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大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根据对日本大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交流和考察所获得的资料,介绍了日本近期大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状况和新的发展特征,并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摘本文探讨了通过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推进我国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性、意义和基本策略。提出了立足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以老年人群体为切入点;政府引导和开展民间体育活动并举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通过培训体育骨干,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群体效应,带动广大学生,积极投入课内外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体育骨干在全面开展高校体育活动中起到了参与、指导和组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本大众体育中乒乓球项目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与日本大众乒乓球发展相关的组织、法律法规、体育设施、体育指导者 ;以及日本大众乒乓球发展状况的介绍和分析 ,说明乒乓球项目在日本大众体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 ,并希望对我国大众乒乓球运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政策的制定中存在利益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竞技体育与大众健身之间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比严重失衡、贫弱群体的体育利益被相对剥夺、公共体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政府部门自利性问题,建议:正确认识并尊重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地位;把实现公共利益作为制定公共体育政策的唯一出发点和衡量标准;改善社会体育的财政投入情况;充分关注贫弱群体的体育利益;建立并完善各利益群体的体育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新中国大众体育商业赞助进行历史考察,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只有在大众体育活动开展和商业资本活跃两方面驱动力的作用下,才会激荡出大众体育商业赞助的萌生和蓬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大众体育商业赞助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析日本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实施现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日本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与体育志愿者有很大关系。介绍了日本当今采用多种渠道培养两类体育志愿者的体系,政府采用四种奖励体育志愿者的制度及规范化管理。分析了目前实施中仍存在着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为我国培养体育志愿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城市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互联网所建立的城市QQ体育群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现象。从社会学视角探讨当前这种以网络QQ为媒介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体育活动群体,并对不同类型的QQ体育群进行调查,探寻了当前中国城市体育群的基本现状、特征、时代价值以及发展走向;认为:城市QQ体育群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大众体育自身的普及开展,而且可以创新体育组织形式,促成民众在体育活动中的有序互动。  相似文献   

9.
悠悠球作为人类古老的玩具之一,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对大众体育有着直接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现场访谈法、逻辑归纳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悠悠球健身群体的现状做了调查,并根据现状提出了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摘要:奥林匹克运动与我国大众体育互相促进,关系密切。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历史分析法,旨在通过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与我国大众体育双向驱动的基础和内涵,以期推动二者协调发展。结果表明:奥林匹克运动与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初步接触、曲折历程、顺畅发展及初步互动、全面发展及深入互动四个阶段;二者相近的终极目的、相似的组织结构、相同的活动内容,使其有坚实的互动基础;二者思想层面双向驱动表现为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促使我国大众体育的思想发展、我国大众体育的独特思想促进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完善。组织层面表现为奥林匹克组织体系为我国大众体育组织制度提供借鉴、我国大众体育的组织制度对奥林匹克组织体系的补充。活动层面表现为奥林匹克活动体系加速我国大众体育活动内容的现代化、我国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推动奥林匹克活动体系的全球化。二者双向驱动中要警示以下问题:准确把握奥林匹克运动注重教育、文化培养人的思想内核;借鉴奥林匹克的组织制度要注重先进性和实际国情相结合;并保护好、传承好、创新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尝试性地为解决奥林匹克运动与我国大众体育双向驱动中的问题提供借鉴,推动二者协调发展,早日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体育保险的差距更为明显.选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就法规、保险对象、险种等方面对中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保险的开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对日本的体育产业的概念界定、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日本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是:以户外运动为主的体育用品市场细分;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多元化和便利化;企业的进入促进体育产业发挥正外部效应;健康增进需求促进了体育消费。由日本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得到启示,中国体育产业应加大"放管服"改革;中国体育产业应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中国要加强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和体育运动风险防范;中国要完善商业性和群众性全国性体育赛事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在竞技体育发展的背景和竞技成绩,研究日本竞技体育发展中出现的两次波峰,在此基础上分析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走向,认为:竞技体育在奥运会后出现短时的低潮是可接受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因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功能,它必然被我国政府和民众所持续重视,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规律,我国政府只需转变职能、采取措施促进其可持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日本体育制度改革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日本在28届奥运会上,由上届金牌5枚飞跃到16枚,获得奖牌总数第5位的优异成绩,并非来之容易,这与政府20世纪80年代末起痛感竞技体育长期一蹶不振,并积极采取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措施有直接关系.尤其体育指导员认定资格的不断改进、90年的JOC从日本体育协会独立出来、JISS的设立、文部大臣(现称文部科学大臣)制定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等举措的出台,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群众体育政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旨在探讨群众体育及其政策的发展规律和经验,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参考.认为:新中国群众体育政策分为理论奠基、受到破坏、恢复和迅速发展3个阶段;中国群众体育政策要点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对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实行不同政策,分类指导等.建议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群众体育政策,研究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条例>等.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中间环节。社区体育,则是作为全民健身计划实践的载体,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能使二者有机结合并共同发展,将能推进学校与社区双方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日韩三国举办奥运会前后有关大众体育政策法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韩国奥运会后两国大众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这都受惠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大众(群众)体育如何快速可持续发展应是当前我国体育工作者要十分关注、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中、日、韩举办奥运会的三个亚洲国家大众体育的政策法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比,旨在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提出合理化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学校体育政策的指导下,日本青少年体质状况实现了长期发展,为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劳动力保障.文章采用逻辑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结合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系统阐述了日本学校体育政策的变迁与内涵,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学校体育政策对青少年体质状况的影响.日本的学校体育政策始终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制定和实施,在满足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本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日本特色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这对我国的学校体育政策发展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应该立足国情和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现状,汲取日本的成熟经验,在法律体系建设、保证体育活动质量和优化配套制度设计等方面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为新世纪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各自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具备良好身心素质的体育竞技人才发挥了独到的促进作用。以学校体育特有的功能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以学校教师自身的知识为社区体育服务,进而体现体育教师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意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调查研究结果 :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以中老年居多 ,青少年是城市社区体育的弱势群体 ;城市居民的体育意识逐步增强 ,健身、娱乐和交流是其参与的目的和主体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