"与受众广泛讨论的"大事"有高度的对应性,而且强调越多,受众对此事越重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新闻的及时更新,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来自网络议程设置的影响。当许多意见领袖对一件事展开自己的意见、讨论,自然会影响到大量网民的意见、态度。面对现如今许多星二代、官二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争议的重点,而当他们触犯法律之时,舆论对他们的抨击更激烈,更易形成媒介审判或网民审判这一现象。这样的影响便是议程设置的体现,随着网络的普及,其影响的范围更深、更广。  相似文献   

18.
作为高校重要的舆论阵地、信息窗口和文化枢纽,校园媒体对塑造高校形象,构建和谐校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0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校园媒体主要受众(80-90后青年)文化特征的凸显,高校舆论环境呈现出新特点.要想净化舆论环境及校园文化生态环境,高校媒体必须对其角色进行准确定位,这样才能提升媒介品质,实现自我良性发展,切实发挥校园媒介功能.  相似文献   

19.
谭熠 《新闻世界》2014,(8):244-246
在当今媒介格局发生转变,受众的层次、利益需求、知识背景等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如何扬其所长,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从重庆钢铁集团搬迁这一重大事件出发,借助内容分析法,对这一事件的相关报道和受众意见进行分析,探讨媒介如何为重大政策的施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传媒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播形式的日益丰富,由此不断催生出与受众沟通、互动的新渠道。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而构建的现代化传播平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和交流方式,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明显,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应用平台的广泛普及,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充分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在受众意见表达开放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机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主导着舆论发展的方向。融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特点,组织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舆论引导偏差的不良现象。研究新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形成及舆情治理,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营造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增强网络公信力意义重大。本期“组织传播”栏目立足“微时代”,深刻剖析微博意见领袖在公共事件中的社会影响,阐述了全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和高校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同时对现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展开探讨,力争对组织信息提供健康的传播环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给组织传播学的发展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也让受众对传播学以及网络舆情、舆情研判等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