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一、从一个相沿成习的“说法”论起长期以来,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通行着一个相沿成习的说法,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哲学史,就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斗争,即必须坚持所谓的“党性原则”,否则,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哲学史了。对此,人们不曾觉得有何不当,自然也不想去对它作任何思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要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走向科学化,必须为这门学科建立科学的逻辑体系的问题。文章从哲学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出发,运用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了对象自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得出了哲学史的“史”是构成逻辑体系基线的论点。并以中国古代社会时代时潮的具体演变为例,详细论证了由体系基线决定的“螺旋”结构及其层次。它还特别考察了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划分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和坚持哲学“党性原则”的本义,力图澄清多年来“两军对战”的“对子”结构所造成的理论混乱,主张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作为研究哲学史最根本的辩证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一年第一期《陕西师大学报》载陈俊民同志《论哲学史研究中的党性原则问题》一文,读后颇有启发,然稍假思索,亦不乏疑义。现将笔者不解之处,具列于后,并略陈己见,以就教于陈俊民同志。一、根本分歧何在?陈文的第一部分写道: “长期以来,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通行着一个相沿成习的说法,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哲学史,就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斗争,即必须坚持所谓的‘党性原则’,否则,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哲学史了。”陈文第四部分,又以《通常所谓的“党性原则”根源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为题,专门论证了这个“所谓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发端,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在这一发端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是缺席的。当时学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来,形成了不少极富个性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书写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初次结合。在从1949年到1978年近三十年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独享”,这一时期的介入有利有弊。进入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出现了新转向,恢复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生机。这一生机的回复,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远离,而是两者的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5.
作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和贵族思想的重要代表,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理念为西方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进行探讨:以模仿理念为形式的艺术本质论;以灵感驱遣为核心的创作动因论;以服务政治为目的的社会功用论。在探究柏拉图哲学意识渗透的文学理念过程中,折射出了这位伟大哲人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在学习讲解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中,存在着许多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只讲列宁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不敢大胆肯定某些唯心主义者曾作为一种借用力量在列宁同马赫主义论战中的积极作用;强调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对立,忽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对某些问题论述上“相合”之处;只讲马赫主义“反动透顶”,不讲其中所含的某些“真理”;只讲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讨伐”,不敢提列宁吸收它们的某些思想资料丰富了唯物主义等等。这反映了对原著精神缺乏全面的理解,也不是对历史上唯心主义哲学应该采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7.
今天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迎来了全面复兴,并在诸多政治哲学派别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政治哲学的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鲜活的生命力来自于对人类的现实问题的切实的关注和对人类解放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不关注现实,则马克思政治哲学不能体现其优越性,而现实问题缺少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参与,其深度和广度也将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关于孟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第一,主观唯心论。这是解放以来最通行的一种意见。几本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如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肖(?)夫先生等主编的教科书,都持这种意见。第二,“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也有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的成分”(九所师范院校合编《中国哲学史稿》)。第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混合物”(吴琼《论孟轲哲学思想中性善论与天命论的矛盾》,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8期)。第四,孟子“把‘仁政’的基础摆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现实主张上,无疑是唯物主义的”(严北溟《从评价孟子谈哲学的党性问题》、《再谈孟子评价与哲学党性问题》,载《哲学研究》1980年9期、1981年7期)。第五,基本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乔长路《关于孟轲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载《哲学研究》1981年12期)。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章太炎以学者姿态迈入革命洪流,在政治价值取舍、政治制度安排上留下一系列思考印记。章太炎对政治的思考不仅在解决一时一地问题,更有其对人类永恒政治问题的关切与解答。他所造就的学说,不仅有政治思想史上的史学价值,更具政治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反思价值。今天,章太炎政治哲学研究要在前人研究的路基上走向“立体”研究,并呈现其思想中“活生生”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史上,怀疑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否定的反省;它对任何哲学问题都保持缄默,对于肯定的或否定的命题以及怀疑本身都加以怀疑。实质上,它是一切都不承认的否定论,它的发展是人类“思维自旋”的圆圈式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过了三个圆圈式的发展阶段,正好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怀疑论原则上是一种消极的哲学思想。但是,从认识史来看,怀疑论的发展过程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认识发展的艰难和曲折的历程,体现了认识是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怀疑论在哲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者十几年来坚持对卡尔.马克思哲学给予了“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的解释,受到了诸多同仁的批评。该文综述了我国50多年来哲学界中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遭际,并答复了诸位同仁的批评,最后坦白了自己是怎样从“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论”到“以心为体”的“实践心本论”,承认了自己犯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可能错识。  相似文献   

12.
(括弧内前一数字为期数,后一数字为页码).哲学·哲学史令假象与极左路线重读《人为什么犯错误?》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论 —兼与薛志贤同志商榷试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 —兼论哲学体系问题唯心主义平议关于评价唯心主义的浅见论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关于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 —与丁宝兰同志商榷庄子思想研究(上)孟子研究管见成一丰(1一21)刘文义(3。3)刘歌德(2一12) 薛志贤(2.2Q) 陈俊氏(102)李敏生峋德荣(4.17) 陈俊民(4.3)潘富恩施昌东(3010) 童书业遗著(4024) 元运德(4一34)余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带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3.
“生而知之”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这个命题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该命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它当作唯心主义先验论来加以批判。人们对它的解释是:人生下来不需经过学习就具有各种知识。  相似文献   

14.
人们知道,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载于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贡献中,应该首屈一指的就是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上的变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在谈到这一变革在哲学斗争史上的意义时指出:“现在,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象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哲学·哲学史西方社群主义与儒家政治哲学张再林 ( 1 ,84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到底说什么宋宽锋 ( 1 ,91 )客观性问题 :伽达默尔的策略与困难金 延 ,华章琳 ( 1 ,97)对永恒生命的模式及意义的反思张庆熊 ( 2 ,2 6 )佛教与基督教的“神”观念比较姚卫群 ( 2 ,31 )后现代主义之审思———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郑毓信 ( 2 ,37)数学知识观的演变及其对人的认识主体性的意义黄秦安 ( 2 ,4 4 )中国哲学中的名言问题杨国荣 ( 4,2 6 )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康中乾 ( 4,32 )朱子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特征丁为祥 ,宁新昌 ( 4,39)从《横渠易说》…  相似文献   

16.
笛卡儿的“以太”、“旋涡”说与张载的“太虚即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摘译自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著《翰林集》(《Hanlin Papers》)的第二集第九章(1894年上海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原来的标题是《前笛卡儿的笛卡儿哲学》(《The cartesiam Philosophy before Dcscartes》)。作者比较了张载的“太虚即气”说和笛卡儿的“以太”“旋涡”说,认为二者十分相似,并提出了笛卡儿的学说可能来自张载学说的推测。这一推测,受到了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史家李约瑟(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和我国高能物理学家何祚庥(见《中国科学》1975年第5期)的重视。译者认为,这篇文章为研究关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追问     
本文以一种哲学史的视角来追问哲学是什么和怎样是的问题 ,对于哲学史上的Log os和“存在” ,并就铺就于这种基本经验之上的理性之路作了极为高度的评价。它们成了辨别一种思想是否是哲学思想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朱谦之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的真正开创者,这表现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并从6个方面做出一定贡献:通过将重点著作作为选题的方式设计篇章体例;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首次界定"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运用三重证据法诠释殷商哲学史料;划分三个阶段展示易学哲学史料的演变历程;使用三派分析法分疏老庄哲学史料;以"去粗取精"为主要原则整理近代思想史料。概括而言,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有学科观念鲜明、学术立场坚定和方法论意识强烈等特点,但也存在篇章体例设计欠规范化、科学化和对史料学方法的理论阐释不够集中、不够充分、不够系统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是宇宙观意义上的新世界观,而是历史观意义上的新世界观,其关注的不是整个宇宙,而是人类世界,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他在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创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曾有保留地接受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但他绝不是一个人本主义者,而是在批判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实践观,继而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对宇宙观问题失去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subject”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层意思 :“主体”与“主观”。现代性主体哲学正是通过“主观”而建立了“主体” ,从而对他者在各种意义上的霸权。与此相应 ,2 0世纪对主体哲学的拯救或批判就有了两条思路 :一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以反方法论为旗的反认识论的“本体论转向” ,一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和法国后结构主义对作为实体存在的绝对“主体”的解构。从以上两层意义的内在勾连中展开对“subject”的西方哲学史考察 ,可以看出 :“主体”是“主观”的产物 ,“主体间性”是“主观”的认识论哲学的最高成就 ,但同时“主体间性”在胡塞尔那里的终于失败 ,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修正现代认识论或者在它之外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