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球化"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关系问题存在颇多的争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应是全球化理论的源头,对当代正确认识和理解全球化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们不仅要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尤其要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培养具有世界意识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世界历史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全球化的不断扩张,推动了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当马克思主义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后,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国际主义指导社会无产阶级斗争的内容和实践也在发生变化,要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国际主义观念,更需要以更高的视野去寻找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教育全球化"的形态、历史和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结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教育全球化"给国家中长期战略安全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政策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区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贡献。“恶”在哲学史上的作用不断受到肯定。马克思主要把恶的作用归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类历史在“祛恶扬善”中审视当下的全球化进程,进而坚信共产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地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并最终实现真正的人类历史的过程。全球化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世界化的高级阶段,又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超越,它为推翻资本统治、实现真正的人类历史奠定了客观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的改革既具有走向世界历史的开放态势,又具有开创真正的人类历史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三论"即价值论、拜物教理论及历史演进论构成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内容.价值论的本质是一整套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所有制结构条件下双方或多方缔结的合约结构,制度变迁则是合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于一体的合约选择与合约替代.拜物教理论从资本逻辑、利益集团和社会意识形态偏好等角度考察了异化或物化对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的关键影响.马克思的历史演进论则从历史视角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动力结构和演化机制.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三论"中汲取有益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把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论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经济学的创造性转换,以便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逻辑自洽的理论解释和有效而又科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的"解释世界"的观点,马克思将自己所建立的新哲学的功能定位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贯穿于马克思实践观的始终,然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人的目的性意识趋势下可利可弊。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改造世界的观点出发,揭示出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从而警醒我们,不仅要在科学的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更需要认识到如何更好地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9.
从近代至今,"世界历史"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经历了由"欧洲中心论"向"全球历史观"的转变,近几年又出现了"中国中心论"的新趋势.研究这三种观点可以知道,"世界历史"的观念包括了宏观世界史和微观世界史两大体系.从宏观上讲,需要用"全球历史观"看待世界历史,即世界历史就是全球性历史,包括全球每一个方面的历史;从微观上讲,需要用"对象中心论"看待世界历史,即每一个特定的对象都可以形成为一个中心,以此中心为基点从时间和空间上向外辐射,就构成了微观世界史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1978年起,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始在中国大地涌动,这30年,成就举世瞩目。这30年,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民主、文明,迎来历史上的空前盛世。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实现。然而,我们在感受成就的同时不禁要问:是什么促使我们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出这样伟大的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源头在哪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我们就要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出发研究我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根源。这是一项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工作,它不仅关乎到我们对于现实的理解和指导,更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是新时期我党的建党主针,“以德治国”是我党的治国方略。二者是统一的,建党为了治国,治国必先治党。实践“三个代表”就是执政、治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党执政、治国的主要任务,为了人民的利益是党执政、治国的目的。实践“三个代表”,执政、治国必须以“德”作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历史学及其人才培养为应对这一挑战,面临着强化人文素质、培养深邃的历史意识和从全球史观高度,塑造具有世界视野、开放精神,能整体性理解人类文化遗产和发展现状的"通识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以“文革”造成的一批“隐性”人才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时代背景,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的状况和需要,在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探讨了弹性学制实施的社会基础,提出了弹性学制为人才脱颖而出创设的环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说"诗教"     
中华传统文化从人文精神出发,提倡诗性文化;又从诗性文化出发,提出“诗教”的命题,并认定它是治理国家,施行教化的根本途径。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诗教”对培养和造就中华民族最强劲的民族凝聚力和最独特的民族性格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的今天,继续提倡“诗教”则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全球化对我国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体育教育现代化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从阐述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实质及其与我国教育发展间的关联入手,分析了全球化下的教育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论证中国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认为全球化推动了我国教育发展并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的历史使命。最后认为:在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做到:①西方化与民族化相结合,拒绝教育模式“同质化”;②教育现代化研究以本国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7.
自夏后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夏王朝,有仍氏地便成了“所封国”。当太康失国后,生于外祖父有仍氏的少康中兴后,便“赐”其名“任国”。当夏桀面临亡国之时,还想借“有仍氏会”以保国。可见,史书把东夷族的“任国”,称之为“夏后氏之任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历史时期编辑劳动形态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后才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但编辑劳动作为人类自古至今的一项文化活动却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劳动形态亦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在我国大致可分作四个时期一、殷商至西汉;二、东汉至宋代;三、元代至清朝末年;四、近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