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最近吴征镒等发表的被子植物“多系_多期_多域”的“八纲”新分类系统,是以该系 统作者自己人为截取早白垩世时间横断面并认为在这个横断面上存在8条主传代线为基础建 立的。“八纲系统”在祖先式样及其起源时间和地点方面缺乏证据,各主传代线相互之间及 其与被子植物共同祖先的关系也基本没有说明。由于没有接受植物系统发育重建研究中共同 遵守的共同祖先原理,而且混淆使用了“单系”和“多系”的概念,可以认为“八纲 系统”是人为性很强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2.
对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讨论。(1)由于被子植物存在着一组共同的性状,它们不可能是从不同祖先起源的,而是有着共同的祖先。被子植物是一个单源起源的类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依据包括形态学(广义)、分子系统学、古植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综合性状建立的,只能表示出现存类群的亲缘关系并且追溯到它们最近的祖先。人们现在还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代生存类群的谱系发生系统。因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只能看作是“亲缘”系统。(2)分析了用于推测被子植物起源时间的分子、化石和地理分布证据。我们认为,要确定被子植物起源时间,植物化石是一类重要证据,但化石只能说是植物本身可保存部分和当时当地所提供的化石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不可能就是植物类群或种的起源时间。人们还必须考虑到化石本身的演化历史。应用分子钟也是一种手段,但误差比较大。如果我们除了利用上述两种资料之外,根据植物类群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把植物的演化同地球的历史和板块运动联系起来,以推断它们起源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加其可信度。通过对56个种子植物不同演化水平的重要科属地理分布的研究结果,我们曾提出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可能要追溯到早侏罗世,甚至晚三叠世。(3)分析了基于分子证据所提出的被子植物基部类群——ANITA成员(包括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八角目Illiciales、早落瓣科Trimeniaceae、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的性质,讨论了ANITA成员在现代几个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系统位置的不同观点,评价了它们的形态学(广义)性状。指出ANITA的成员由于包含大量的祖征,是属于原始的类群。但由于它们的共有衍征很少,如花粉球形,说明它们在被子植物演化早期就分道扬镳了,沿着不同的传代线分化。因此ANITA是一个源于不同传代线的复合群。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讲,进化学派承认分支学派对系统学的研究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如应用分支分析方法重建系统发育,应用共有衍征确定分类群之间的分支关系以及应用外类群方法来判断性状的极性等,都对系统学的方法有所改进。但分支学派的致命缺点是拒绝接受并系类群。我们属于进化学派,认为并系类群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根据分子资料分析,Zabelia属可以包括于Abelia属内。Zabelia属不但在花粉上和Abelia属不同,可能由于它占有了新的生态位,获得了新的特征,如叶柄基部膨大两两联合,并宿存以保护腋芽。有理由认为它们应独立成属,并不由于Zabelia属从Abelia属分出而使后者成为一个并系类群而把它们合并。分支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生物名称作为交流的工具和生物信息储存系统应有明晰的、唯一的和稳定的特性。但具等级的林奈命名系统并不具有这些特性来命名分支和种。最后,PhyloCode被提出。PhyloCode对分支的命名方法有3种,即分支结点定义、分支基干定义和衍征定义。我们认为林奈命名系统作为传媒系统在生物学界的应用已近250年,若要废弃它而采用PhyloCode,必然会在命名方面引起一片混乱。但我们并不是说PhyloCode的拥护者所提出的建议一无是处,我们建议他们宜继续进行研究。由于应用生物学种概念于植物界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多为植物系统学家所抛弃。分支学派的兴起,推动了系统发育种概念的提出。该概念基于3个特征,即自征、区别特征和基本排它,因此分别命名为自征种概念、特征种概念和谱系种概念。事实上,目前大多数植物系统学家仍然应用着形态–地理学种概念,但我们在划分种时,必须有尽可能多的资料,特别是要将传粉、繁育系统、分子系统学资料和形态学资料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历史地回顾了谱系、系统发育、单系、多系概念的由来和发展。详细讨论了单系(monophyly )和多系(polyphyly)在叙述分类群起源和描述分类群内部系统发育线多样性的不同含义。以此为基础,说明在“多系_多2_多域”的八纲系统中“多系”和“单系”是指自然分类群内系统发育线的多样性,不等同于“多源”和“单源”。通过与近年来所发表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比较,认为基于化石、形态、分子和地理分布证据提出的八纲系统所显示的预言性,必将在今后的科学实践中经受检验。  相似文献   

5.
被子植物的一个“多系-多期-多域”新分类系统总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98年发表的两篇文章的续篇。在那两篇文章中作者论述了关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问题的基本观点:本提出木兰植物门(被子植物)的一个新分类系统纲要,将木兰植物门分为8纲40亚纲202目和572科;其中命名了22新亚纲(Annonidae,Illiciidae,Ceratophyllidae,Lauridae,Calycanthidae, Chloranthidae, Aristolochiidae,Polygonidae,Plumbaginidae,Bromeliidae,Zingiberidae,Juncidae, Poaidae,Paeoniidae,Papaveridae,Trochodendridae,Betulidae,Malvidae,Ericidae,Myrtidae,Rutidae,Geraniidae)和6新目(Degeneriales,Aizoales,Platanales, Dipentodontales,Meliosmales,Balanitales)。并对每个科所包含的属、种数和地理分布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在吸取各学派对被子植物原始类群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八纲系统,提出被子植物原始类群有60科的新见解,并以分子系统学提出的狭义的基部类群32科为对比,进行了植物地理学研究。以科为性状,以Takhtajan 划分的世界植物区系的“区”为OTU,UPGMA分析显示:(1)东亚区确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区,它既与北美东、西部(北美大西洋区、马德雷区)有密切关系,但更接近印度支那区;(2)环太平洋的4个地区集中了较多的原始被子植物的科,它们是东亚地区,北美东部和西部地区,部分热带亚洲、澳大利亚东部和西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中、南美热带地区。这种分布格局显然和被子植物起源地与扩散以及太平洋的形成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7.
从花发育研究的方法、花发育与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多样性、花发育与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以及 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例举了  一些重要结果。同时,对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评论。作者认为植物的 形态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时空过程,在系统学研究中对花部性状的分析和认识应该树立动态的观点。 今后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开展被子植物花的发生和发育以及性状在不同类群间的比较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并加强对在被子植物花的起源和演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花部同源异型现象的发育过程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科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为可信的、地球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从而将被子植物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被子植物也称开花植物,是植物界最为多样化的类群。植物有着漫长的进化历史,但被子植物直到白垩纪(距今1.45亿~0.66亿年前)才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9.
地球上的每个个体生物不仅要有自己的名字,还要有明确的归类。就像每个姓名各异的人都自然而然地有自己的国籍和种族一样,每个动物或植物也都应有明确的所属。我们知道,人类的国籍是人为的划分,而种族是自然的划分,那么动植物呢?怎样给它们分类?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等级分类法和双名法来给动植物分类、命名,这种生物分类命名思想是由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奈提出的。所谓的“分类等级”就是以归纳的方式把所有已知的物种按其亲源关系远近归入到“种、属、科、目、纲、门、界”这样由低到高排列的分类等级范畴里,比如,金丝猴在“等级分类法…  相似文献   

10.
现代被子植物的花粉类型绝大部分可以归入两大形态系列——连续式系列和短轴式系列。这两 个系列从原始到进化的诸多花粉类型不仅存在于现代植物中,而且地层中的化石花粉也揭示出类似的演化趋向。  本文着重讨论了与这些形态系列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些植物类群,以及它们在系统发育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顺利 《百科知识》2012,(22):42-44
正种子是种子植物特有的有性繁殖器官,种子植物是由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官所组成。世界上的种子植物可分为两种,一是裸子植物,二是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由于其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而得名,被子植物由于种子有果皮包被而命名。种子结的果主要为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唐松草属植物的化学系统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唐松草植物所含化学成分并结合其外部形态及地理分布对属内各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 探讨。结果表明:(1)从化学系统学角度看,中国植物志中所安排的属内各组植物间的关系是适宜的。(2)植物中所含生物碱的种类及含量与植物的进化有一定关系。在较原始的组中,成分的类型和含量相对较少;而在较进化的组中,各种结构类型得到较大发展。(3)唐松草属在毛茛科中有较特殊的地位。在科内,它是联系蓇葖果和瘦果植物群的过渡类群;在科外,它使毛茛科与小檗科、防己科和罂粟科发生联系,使其成为一个自然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13.
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二萜生物碱的类型、生物合成、在乌头属植物中的分布,并参照国产乌头属的系统分类、形态演化和地理分布,本文讨论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1.以牛扁碱型成分为主的牛扁亚属和以乌头碱型成分为主的乌头亚属可能在乌头属进化的初期阶段就已分化,各自沿着独立的道路发展。2.乌头亚属包括以下类群:(1)以阿替生型、维特钦型、乌头碱型胺酵和 酯碱为主的保山乌头系,主要分布于国产乌头属近代发展分化中心之一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流域,可能国产乌头组的近代分化就是由该系发展而来; (2)以乌头碱、中乌头碱、下乌头碱为主的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所含乌头碱及尼奥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3)以乌头碱和松果灵为主的准噶尔乌头系,所含乌头碱和松果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4)以滇乌碱类酯碱为主的显柱乌头系和蔓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其酯碱有别于乌头碱类。3.以阿替生及C19内酯型为主的甘青乌头系及圆叶乌头系,可能为进化早期形成的高山特化类群。4. 以阿替生和C19乌头碱型胺醇为主的露蕊乌头亚属,可能为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准确测定了万年青Rohdea japonica(Thunb.)Roth Ls-rRNA 5'端347个 核苷酸序列。以该序列与其他五种被子植物及一种红藻已发表的序列为基础构造的系统树与 一般所接受的植物分类系统十分吻合,而且说明这一方法对被子植物不同科、属之间的差异有 良好的分辨率。我们的分析结果还表明,万年青与禾本科之间的差异很大,它们的分歧可能发生在单子叶植物起源的早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鹅观草属Roegneria进行了分类修订,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新系统包括19个新组合或新等级,并按照颖分组、芒分系的原则确认了中国该属植物4组、18系、79种、22变种,其中包括7新系、5新种和1新变种。此外,一些类群的省级分布新记录也在本文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16.
藻苔属Takakia在建立之初被认为是原始的苔类植物。这一神秘类群的出现引起了苔藓学家的兴趣,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论文。但是随着其孢子体的发现,它的系统位置引起了争论。本文详细分析了藻苔属植物的形态性状特征,参考了大量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它既不能归于类,也不能归于苔类。就其系统位置而言,应该成为一独立的纲——藻苔纲。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定了广义榆科 Ulmaceae s.l.及其近缘类群的trn K基因5′端内含子区序列。在尝试利用该内含子区进行榆科系统发育研究的同时,探讨了其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利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仅得到1棵最简约树。该简约树的树长为665步,其一致性指数(CI)和保持性指数(RI)分别为0.7714和0.7965。分析结果表明:广义榆科为多系群;狭义榆科Ulmaceae s.str.为荨麻目rticales其他类群的姊妹群;大麻科Cannabacea嵌在朴科Celtidacea中,即朴科为一并系群;系统位置有争议的2个属——白颜树属Gironniera和糙叶树属 Aphananthe与朴科类群聚为一支。本研究还表明trnK基因5′端内含子区序列分析在植物较低分类等级(如近缘属间,属下种间)的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桦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面阐述桦木科 6属 36种植物叶表皮和花粉的形态及系统学价值 ;首次揭示中国特有属———虎榛子属胚胎发育的全过程 ;化石植物有重要发现 ,发现了美国怀俄明古新世一个化石新属———Cranea和Palaeocarpinus属的两个化石新种 ,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桦木科榛亚科最早的化石纪录 ;利用形态学资料、rbcL基因序列、ITS序列分别对桦木科及外类群进行分支分析 ,并根据化石植物提供的证据 ,将三者结合分析 ,重建了桦木科的系统发育 ,建立了桦木科的新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9.
桦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待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桦木种植物的研究历史作了详细的总结。在钻研文献的基础上,补充了部分系统学资料,使得花序、花,花粉、叶表皮等各类性状能够在属间进行比较。根据外类群比较、和谐性分析等原则确定了性状的演化极性,利用最大同步法和最小平行演化法对桦木科植物进行了分支分析。对各属的现代分布和地史分布作了描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桦木科植物的分布中心、起源地、起源的时间和散布的途径。作者试图回到遥远的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从描绘桦木科植物起源和早期分化的古地理和古气候背景人手,分析了在这种背景下桦木科植物所发生的空间辐射以及植物体本身所产生的形态进化,以求得对桦木科植物起源、散布和分化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最后对桦木科组以上的等级作了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统一的原理,讨论了獐牙菜属植物的起源、散布和分 布区的形成。獐牙菜属包括11组16系154种,间断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中国西南部- 喜马拉雅地区汇集了大多数种类、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以及形形色色的特有类群,成为该属的多样化 中心和多度中心。该属的原始类群和外类群也集中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地,极有可能是该属的起源地。该 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出现了各式的间断分布,根据有该属植物分布的大陆间及大陆与岛屿间分离和连接 的时间推测,该属的起源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晚白垩纪,也许更早,可追溯到中白垩纪。通过分类群间亲 缘关系和现代分布分析,显示出该属植物从起源地向周围和一定方向散布,形成了三个主要散布途径。在散布过程中植物本身也发生演化和就地特化,形成新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