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本文以《自然》杂志对叶诗文的报道为语料,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和关联理论,分析并揭示《自然》杂志如何操纵读者以利于自己的方式理解话语。研究发现,《自然》报道的操纵策略包括夸大、弱化、模糊化、省略、隐含等手段。这些手段与《自然》的权威声誉、作者良好的论证等叠加在一起,一方面导致读者只能在有限的语境内对信息进行粗浅加工;另一方面有效地阻止了其他语境假设的触发。因此,批评话语分析应多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角度来分析话语。  相似文献   

2.
李瑛 《传媒观察》2013,(2):61-63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三维度分析法为理论基础,从文本、话语实践过程、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对《纽约时报》关于“中俄否决安理会对叙利亚制裁议案”的报道进行批评分析,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看似客观、公正的外媒新闻实则隐藏着各种权利和意识形态意义。通过对新闻语篇的批评分析,提高对外媒新闻批评意识,增强语言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话语分析近年被广泛引入传播研究领域,并已成为热点。本文透过文化唯物主义视角,试图提出一种媒介批评的话语分析模式。从行为层面看,不同传播媒介的话语结构具有异质性,但作为技术性的物质手段和符号表意行为,都是流动的现实过程的一部分;从历史层面看,媒介话语的语义转换,蕴含着话语表征机制、理解语境的差异,是社会情势、价值观念嬗变的结果;从传播层面看,世界意义体系常识化、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具有维持差异性社会再生产的功能。媒介批评的话语分析方法,有助于重塑积极、批判的话语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卫报》(The Guardian)是英国第二大全国性日报。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卫报》网络版的涉华报道,着重互文性和隐喻,旨在提供一个分析国际新闻话语的新视角。一、新闻传播与话语分析话语承担了两种沟通功能:一种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另一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据,从及物性、情态和分类系统三个方面对美国总统Obama的一篇政论演说进行分析,并将话语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进行解读,旨在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及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进而指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王凤敏 《青年记者》2021,(2):111-112
本文对中国新闻奖2015年至2019年的典型人物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究典型人物报道在当今社会语境下的话语运作规律。研究表明,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观呈现利他的精神品质,其面临的价值认同困境应当从语境配置和语篇结构两大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电视化妆品广告和减肥品广告语篇的语言形式,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和Halliday元功能理论相结合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具体从电视广告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体进行分析来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前外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分析各国媒体中国报道的媒介语境和行文方式,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报道,是达此目标的可取之策.本研究利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揭示报道文本的话语建构方式和受众诠释效果,分析媒介语境对报道写作者的意识形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以网络文字为媒介,通过暴力语言对他人或群体进行身心伤害,虽然它存在于虚拟空间中,但它所造成的伤害并不小于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暴力.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为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批评话语分析通常从某一社会问题出发,通过话语、事件发生过程、社会原因、现实困难进行分析.”①即话语理解者对于话语生成过程的解读,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分析过程.“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是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社会结构和话语权二者对话语所起的作用,同时揭示话语又是如何服务于二者的.”②因此,批评话语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工具,进而了解网络语言暴力背后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互动关系和社会操纵过程,以便更好地认识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2,(4)
批评话语分析是作为可对新闻进行有别于量化研究的另一种文本分析方法引入传播学科的,契合了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其本身是语言学在“语言转向”和“话语转向”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后又嫁接了一些社会批评理论,扩展了自身的研究范围,从而极大提升了跨学科的知名度。它在中文传播学界的译介和运用,实际上需要跨语言、跨学科以及跨文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脱离了其产生和应用的原生语境。批判话语分析应该摆脱“工具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桎梏,以获得中国化、主体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13):24-29
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超级中国》为分析对象,探究该纪录片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以及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发现,《超级中国》通过过度修饰、及物性、架构、论据、引语等手段,有意识地强调和凸显所谓的中国霸权,试图塑造出强势争霸、居高临下、重利轻义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塑造思维模式与其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语境的话语传播受多元文化背景、谈话者权力关系、传播活动属性等因素制约.运用互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基于《非正式会谈》的语料,从话语形态表征、话语互动实践、话语权力博弈三个方面展开跨文化语境下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跨文化语境下的话语传播是以日常交流会话形式呈现的,话轮构成主要以句群或者语篇为主,话轮争夺以合作型故意打断为主,会话秩序较为正式,有间性提问穿插;说话者通过互动修辞手段和建构多重话语展开话语互动实践;跨文化语境中的会话具有"权力博弈-文化认同"的特点.跨文化语境中的冲突难以消除,但是通过调整话语手段可以消弭文化鸿沟.跨文化节目的话语内容应当以意义共享为前提,构建宽容开放的话语互动平台,以理性和尊重破解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电视批评的媒介生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影响着中国当代电视批评的发展走向和话语空间.本文从电视批评主体、批评对象、批评手段、批评风格、批评理论、批评生态等各环节对中国电视批评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刘书芳 《东南传播》2014,(8):158-159
《新闻联播》一向被推崇为梦的世界、向往的生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话语呈现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大众日常话语方面。本文以《新闻联播》中的灾难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呈现出《新闻联播》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态度。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学研究话语的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尽管它没有界定明确的方法和理论体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不断生成和扩展的知识实践,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其批评立场、批评对象、批评方法等方面看出它的基本取向,及其与传统美学批评的差异.把握这一取向和差异,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当下语境中文化批评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大众媒介通过日积月累的话语生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媒介话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意识形态、权力和价值的操纵.本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批评思想、福柯的话语理论、批评性话语分析为基础,指出大众媒体通过日常运作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媒介话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意识形态批判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修辞学的观念普及与方法延展,日益影响到媒介批评实践。大众媒体的话语符号特征,为媒介修辞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作为有效的理论工具,它开启了有关传播观念、文本结构及话语伦理的新视界。媒介批评中的修辞分析方法,既是文类释读、语境认证,也是意义阐发。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2年正式开设“媒介批评”专栏,对其专栏文章及相关的媒介批评文章进行研究,能总结、归纳出中国近几年媒介批评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新闻记者》杂志上所有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并着重分析在此期间所有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文章,以期了解该刊媒介批评文章的数量和比例、作者情况和主题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