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李素云 《科学教育》2007,13(2):11-12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初中《生命科学》正是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教材中有许多围绕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生命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种很好的载体。作为生命科学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加以拓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活动为主要研究途径,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意识,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自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提出并实践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末,生命教育在我国部分省市也开始实验。生命教育的实践表明,生命教育不仅在消极的意义上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生命行为的发生,而且在积极的意义上可以使人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养成关怀他人及周遭环境的情操,达成自我实现与人类关怀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与价值所在。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让中小学生对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有所认识,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所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彰显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生命教育是一种追求教育本真的全新教育。在学校课程改革实践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生命活力,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更加关注对学生的人文性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刻!  相似文献   

5.
邹一斌 《现代教学》2007,(12):22-22
在语文教育中所理解的生命,是处于社会和历史当中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摇生命意识的教育(从施教者的角度)和生命化的教育(从受教者的角度)。 语文生命化的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就是以教师的倾心投入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世界来欣赏生命的美好,领悟生命的艰辛,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简单地说,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2.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3.失去生命的教育,即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事业。然而,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的定位偏于理性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倾向于教材和社会导向,课程实施过程凸显预设的控制性行为,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基于生命教育视野反思幼儿园课程实践,提升幼儿园教育的生命意义,这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促使个体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个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生命存在、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事业.然而,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的定位偏于理性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倾向于教材和社会导向,课程实施过程凸显预设的控制性行为,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基于生命教育视野反思幼儿园课程实践,提升幼儿园教育的生命意义,这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与感恩及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感恩、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及生命意义感量表对4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感恩、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以及生命意义感两两显著正相关;感恩不但能直接正向预测个体的生命意义感,还通过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间接预测个体的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在感恩与生命意义感间起链式多重中介作用。结论:加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不仅要从社会支持入手,培养其归属感,也要重视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目的,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明白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的价值吻合。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体验中,人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实现对生命的创造和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生命;丰富实践教育内涵,帮助学生认知社会生命;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认知精神性生命是其基本方法,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是自我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立体式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一、教育——生命运动的加油站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种特有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无论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关注生命是教育的根拳使命。然而,现代学校教育由于追求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这一根拳使命。因此,素质教育呼唤教育回归生命。  相似文献   

16.
郭玉 《教书育人》2007,(10):66-66
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这样能够使学生们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更加注重生命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体现在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需要教育的关怀和引导。教育以“人”为研究起点,理当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完善生命。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全人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个体认识自己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存的环境,更主动地去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生命。  相似文献   

20.
王同好 《天津教育》2013,(15):50-50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对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忽视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