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拓展了制度的内涵与结构,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强调制度环境,尤其是文化—认知层面的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追求合法性。组织趋同的制度变迁就是组织在制度环境中遵循合法性机制,追求合法性的结果。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这些理论核心对于制度环境下学校组织的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育场域中的制度同形与组织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新制度主义分析视角,教育场域中的高校运行于高度制度化的组织环境,高校对制度理性的仪式性遵从导致了场域中惊人的制度同形.但是,高校藉此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制度同形过程,与以竞争和绩效为导向的不确定性技术活动存在强烈冲突,为解决这一冲突,高校有必要通过结构要素脱藕与关注信心逻辑来达成合法性与组织绩效的适度平衡.  相似文献   

3.
卓越  张珉 《教学与研究》2007,3(11):80-87
新制度经济学批判新古典理论过于抽象,但自身也未能很好地解决制度研究的现实性、历史性和社会性问题.在新制度经济学陷入困境的同时,政治学领域兴起了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浪潮.本文从制度观,制度对行为的影响,制度变迁理论、历史、社会背景和文化在制度研究中的地位等方面,对政治学新制度主义三个流派进行了述评,分析了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的蓬勃发展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走出困境带来的启示及其对我国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住房制度实现了由福利、实物分配向货币化、商品化分房的转化.1998年以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历了两次住房制度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文章通过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种不同分析路径的整合,形成新的综合性分析框架,研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住房制度改革发现:政府、高校、教师的有限理性选择是制度变迁的微观基础;三者之间权益的博弈是其变迁的动力机制;文化认同的合法性是其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考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国家主义取向向利益相关者转变的历史过程。通过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以及社会学制度主义三种不同分析理论的整合,形成新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对我国高考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国家、高校和考生的有限理性选择是政策变迁的微观基础;多方利益博弈是其变迁的动力机制;文化认同的合法性是其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探索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化,对改革的健康发展及有序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鼓励以及现实层面改革试点的实践,都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发现改革面临规制性层面法律制度的缺失与模糊、规范性层面配套标准的滞后与不足、文化—认知性层面价值追求的离散与冲突等制度化困境,究其根源在于"单一所有制办学"制度逻辑与"混合所有制办学"制度逻辑的冲突与博弈.因此,推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向制度化,首先要通过规制性、规范性以及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重构来突破制度环境的制约,然后建构新兴制度逻辑的"合法性",实现制度逻辑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责任行为的选择主要受两种逻辑力量的影响,即效率逻辑与合法性逻辑,前者体现着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基于效率考量的必然选择,后者则彰显着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基于合法性建构的应然追求。当前,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责任行为的合法性问题日益突出,合法性逻辑尚未真正确立,这主要表现在企业责任行为的规制合法性不足、规范合法性欠缺以及文化—认知合法性孱弱三个方面。因此,借鉴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思想,聚焦组织行为的合法性逻辑建构,重塑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责任行为,将是解决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责任行为合法性问题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应重视规制性要素的主导形塑,保证正式制度供给的稳健长效;加强规范性要素的协同形塑,保证契约制度供给的协调补充;强化文化—认知性要素的内在形塑,保证校企合作文化的积极营造。  相似文献   

8.
学校同质化现象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借助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可以阐释构成学校声誉制度的规制性、规范性以及文化—认知性要素是如何通过合法性机制导致学校趋同的。而导致学校同质化的学校声誉制度必然面临合法性危机。各个层面行动者不断建构新的面向多样化发展的学校声誉制度的实践,可以帮助学校走出这种制度性困境,促进学校由同质向多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种新兴范式。作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马奇(James G.March)和约翰·奥尔森(Johan P.Olsen)的《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在具体分析了当时政治研究范式(主要是理性选择理论和行为主义)不足的基础上,以制度为核心,从制度与文化、制度与行为、制度与偏好等方面分析了政治行为、政治制度等的发生和发展逻辑,初步勾勒出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研究取向,构成社会学制度主义研究乃至整个新制度主义的经典。其中,关于政治制度的本原、变迁与设计的探讨是该书…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70年代,多伦多大学实现了治理模式由两院制向一院制的变革。这一制度变迁背后存在什么样的逻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分析框架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基于有限理性的算计是大学治理模式变迁的微观基础,权力冲突是大学治理模式变迁的动力机制,基于文化认同的合法性是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野 《教学与研究》2005,1(3):52-58
国际制度研究在早期阶段具有形式或法律的制度主义的深刻印记,在研究方法上属于旧制度主义的范畴。行为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国际机制”概念的提出为新制度主义取代旧制度主义创造了学术积累上的必要条件。当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就解释行动的基本逻辑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属于“预期结果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则属于“适当性逻辑”,但就历史观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认为历史总是有效率的,历史制度主义则将无效率的历史带入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12.
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与教育组织研究存在着相伴相生的关系.一方面,前者的很多概念和观点是藉由后者而得出或加以求证的;另一方面,后者又借助前者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这种新的理论视野关注组织同形、松散结构以及制度和组织的变革等问题,但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在凸显环境、历史和认知因素在教育组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时,也存在忽略微观基础,淡化批判意识以及缺乏实践关联等不足.  相似文献   

13.
制度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问题,在西方历史上二者之关系曾出现过整体主义、神秘主义、自由主义和行为主义特征。新制度主义通过算计途径和文化途径解决二者关系,前者发展成为结果性逻辑和理性选择新制度主义,主张个人理性和集合制度;后者发展成为适合性逻辑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主张集体理性和整合制度。社会学制度主义者认为适合性逻辑是政治行动的基本逻辑,制度既适应环境和集体行为,也改造着环境和个人行为,是消极制度和积极制度的统一。社会秩序是制度分析中的突出主题。从适合性逻辑出发,培养有知识的公民和促进合作及发展社会资本是维持秩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制度一直是政治学中的主要研究对象.传统制度主义以制度为中心来考察历史.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反对把个体行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重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新制度主义又可分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相似文献   

15.
话语性制度主义以理念和话语作为解释制度变迁的核心概念,通过阐释理念的实质内容和话语的互动性过程,呈现制度变迁的动态性与非均衡性,弥补了新制度主义在解释制度变迁时局限于均衡和静态性的不足.话语性制度主义不是替代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是对它们的补充,其理论和方法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中正逐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制度主义视野中的制度与行为关系——一种比较的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制度与行为关系的分析,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构成了区分新制度主义内部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标准。新制度主义三个主要理论流派,即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从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对制度与行为关系展开了分析,并在理论内容和分析途径上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理论流派之间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为它们进行相互学习和理论整合提供了某种可能。而新制度主义各流派之间的理论交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一过程的初步展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的行政化乱象主要表现为大学在组织目标设定、权力结构安排、资源利益分配、组织整合机制等方面趋同于行政机构。从新制度主义组织分析的视角来看,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大学在来自环境的合法性压力下趋同于行政化的制度环境的一种"制度性同形",它反映了特定的制度规则、文化框架与利益博弈对大学的共同制约。政治与行政层面的规制性要素、扭曲了的规范形态和文化—认知性规则以及行政主导的资源与利益配置,分别构成了大学行政化的重要制度归因、深层文化根源与关键利益触媒。  相似文献   

18.
以新制度主义分析视角,兼对《中国大学制度变革: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一文分析,认为中国大学制度变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对于变革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以长远观点视之。  相似文献   

19.
代表作评价制度是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有助于破“五唯”,立“四新”。研究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厘清代表作评价制度的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发现代表作评价制度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强制性规则缺失、规范性约束缺位及文化性认知束缚的困境。为此,完善法律法规、第三方监督和强化奖惩活动有益于塑造学术评价行动框架;强调社会约束性期待、强化高校内外部和学术共同体规范是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内在要求;遵循改革规律、破除传统负向文化的影响、以学术思维为导向、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代表作评价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新制度理论解释地方院校转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多从单一学科视角展开,无法全方位揭示地方院校转型存在的复杂问题。从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视角出发分析地方院校转型的制度主义逻辑:基于外在环境需要,往往会选择与制度环境同形的合法性策略;基于现实因素,又不得不选择以降低转型费用为原则的效率机制;考虑到历史脉络的束缚,往往又选择渐近性转型的适当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