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上博楚竹书《诗论》以较多文字评述了《诗.召南.甘棠》,指出《甘棠》表达了民众敬爱召公并延及其所休憩的甘棠树之情感。《诗论》强调“敬爱其树”、“其报厚矣”,这种对甘棠树的爱护,不仅由于召公曾舍于树下、听男女之讼于树下,从上古风俗的角度考虑,还包含有民众对“甘棠”作为社树的尊崇与爱护。  相似文献   
2.
"敚"频繁出现于战国竹简特别是占卜祭祷简中。"敚"的基本含义是以强力、强取的方式达成己愿,其主要方法是以动作击、打,或以言辞责让。"敚"的根本功用是去疾、逐疫、禜祟、禳灾等。"敚"的使用者不仅包括普通民众,也包括高级贵族,并且从占卜祭祷简中可见贵族对于民间因素浓厚的"敚"法有着不同寻常的依赖。这表明民间信仰与礼乐文化不相统属,不作同步发展,却可并列并行,各有功用。  相似文献   
3.
曾子家世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子是孔子之后传承儒学的大师,在研究儒学发展历史的时候,曾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关于曾子的家世及生平,前辈专家虽然偶有论及,但多语焉不详。今试作较为详细的考析,供专家参考。曾子名参,字子舆(“。文献中关于曾参世系的记载虽多,但却不见于时代较早的优语》、《孟子》、大小戴记等儒家典籍,至《元和胜纂》,才依据《世本》之载罗列曾氏谱系,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剧,春秋时曾为它所灭,刚太子巫仕于鲁,去邑为曾氏,巫生早,车生参,字子舆,父子并为仲尼弟子”。其后的《通志·氏族略》及明吕兆祥撰粽圣志’‘’等,…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显现出活跃的流动状态,同时,“士”的含义纷繁复杂,新兴士人与传统之士相混杂,人们对于“士”如何定位的问题还难以把握。孔子及其门弟子组成的儒士集团,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新兴士人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士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个体自由,但又与他们所服务的卿大夫之间存在着比较固定的主仆关系,与战国时期士人“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情况尚有距离。总之,处于这一历史嬗变之际的士阶层,其复杂性远甚于春秋中期以前及稍后的战国中晚期之士。  相似文献   
5.
威仪对于周人十分重要,是周代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威仪即习见于青铜铭文当中,春秋时期,威仪更成为品评人物的标准,甚至以之预测贵族的兴亡。对于威仪的含义,学者们有很多论述,不少学者以为威仪是周代贵族精神风貌的体现。实际上,"威仪"的含义在两周时期有所变化。西周时,"威仪"与德意义接近,指规则、准绳。春秋时期,威仪开始与言语、动作、风貌等有较多的联系,威仪外在化的特征比较明显。然而即便如此,威仪所具有的规则、礼法之义并未消失。在春秋时人的心目中,内有德操而外显威仪,是理想人格的体现。春秋时人所具有的威仪观念,对传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曾子在其思想主体上秉承孔子之志,但在局部上亦有所变革。与孔子注重个人外在德业相比,曾子更为关注个体内在人格的完美。与此相应,在以宏观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从总体方向上规划建构社会方面,却不及孔、孟突出。可是并不能由此断定曾子将儒学导向了萎缩、消极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伦理学说的发展中,曾子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子对于儒家传统的“仁”“礼”学说进行了重新思考,旨在使孔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普及于社会各阶层,让尽量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实行。他将孔子博大精深的仁学体系简单化、具体化;而对于“礼”,一方面固守维护等级名分的礼,但又使它呈现出内化的倾向,变为主观的道德情操。曾子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