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理想人格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探讨的重要内容,孟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是就道德意义上而言,从人皆有善端的思想出发,论证了理想人格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善”、“美”;“浩然之气”等道德品格.并提出了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一系列方法.孟子的理想人格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儒家伦理学说的发展中,曾子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子对于儒家传统的“仁”“礼”学说进行了重新思考,旨在使孔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普及于社会各阶层,让尽量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实行。他将孔子博大精深的仁学体系简单化、具体化;而对于“礼”,一方面固守维护等级名分的礼,但又使它呈现出内化的倾向,变为主观的道德情操。曾子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就人类整体而言 ,善是最根本和伴随人类始终的。恶则是非根本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孟子先天性善论有合理性和深刻性 ,但过分理想化 ,轻视了现实之恶 ;荀子论证了现实之恶产生的根源 ,又设计出控制的方案 ,但却以牺牲人的道德自律为代价 ,忽视了人“神性”的一面。宋儒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调和孟子和荀子的理论 ,弥补了他们各自的不足 ,虽有神秘主义成分 ,但对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不同运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儒家有关“仁”、“礼”、“中庸”等核心内容与养生的密切关系进行了阐释,以期说明整个儒家学说有一个自成体系养生健体的学说。其崇扬的礼义道德,可以被看成是构成人的健康之定义的品质,其所追求的齐家平天下,可以被看成是个人健康的结果和促进个人健康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自人类社会发祥以来 ,“礼”傍而从之。不同社会 ,“礼”的价值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古“礼”常通于“法” ,服务于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6.
和于礼乐: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根源于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本源上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地差序格局的宇宙秩序的体现.用礼和乐的诗的经典化,影响了中国文论的知识形态和生产方式.生成于礼乐文化中的中国文学理论天然具有对和谐秩序的诉求,美善和谐、天人和谐、理性与感性和谐,是形成中国文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关于“有教无类”,一般认为是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框子,不分教育对象的等级贵贱、品行优劣,都对之进行教育。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有教无类”是建立在“人之生也直”的道德基础上提出来的。虽然孔子绝少言性,但事实上他还是主张“性善论”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正因为人皆希望正直无恶,追求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孔子便因此而愿意“教”任何人。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孔子并未墨守这一原则,他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古代人的诚信、明礼、勤俭、自强等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现今社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大力倡导实行“德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贫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等,显示了中国古人重视道德教化的德治思想,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必须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庄子和惠施分别是先秦道家和名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在《庄子》中记载了两人的许多辩论和对话,最著名的辩论就是“濠粱之辩”。通过“濠粱之辩”可以看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之差异。具体来讲有三点:“天地一体”与“天地一指”:世界观之差异;“乐”与“知”:认知方式之差异;“逍遥”与“泛爱”:人生哲学之差异。  相似文献   

10.
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内涵的风体诗、反映初民本真爱情的“桑间濮上”诗、建立在古代生态平等之上的比兴手法与对于生于斯养于斯之家园怀念的“怀归”诗等方面,由此表现出我国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诗体”、“诗意”与“诗法”,说明《诗经》在建设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1.
古代女子的拜礼以“肃拜”为正。唐代女子“肃拜”的拜仪分为两种 :一种是席地而坐时女子所行“肃拜”礼的拜仪 ,即两膝跪地 ,两手掌至地 ,腰与地平行 ,头略低 ;这种拜仪适合于妇女初见公公和婆婆、宫人对于国君和皇后 (或皇太后 )以及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场合。另一种是坐用床榻以后女子所行“肃拜”礼的拜仪 ,即“稍作鞠躬虚坐之状” ;这种拜仪一般适合于大多数场合  相似文献   

12.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古今人类一直期盼的美好社会,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伏羲八卦符号是在“卦爻象”的基础上构筑的感性时空系统,它的包容性有着“弥纶天地之道”的生命力,是“合天人、通物我”的“生生”之象,它立足于“人于天地相参”,以效法天地变化规律为准绳,推天道明人事,奉天人同构为最高追求,它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源头。太极图体现了“中华和谐第一图”的美学效果和现实社会价值。伏羲文明是和谐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章学诚撰写《朱陆》《浙东学术》是为了建构戴震学术统系及章氏自身的学脉,并以之与戴震抗衡。但事实上,其本旨在于提倡学问当切于人事,《朱陆》《浙东学术》实为“六经皆史说”之两翼,是章学诚注重人事、实践的学术体系的体现。易言之,《朱陆》《浙东学术》体现了章学诚由“六经皆史”而“史皆事也”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解读海德格尔《道路》一诗,探索出其深邃的诗意运思之内蕴:世界是“大道”的流化与漫衍和终有一死者的人涵咏于“大道”中的原始素朴之缘域。在科技理性主义膨胀的时代,需要呼唤天地神人圆舞的复归。  相似文献   

16.
庄周直觉思维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文化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最难辨识的恐怕是老庄哲学。这是因为他们第一次从宇宙论的形上学高度提出并论述了“道”的哲学范畴。庄周作为老“道”的正宗,承继了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学传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把它发展到“忘物”、“丧我”而致“天和”的绝地。他“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是以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至人”、“神人”、“真人”(《逍遥游》)之理想人格境界。他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的严谨人生态度,“判天地之美,析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全面、系统、重点地介绍了孔子与其弟子关于"礼"的论述,并就孔子所倡导的"礼"提出商榷性的看法。孔子极力倡导礼,犹如礼的化身。礼的定义——礼是道德规范,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孔子所倡导的礼,源于周礼,但不同于周礼。礼的内容和形式随时代而改变,但其根本东西是不变的,礼的根本是"诚敬"。礼是道德标准,一切美德是否成立,以是否合乎礼为标准;一切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也以礼为标准;礼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先秦思想家孔孟荀的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担当精神,且都兼具超越性与现实性二维。孔子开创了爱国担当的"仁"道精神,其超越性体现在理论内涵与境界方面,现实性则指其不离日用常行的事亲与爱家;孟子的爱国担当之"义",发展出形而上的理论超越性,可谓"上通",开辟出个体担当的"义"路,可谓"下达";荀子通过本体的"下落"而凸显了担当精神的自觉性,从而实现了另类的超越,又经由"隆礼""成就"了爱国担当的制度现实性。三者形成了由"开创"而"通达",再到"落成"的逻辑发展理路,深切影响了我国爱国传统的理想境界与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9.
《巴黎公报》曾写道:“如果我们人类还要继续生存下去,我们就一定要倒退回去两千五百年,去追寻孔子的智慧。”这是很值得细究的。孔子关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行‘恭、宽、信、敏、惠’仁德于天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生存智慧里,一以贯之的莫过于一个“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对于生存问题远未成为昨日话题的当代人类,有效地整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价值的激烈冲突,并最终促进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修辞"考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传》“修辞”因“孔疏”遂成疑义 ,纷纭莫衷。就“辞”字于辞书训解 ,于文献用例 ,于古注用语而欲明“孔疏”蹈袭郑玄之非 ,以正修辞学史之本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