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内除了少数企业报是日报外,绝大多数均为周报或周期更长的报.它们有一个普遍的弱点:出报时间长、信息传播慢,即时效性差.这些企业报的时效性不仅无法与日报、晚报相比,甚至无法与本企业的广播站、有线电视台相比.新闻贵在一个“新”字;我们虽不像西方国家强调“付印前一分钟的新闻”,但“在一条新闻付印或播发前,要尽可能使其接近本身的发生时间”,这一点还是相同的.企业报既然是张报纸,要抓新闻,当然要讲时效性.那么企业报应如何处理好自身与日报、晚报以及其它新闻传播工具在时间上的差异,打好这个“时间差”呢?  相似文献   

2.
去年12月31日的《宜兴报》出版后,我们编辑部接到不少来信、来电、来访,赞扬这期《宜兴报》一版版面,有新意,惹人看。为什么这期《宜兴报》一版版面如此受欢迎呢?这是我们进行版面创新的结果。我们认为,新闻改革,不仅新闻内容要更新,而且新闻版面也要创新。版面有新意,惹人看,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相反,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抓人”,再好的新闻内容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因此,我们提出了“不拘一格选要闻,精雕细刻划版样”的要求,鼓励编辑拿出好版面来。  相似文献   

3.
新闻奖评选工作的质量要求,其首要一点当然是尽可能把好作品都选出来。用什么方法尽可能评选出好作品呢?根据以往的缺憾,我想到一个“放”字。具体建议有 一、放宽“新疆新闻”范围 什么是“新疆新闻”呢?从地域概念理解,其意义有固定性的一面;用在评奖方面,通常有这样几层含义: 1、发表在新疆新闻媒体上的新闻; 2、限于新疆题材的新闻; 3、新疆作者写的新闻。 这几点都有其成立的理由,但也有其偏颇之处:发表在新疆新闻媒体上的新闻不  相似文献   

4.
一稿多投析     
新闻稿的一稿多投,过去曾引起过争论,现在似乎听其自然了,笔者也无意再去“挑起事端”。我这里要“析”的,是新闻业务文章的一稿多投问题。最近,偶然翻阅1989年头几期的《新闻战线》、《新闻记者》、《新疆新闻界》、《新闻与写作》、《新闻界》等,竟发现数篇同时出现在两个刊物以上的文章,如《地市报应强化开放意识》、《跳出小圈子办报》、《地市报在改革中崛起》等。在为编者们“英雄所见略同”而感到由衷敬佩的同时,不免想多说几句。一篇文章被几家刊物重复刊用,我以为编辑同志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稿一投好     
《新疆新闻界》去年第四期‘问题讨论’栏提出‘一稿一投’好还是‘一稿多投’好的向题,我个人觉得还是‘一稿一投’好。首先,从读者角度看,读者希望的是多看几条新闻,绝不会喜欢重复看两报登载相同的一条新闻。‘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会倒读者胃口。设若在《农家乐》广播了的节目,听过的人物通讯,为时不久又出现在报端,读者哪有  相似文献   

6.
’92乌洽会始,这一令世人瞩目的经贸盛会便成为新闻大战的竞技场。’93乌洽会,新疆各新闻单位都派出阵容强大的记者队伍赴会,强手如林,竞争十分激烈。《新疆经济报》是一张年轻的报纸,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锻炼记者的机会。’93乌洽会,这张年轻的报纸得到了锻炼,年轻的记者得到了锻炼。精心策划思路出新《新疆经济报》创办不到3年,记者、编辑50余人,业务、技术水平有限,经验不足。我们要想在报林中立足,靠什么?新疆新闻界同仁评价我报时,常说“点子”新。这里,“点子”就是指思路。思路,是《新疆经济报》办报的重要依托。有好的思路,可以弥补人手、经验的不足,可以出奇制胜。《新疆经济报》创办不久,就确立了长远的总体思路,逐渐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某一个特定时期,都有阶段性的思路,于是有了一些引起社会关注的  相似文献   

7.
我在上海《报刊文摘》(1993年3月1日)上看到一篇摘自新闻某报的文章,说1月8日《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刊登了自治区的两份文件:《关于机关工作人员转移兴办经济实体和从事经营活动的试行办法》与《关于改革自治区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的试行办法》,但不少部门和单位仍然询问正式的“红头文件”什么时候下达,否则不好执行。该报认为这种“不认报纸等‘文件’”,不见‘红头’事不办”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为什么基层工作人员觉得难以执行呢?理由是:“正式文件和见报的是否还有出入?”“报上的东西只能当消息了解!”。没有‘红头’文件领导如何批阅!?”——看起来似乎荒唐,但仔细琢磨,除第三句反映了要不得的官僚主义作风外,也不见得毫无道理,而且还可以启迪我们朝深处想想,推动我们的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8.
1990年,笔者曾就企业报的新闻摄影等问题,撰写了《试论企业报的新闻摄影》一文,并被收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编撰的《全国企业报论文集》一书。 时间过去5年多了,企业报的新闻摄影现状如何呢?就整体而言,企业报的新闻摄影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各报的总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新闻摄影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图片和文字是报纸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才能使报纸办的更吸引读者,更具特色。但是,与整个新闻界的发展趋势来比较,企业报的新闻摄影还比较落后,与新闻界的飞速发展尚有距离。笔者想就这一问题,再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华东九报1996年上半年开展的短新闻竞赛中,《浙江日报》4月20日刊登的参赛短新闻《小黄鱼又回来了》被九报评委们评为一等奖作品。这篇短新闻好在哪里呢?我以为好在“新、短、重、活”四个字上,这四个字正是这次短新闻竞赛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新:小黄鱼本是舟山渔场四人经济鱼类之一。过去市场上很多,前几年因捕捞过度而形不成鱼汛,市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洪湖报把认真写好新闻评论作为办报人的“庭园经济”来经营,撰写编发了不少有一定分量和影响的新闻评论,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如何使地方小报的新闻评论写得有分量,做到“报微言重”能服人呢?洪湖报的作法是: 注重新闻评论的指导性。评论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大主题。去年初,洪湖报针对社会上轻农业、挤农业、挖农业的现象,连续发了《居安思危话农业》、《重视粮食兴农业》、《减轻负担保农业》等9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企业报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贯彻落实好座谈会精神,讲好“行业故事”呢?笔者所论述的“行业故事”,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新闻事件是在企业里发生的,二是新闻事件与社会关联度强,三是新闻事件的行业影响力大.企业报报道好这些新闻事件,对提升企业形象、推进行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中国石化报近期头版头条文章《危险的“大气包”瘪了——中原油田集中整治盗用井口天然气行动纪实》为例,谈谈企业报如何讲好“行业故事”.  相似文献   

12.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13.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15.
嘿您可别笑我孤陋寡闻。我是天津大港油田井下公司的一名业余通讯员。1995年元月.公司领导为了鼓励我们多写稿、写好稿,特地为我们10名骨干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全年的《新闻三昧》,领导的用心可谓良苦;每年公司的报刊订阅费就那么一点,全国的报刊又那么多,为什么领导独钟情于《新闻三昧》?这足以证明,领导的慧眼不凡,《新闻三昧》的品味不俗。遗憾的是,当时偏偏碰上了我这个不识货的“刺儿头”。我不但不领情,反而说风凉话:“喊,什么‘新闻三味’。八成你们是看中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激烈的竞争中,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谁拥有了好的新闻,谁就拥有了读者。继周末版、文摘版、理论版、娱乐版、经济版等专版相继开辟之后,报界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法制新闻,纷纷开辟法制专版或专栏。如《新疆日报》的“人与法”专版,《新疆军垦报》的“法制苑”专栏等,登载大要案的侦破通讯,反映政法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用“第二人称”写作的新闻屡见报端。《新疆军垦报》1989年全年仅用4篇“第二人称”新闻稿,去年上升到10篇以上。在结构上,有通篇用“你”的,有在导语中用“你”的,还有在文中插用“你”的,消息中用“你”,通讯中也用“你”。鉴于此,本文对“第二人称”新闻作一番探讨。“第二人称”新闻具有接近性、亲切感《新疆军垦报》1990年4月3日二版上的一条消息是这样写的: (眉题)你想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吗? (主题)八毛为你推出五十种新颖面料石河子讯你想让自己的衣着更加华美吗?你  相似文献   

18.
《新闻出版报》“自由谈”专栏,曾刊载王益先生的《一稿多投议》一文,读来颇受启发。 关于一稿多投现象的经常发生,在我看来,除了作者的因素外,还有编者的因素。 目前,人们对作者一稿多投这一点看得比较清楚,并且在“挞伐”作者的一稿多投行为上具有共识。我想主要谈谈编者方面的因素。 就编者方面看,除因极少数编辑人员对多投的、有  相似文献   

19.
站在一个普通记如何实现新闻作品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我们研读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评报》(以下简称《评报》)。媒体的总编辑,不可能天天去开会贯彻他的传播思路,不可能天天去向每个记编辑诉说他的灵感,不可能天天去评价每件新闻作品的优劣,更不可能自己天天去四海捉“鳖”。而《评报》则是把这些“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条途径。我们认为,《评报》具有如下四项功能:  相似文献   

20.
2002年8月下旬,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召开由各政府部门、直属机构和各大企事业单位参加的大会,表彰新疆经济报社在改革中取得的显著成绩。 《新疆经济报》从1991年元月1日创刊至今的11年中,沿着新闻改革和报业改革两条主线开拓前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闻改革方面,《新疆经济报》已将自己在新闻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6种新闻写作形式作为改革品牌推向全国,得到了广大读者和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认可。读者普遍反映《新疆经济报》办得活,内容新,版式美,新闻可读性强,增强了党报的宣传效果。1999年, 《新疆经济报》“政令追踪” 专栏获全国首届名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