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秀建 《新作文》2004,(6):47-48
2004年考试说明中关于“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点,明确指出包括熟语。关于熟语,《现代汉语词典》中揭示了内涵,没有揭示外延,《辞海》将这两点解说得很清楚: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由此可见,熟语是个大概念,惯用语是个小概念,二是属种关系。作为中学生朋友.对成语、格言、歇后语了解较多,而对惯用语知之较少,故本专门解说惯用语。  相似文献   

2.
张斌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电大现代汉语教学的主要教材,而电大现代汉语教学和一般高校的汉语教学相比,又有一些新的特征。本文以张斌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为教材,探讨了电大现代汉语教学一些方法,并指出要利用现代汉语教学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士吉  陈现云 《考试》2004,(10):4-7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新增加的一项内容。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谈惯用语     
<正>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中,除了许多能独立运用的词以外,还有一些现成的短语,而这些常用定型的短语,统称为熟语。熟语的范围广泛,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其中以惯用语和成语的运用最值得注意。多年来,研究成语的学者较多,研究惯用语的学者较少。近年来,研究惯用语的学者逐渐多起来了,但意见尚不一致。就《现代汉语》教材来看,“惯用语”也谈得十分简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格言》和《中国古代谚语》,合称“二古”。两书各近百万字,词目各近万条,相对成书,联袂出版。“二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堪称中国语言文化的双璧,一雅一俗,双璧合成,组成了中国古代格言及谚语的姊妹篇,是为雅俗共赏的巨制。 “二古”主编王树山先生,埋首书山语海,春秋廿载,精研俗语学,兼及名言格言学,编著等身,是卓然成家的语言学者,以严谨的学风享誉学界。“二古”的成书,是他继《中国名言大观》(主编,198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外国名言大观》(主编,199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俗语大辞  相似文献   

6.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交际工具,理所当然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习语又是语言文化的经典。习语(Idioms)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它短小精悍,是人类语言的一个伟大创造。一般英语习语包括固定的短语和表达方式外。还包括谚语、格言以及一些俚语。而在汉语中,习语又叫熟语,《辞海》1989年版介绍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他们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形成的。虽然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里,但每个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却有差异。所以在平时的翻译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习语.因此习语翻译需从跨文化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7.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什么是"熟语"?该怎样备考呢?一、熟语特点所谓"熟语",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熟语具有下列特点:1、结构的稳定性。熟语的结构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乱加改动。如"胸有成竹"不可改成"有竹成胸"。  相似文献   

8.
王保宇 《天中学刊》2002,17(3):122-123
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包罗万象,不一而足,但它首先应指向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沉淀着使用它的那个特定民族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历史集体无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 从广义上讲,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涵盖面是大致相同的。英语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习语在汉语中也叫熟语,《辞海》(1989)说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英汉习语在性质上有其共同…  相似文献   

9.
你见过盖楼房用的现成的材料———预制板吗?建筑工人建筑好墙和梁后,使用预制板很快就盖好了,省工省力,真方便。在我们现代汉语词汇中也有这种现成的造句材料———熟语。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成语”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是汉语语汇中的精粹。它结构紧凑,修辞丰富,生动形象而有表现力,成语中记载着许多故事典故,蕴含深刻,概括力强。因此,用成语来表达较深刻较复杂的意思,可使文章言简意明,生动形象,同时文章的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谚语”是人们在口头上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一种现成的话。如…  相似文献   

10.
格言具有警策、约束意义,是熟语的一种类型。以中国古代格言、现代格言、西方格言为研究材料,通过与其他熟语类型(谚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比较,认为格言有以下特征:一是从形式上看,格言以句格言为常见形式;二是从内容上看,格言极富哲理性;三是从语体上看,格言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四是从写法上看,格言多使用修辞手法;五是从表意层次上看,格言表意具有直观性;六是从来源上看,格言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和警句,来源于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古典文学作品、宗教经典、民间谚语、外来语等,具有形式固定,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特点。只有了解了熟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熟语。本文对与le coeur有关的法语熟语和与"心"有关的汉语熟语进行比较,展现两种文化对"心"这一人类共有的器官的相同的和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比较定型、凝固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但是有时出于修辞的目的,也可以灵活运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成语活用”。关于这一问题,各种《现代汉语》教材都有论述。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3.
谚语是群众口语中那些广泛沿用和流传的、表达了实际生活经验或认识的、简练通俗的、具有句子形式的熟语。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与其他类型的熟语不同,谚语在语义上具有"说理性",这一语义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词汇成分的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熟语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是俄语语言研究的主题,在俄语的熟语中,包含了丰富的谚语、俗语、格言、成语等,反映了俄罗斯最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及独特的语言交流形式。俄罗斯熟语成为俄语语言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研究俄语的外国学者的特别关注。现在通过词汇学的角度将女性称呼进行归类和分析研究,可以给出女性称呼在不同情况下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15.
例说熟语     
何为熟语?熟语是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它大多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口头语言的结晶,它约定俗成,只能整个运用,不可随意变动其结构。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里不再说。D一、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二、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冬吃萝…  相似文献   

16.
你见过盖楼房用的现成的材料——预制板吗?建筑工人建筑好墙和梁后,使用预制板很快就盖好了,省工省力.真方便:在我们现代汉语词汇中也有这种现成的造句材料——熟语。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  相似文献   

17.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熟语”,可见熟语的使用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熟语包括除成语之外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和格言等,使用的常见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将错例汇集于此,供考生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中熟语来源于世俗社会,来自于人民大众及其口语,盛传在明代社会。这些熟语在人民大众口中长久流传并经过文人学者及作家等的创作和运用,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才使这些口耳相传的熟语流传到今天,有继承也有创造。明代的语言开始由以传统的文言文为主逐步向通俗化转化了。《金瓶梅》中的熟语就真实地反映了明代汉语的面貌、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了那个时期特定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双宾句是汉语一种特殊句式,古今都有。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有教材从语法形式上将双宾句划分成“给类”和“取类”,如张斌先生主编的电大教材《现代汉语》(以下简称张本)、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卫电教材《古代汉语》就这样划分;有教材只承认“给类”双宾,否定“取类”,如邢福义先生主编的卫电教材《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邢本)就持此说。另有周时挺《表示“取得”、“花费”的动词可否带双宾语兼谈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