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现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目标。为了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的互动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根基,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融合,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中国具体实践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从内涵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需要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与文化现代化关系密切。探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前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二者结合的途径与方式、规律和特点。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理论内容、心理特征、语言形式上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的文化标准与文化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文化现代化困境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文化变革道路的曲折;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文化产业中存在着问题。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主要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处理好先进文化的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文化;文化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创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创造。其内涵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文艺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在培植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的精神沃土与根基;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科学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和凸显现代价值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谱系,继而从根本上促进和实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范式转换,展现为一种思想“合力”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国学升温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现象,它兴起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学升温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却日渐减少,这就造成了在国内"国学升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边缘化"并存的社会现象。在新世纪,通过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防止"国学升温"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教育国民正常看待国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升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最大启示是通过认真研究学习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我国社会的两个"传统"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一是存在几千年的"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老传统";另一个是影响了中国社会一百多年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新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着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相互契合表现在很多方面,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准备和前提。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哲学、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科学的关系;三是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世界文化的关系。一方主导和多元并存将可能是未来中国哲学的基本格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世界化、现代化发展统一起来,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可行的进路。在中西融通中通过吸收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当代西方哲学,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重建人的精神家园,是未来中国哲学的大致走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明显的“中国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哲学基础,把握“中国风格”的哲学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中国古典哲学蕴含着一种共在论哲学,这种哲学观追求“天、地、人”共在、共存、共生的哲学理想,由此形成了包容、共赢、协调等理念。这些理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底色,并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际关系等方面均有所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的共在论哲学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建构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共在秩序”,实现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中国化也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包括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理论初步探索,列宁、斯大林的哲学理论的东方实践、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政治理论体系继承、丰富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后者占着主要地位,这也是本文所主要关注的,但同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关系,将二者互补之处做到完美结合,这样我们中国化的成果将会不断完善更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当前华文教育的国际化背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推广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认为,在当前全球华文教育的视角下,以华侨华人为对象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模式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窗口。进一步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机遇、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对策,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十二生肖"不同于"十二地支",其原始形态为"十二兽历"。"生肖"早于"干支",起源于远古渔猎时代的图腾崇拜。"肖生动物"为原始部落图腾及先祖象征,生肖名称关联先祖姓氏,"十二支名"实际为"肖生动物"的抽象表述。  相似文献   

1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还必须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为参照,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成语典故、方音土语映证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挖掘成语典故出处,从故事入手阅读文言文。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消除对古汉语的隔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陶器纹饰的考察,分别列举了彩陶纹饰、原始青瓷纹饰、秦砖汉瓦、唐三彩纹饰、宋代五大名窑的纹饰、元代青花纹饰、明成化年间斗彩纹饰、清雍正粉彩纹饰,这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纹饰。将这些纹饰的特点与书画艺术的特征相比较,来揭示原始的陶器纹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之一,探讨在漫长的历史中,当书画成熟后又是怎样反作用于陶瓷纹饰,以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来影响陶瓷纹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和谐”之意,来阐述在中国传统体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从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之个体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这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并且将受到中国文化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进行比较.以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是深刻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的一种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17.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搞好汉字规范工作给予了多方面启示:确立科学、明确的定义是做好汉字规范工作的前提;从特定阶段来看,汉字规范是稳定的,但从整个文字发展历程来看,汉字规范是需要适时调整的;对汉字进行规范,要充分考虑其特点;汉字规范工作应由政府倡导,有国家领导人参与。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研究哲学的线索之一 ,古代汉语在其表述功能、语法结构、表述对象作用下 ,具有了较为明显的简约特征 ,这一特征导致了中国哲学表述的非逻辑主义倾向 ,促使了中国哲学“直觉—具体”思维模式的形成 ,强化了中国哲学传统思维的神秘化 ,衍生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创造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应用隐喻的认知手段丰富、完善语言,因此,隐喻赋予了语言的人文性,也就是说,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汉字具有多重功能,既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汉民族特有的认知工具,同时也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汉字的特性使汉语比印欧语更具人文性。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中国武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要及其意蕴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 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