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大埔客家话中有一个虚词"撇",颇具方言特色。它主要是表"完成"义,在功能上与普通话"掉""了"很接近: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完成、动作的结果;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事态性状发生非正常变化。在此详细分析了"撇"的语法功能、分布、性质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里的完成体和动态助词"了"的关系.对于汉语里的完成体的讨论一直存在着"完成""结束""实现"三种观点.这和动态助词"了"意义的深入研究关系密切.本文试图揭示完成体和动态助词"了"的真正关系:汉语的完成体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动态助词"了"分为了1,和了2,了1表完成体,了2表实现体.  相似文献   

3.
《老乞大》中的助词"来"用法归纳为三大类:概数助词、语气助词、事态助词。概数助词"来"既可表示大概数目又可表示大概时间;语气助词"来"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中,表达多种语气;事态助词"来"可表达过去事态,也可单纯地表示事态变化,有时兼表动作完成。  相似文献   

4.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5.
湖南汝城话的"适喥"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表示事态出现了变化。它是由动词"适"附上完成体标记"喥"后逐渐虚化成语法标记的,本身并不能指示时间。"适喥"对区分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有重要参考价值,即"了1"只表示动作或事件的结束,不表示事态变化;"了2"则表示事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完成体的意义比较宽泛,有的表示动作、行为、事件成为"现实",有的表示状态发生了变化。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表示完成的体貌助词是"咧",相当于普通话的完成体助词"了",本文将对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的表"完成"的体貌助词"咧"做一描写。  相似文献   

7.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8.
引言 本文拟讨论广西桂林市南郊二塘乡北芬小村北芬话“着”字的用法。北芬小村距桂林市城区15公里,该村居民约500人,所操方言属官话方言之“桂柳话”,地方上称“桂林话”,实与桂林市城区官话略有差别。本文所论乃北芬话之“着”,非桂林话之“着”。 北芬话“着”字读zuo,阳平,与“桌”同音。其基本用法有三:(一)“着_1”为时态助词,表示行为动作完成或状态的产生,只出现于否定形式。(二)“着_2”为句末语助词,表示暂且的语气。(三)“着_3”为助动词,跟在别的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有了结果。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着_1 “着_1”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行为动作完成或状态的产生、变化。“着_1”只出现于否定形式,用“没(有)”否定行为动作实现或否定状态的产生、变化。 (一)“着_1”附在动词后。 1.“着_1”表示过去或现在行为动作实现、完成。比如:  相似文献   

9.
重庆方言助词“起”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方言助词“起”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并且还可以构成重叠式或出现在连谓结构中,表示一种动作状态的持续或动作行为的方式、结果。它的语法分布比较接近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而表祈使语气、动作可能和起垫音作用的“起”则是重庆方言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23-27
两岸客家话中体助词"等",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的持续和进行。通过归纳了它的表现,揭示了它的语源,认为它来自表示进行和持续的体助词"紧",是"紧"语音演变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遵义方言的助词"来"其意义用法与普通话不同."来1"用于句子或先行分句末尾表过去时一动作行为发生并完成于说话之前,同时兼有"归来"的实义,有离开某地实施动作后又回到原地或向原地移动的意思."来2"用于分句或句子末尾,表示先完成某种动作、出现或实现某种情况或者到了某个时间再进行另一动作.  相似文献   

12.
在唐山方言中,存在一个特殊的虚词"着",附着于表示先行动作、行为或先行条件的词语之后,是一个表示动作、行为的有序性的助词,我们这里称之为有序助词。  相似文献   

13.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14.
吴杰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9):114-118
宜宾方言中的"起"兼具实词和虚词的功能,既可用为实词作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又可用为虚词作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进行、持续、完成或行为状态的延续,还可以放在述补之间,起连接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并可以补足音节起垫音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五、从由助词1、从由助词用在处所或时间名词、代词的后面,表示动作从某处发出或从某时开始。有时也能用在一般名词后面表示来源。例如:我从北京来。缅甸语 ka~(51):我北京城(?)来(尾助)载瓦语 mai~(21):今天(?) 你们(助)老师是了从今天起你们是老师了。从由助词所表示的是动作发出的地点或开始的时间,它与处所助词的区别在于:处所助词所表示的是动  相似文献   

16.
趋向词“起来”的词性变化及其虚实词性共存的现象,使其意义和用法十分复杂。当“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是实义动词,表示动作义或趋向义;当“V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的意义开始虚化,“起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或状态、结果义;当非谓语结构“V起来”不能与助词“了”同现时,“V起来”或做状语,或做独立成分,“起来”完全虚化。  相似文献   

17.
情态助词是用来和别的动词合成谓语的,但它有自己的意思,能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动作的看法,认为它可能,应当或必要等等.情态助词在任何主语后形式都是一样的;它没有人称和数的区别.情态短语都是以不定式的"to"结尾,用以补充情态助词在时态及情态意义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河北南部方言中新发现的虚成分"可1"是表示其所限定的行为动作符合说话人意愿或看法的副词,与山东方言及近代语料中的助词"可2"用法意义有易混之处,要注意区分.尽管"可1"与"可2"分布地城相邻,但我们认为"可1"与"可2"没有来源关系,"可1"应与普通话"可"同源且是其意义用法进一步引申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20.
不定时时间副词"仍然"表示"某一行为/状态在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之前就已存在,一直持续到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并将持续下去"。当"仍然"与"在""着"共现时,不仅强化了它们共同的表示"持续"义的功能,更凸显出动作行为在时间跨度上从过去到当前的连贯性。"仍然"与"了"的共现往往表示某一行为或状态(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已经发生或出现,且在此之前已持续或反复发生或出现。"仍然"还可以表达较强的主观化情绪,表示主语坚持自己的行为或想法。这是"在""着""了"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