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尚任一生挚爱桃花。对桃花特有的感情是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思想基础。桃花激发了孔尚任的创作动机,伴随了《桃花扇》的创作历程,《桃花扇》和“桃花诗”共同成为孔尚任晚年的感情寄托。孔尚任众多的桃花诗作以及对桃花特有的感情,激发并促成了《桃花扇》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
“解救殷勤”是《桃花扇》中孔尚任对柳敬亭的角色定位,剧作完成后孔尚任又以云亭山人之名亲自为《桃花扇》作评,重以“文章梁柱”综合概括柳敬亭的戏剧作用。孔尚任精心设计含有历史性、抒情性的台词及充满戏剧性的行动,使柳敬亭串联《桃花扇》全剧,成为家国悲剧的局中人,又以第一读者的身份多次明确指出柳敬亭暗含深意的特殊台词,借柳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使柳敬亭为自己代言,成为反思南明悲剧的局外人。柳敬亭艺术形象增加了剧作的历史性、抒情性、戏剧性。  相似文献   

3.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用一柄桃花扇传达出南明末年一代秦淮明艳李香君与清流文人侯方域爱情的悲欢离合。同时,他发挥了班婕妤《怨诗》之后秋风纨扇所承载的士不遇情怀,书写复社文人由于性格软弱所造就的时遇不济。此外,他用扇作为诗书画三绝的载体,通过侯生题诗、香君溅扇、龙友题画而成一柄桃花扇,寄托文人的水墨情怀。再者,白羽扇自武王伐纣、顾荣羽扇挥军开始,就与建功立业的理想、名士风范的追求如影随形,孔尚任借羽扇抒发了对力挽狂澜名士的渴望以及明臣贤将的哀悼。最后,孔尚任让扇子走出剧本,走进舞台,灵动潇洒地描摹人物的性情,点染场地布景,写意无限的韵味。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的构思受到《周易》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从孔尚任特意写成的《桃花扇纲领》的表白中就可以看出。但鲜有论者对此给予充分重视,甚至不以为然。从《周易》的假象见义、"中正"思想、名小旨大、审微思想、阴阳对举等五个方面分别考察《桃花扇》的人物设置、道德评价、不奇而奇的构思、强烈的忧患意识、独创的天然对待法的影响,可揭示孔尚任借阐发《周易》之义理达到"有益于经济,有益于人心"的用世苦心。  相似文献   

5.
孔尚任的《桃花扇》在抒写离合之情、兴亡之感的同时,宣扬了道家人生如梦、成道归隐的思想,并以此为纲,统揽全篇,使全剧自始至终笼罩在浓郁的道教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6.
以"气"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特色.笔者在文中以"气"这一传统文论范畴为着眼点,分析清代孔尚任传奇名作《桃花扇》气势充沛、气脉贯通、气韵悠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试论《桃花扇》的人格意识孙丕文汤国梁孔尚任历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而成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名著《桃花扇》,借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形象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灭的必然性,从中张扬、赞颂的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人格意识。人格一词的涵盖面较广,通常...  相似文献   

8.
《小雅》开篇由五首诗组成,《伐木》与《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共同构成一个阐述君臣之礼、兄弟之情、朋友之义的人伦价值系统.结合历代《诗》说,考证"诸父""诸舅"等词出现的历史规律,认为《伐木》的创作时间最早不过西周晚期;进而辨析"许许""八簋""酤"等词,确定《伐木》乃"天子燕朋友故旧"之诗.  相似文献   

9.
《长生殿·例言》曰:“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对此种说法亦表示“世以为知言”。同为“至情”主题的两大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牡丹亭》与《长生殿》亦见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从情节结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三方面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相似文献   

10.
《诗经》有三篇《扬之水》,分别属于《王风》、《郑风》和《唐风》。上博简《诗论》提到的《汤(扬)之水》究属何篇,是一个比较费解的问题。从诗旨上看,简文所指者当属《郑风》。由诸篇《扬之水》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兴”与“比”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2.
《打金枝》的产生至成熟呈现出从正史到野史、戏曲的发展轨迹.剧中主要人物身份都与《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所录相符,而“打金枝”的经典情节则未见记载,《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郭暧与公主口头相争一事.《庆丰年》、《隋唐演义》、《满床笏》、《唐宫二十朝演义》、现代《打金枝》等文人创作先后增加了“拜寿”、“打金枝”、“连升三级”等具体情节,并提炼出了表现“郭氏一家富贵”和“唐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3.
从王阳明“玩易”到孙应鳌“谈易”,其间的思想脉络和理路,多有共通传接之处。这首先从总体上表现为,他们都依循以心学释《易》和以《易》证心学的治《易》模式;具体而言,他们在体用观上、方法论上以及对《易》宗旨的理解上,都有许多相近类似的地方。这表明孙应鳌易学与阳明易学间具有承接渊源。同时也体现了孙应鳌易学对阿明易学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所谓道具,系指舞台上供人物表演所需用的某些器具物品(诸如桌椅、茶杯、衣饰、刀枪等)。一件平常而普通的小小道具,在匠心运思的戏剧大师笔下,每每能出神入化、妙用无穷、演绎出千古不朽的精品佳作。本文即从道具之运用视角,对两部中外戏剧经典《桃花扇》《奥赛罗》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禹锡《陋室铭》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之后,即其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之后;“陋室”不在定州、荥阳,更不在和州,而在洛阳。  相似文献   

16.
纵观孔尚任一生,他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却隐居山林达3年之久;他湖海飘泊仕宦坎坷,却时时有着隐士的情怀;甚至罢官归乡后,迫不及待的就是重游他魂迁梦绕的地方——石门山。在他暮年乡居的16年里,又多次对石门山的重游、重访乃至重修、重建,有史可查的就达6次。石门山是孔尚任理想中的桃花源,隐逸思想是孔尚任人生的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7.
陕北信天游的“兴”是信天游的精华所在,可概括为“起兴”与“比兴”两大特征。由于信天游产生的时代不晚于《诗经》时代,加之上下两句为一段(章)的结构格式与“起兴”表现手法带有原始性,所以信天游“兴”与《诗经》“兴”具有可比性。从信天游“兴”透视《诗经》“兴”,可知《诗经》“兴”于义无取,只借物以起兴。《诗经》“兴”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已尽而意有余”是《诗经》“兴”又一历史层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莫言、阎连科一直都是面对乡土而执著写作的作家,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对民族和土地的热爱和关注,他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为了生存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劳苦人”身上。他们的小说总是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读者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本文对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阎连科的《丁庄梦》.两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视角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这种叙述的魅力,也阐释了其背后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三度出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然而长期以来被误读为“桃花源外面的人”。误读可归纳为四种情况:一、只是单纯误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一语;二、对“外人”的误读造成《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的解读矛盾;三、对“外人”的误读使论文本身出现逻辑混乱;四、以对“外人”的误读为主要依据,构建“纪实说”或“虚构说”。《桃花源记》确实有纪实因素,也不排除有虚构痕迹,但是二者皆不应建立在对“外人”一语误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小易 《阅读》2010,(5):20-21
亲爱的同学,我们将在“语林漫步”栏目向你介绍《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论语》等一些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读物,希望你能喜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