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关照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研究认为,西方体育思想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冲击,致使传统武术军事地位丧失和价值观改变;传统武术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武术传承方式为现代教育方式所替代,武术的传播场所大幅度缩减,甚至消失。传统武术文化所蕴含的健身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却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指出,只有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从根本上解决传承人的问题,才能使传统武术文化得到切实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在高度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与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以八极拳为例诠释传统武术在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的困局及引申性问题。研究认为,人们对身体现代化的日益反思使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成为必然,但"变"与"不变"成为传统武术在当代遭遇的两重羁绊。研究认为,一方面必须彻底厘清并有效发挥场域在转型中的监控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深刻认识传承方式在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做到理性甄别与扬弃。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自觉的视阈下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进行反思,这是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次"自知之明".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来历,它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以及与现代班级制度之间的异同,进行反思.传统的武术传承方式是传统武术赖以生存延续的载体,而现代的班级教授制则是适合于现代教育制度的一种形式,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传统的武术传承方式的认同和现代班级教授制的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这两种武术教学制度,形成新的武术传承方式,以利于武术的承袭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思想,站在文化变迁性和通约性的哲学立场上,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机制,提出了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首先,树立健康的传统武术文化心态,以一种理智的、客观的眼光,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及西方体育的关系。其次,坚持文化自觉地理念,处理好传统武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关系。第三,既注重传统武术自身的保护、传承和超越,又注重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传统武术流失日益严重的现实环境下,探讨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要突破传统武术的传承危机必须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遵循"政府主导、学界介入、民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原则。首先明确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通过国家立法保护的形式实现对传承人的名誉认可及经济补助,同时又要将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结合起来,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武馆校中实现传统武术的教育传承,最后还应该拓展保护的范围,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进行保护,达到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和梳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两部分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问题.指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第一、突出"原真性",强化中国武术的实体:"拳种"的保护;第二、注重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注重文化传承过程中人的作用,强化活态载体:"传承人"的保护;第四、加强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第五、创新文化的合理运用,把握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第六、强化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第七、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也是促进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从文化生态改变、传承人状况、传承人的保护方式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提出推广传承人的群体化、营造文化空间、加强学校教育来维系与保护传统武术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自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至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本研究通过对当前我国国家级、省(市)级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人与传承组织/基地等进行统计得出,当前我国国家级、省(市)级(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为29项和241项,国家级、省(市)级(2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31名和208名;研究认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着"两极分化"、"观念固化"和"创新不足"的问题,研究建议应通过建立统一的申报系统、标准的评审系统和规范的查询系统来进一步加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探寻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对中、日、韩3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武术、柔道、跆拳道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跆拳道、柔道传播与发展成功的因素及武术文化式微的原因。认为武术文化在竞技体育领域没能进入奥运、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开展不够普遍、在群众体育领域传承与发展主体的断层与缺失以及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的不平衡等现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可以归因为:社会转型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传统武术文化的脱节、改革开放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全方位接纳、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主体——农民职业身份的转变、竞技武术的商业化操作、传统文化中宗法制度的不利影响、对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管理失衡等,并据此对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哲学视野,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方法,对当代的传统武术生存语境进行解读.研究认为.当下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争议,传统武术和西方竞技体育的分歧,其实质是传统武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传统武术发展能否体育化以及如何体育化的问题争议.在传统武术这场争议与呐喊中,根据其表现可以分为传统武术文化保守主义、传统武术文化激进主叉和传统武术文化折衷调和主义.站在这三者背后的理论支撑就是不同的文化哲学立场.这三者争议的文化哲学本质问题就是文化能否变迁以及如何变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系统分析了当今中国武术发展趋势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了竞技武术的现状及其与传统武术的冲突以及传统武术的弱势状态。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整体性出发,实行国际与国内双轨的竞赛体制,并在国内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轨发展,才能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模式,才能有利于武术运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武医融合理论、中国武术运动特征以及适应人群等视角,探寻后疫情时代中国武术健康价值对于人类抗击疫情、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结论:中国武术给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是促进人体健康的一味良药,是有别于现代体育的身体行为,中国武术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健身需要,更加适用于提高中老年人身体免疫力。提出:倡导中国武术给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引导中国武术融入人们日常身体行为锻炼是后疫情时代发挥中国武术健康价值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一种智力成果,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但由于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并未明确将传统武术纳入保护范围,而保护传统武术的专门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导致出现武术遭受侵权而无法得到有效救济的现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推广。对武术文化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武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为武术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梅花拳是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创造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拳种,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蕴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武术保护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初见端倪,采用文献资料法,试从文化空间视角入手对梅花拳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路径选择:梅花拳的原真性保护,本土文化生态完整性保护,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传承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技术文化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武术文化是以为发展依托,以技击技术为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发展原点,在“无争”的思想引导下向着具有艺术性的套路发展,成为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审美观念下对技击的改造性的记录和情感性的表达。中国武术的独特文化魅力是在“打练统一”的习练方式中进行体认与感知的,对武术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体悟与表达诉说着武术“和而不同”的繁荣景观。  相似文献   

16.
竞技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本土和西方双重文化身份,如何对抗逆向文化冲击与适应新时代要求是其当代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文化冲击、逆向文化冲击、文化适应、文化再适应等概念出发,认为竞技武术当前处于原位逆向文化冲击状态。竞技武术体操化、舞蹈化、高难美新飘的技术风格,西式化的教学训练和赛事规程,以及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都与传统武术存在巨大差异,使其在面对逆向文化冲击时表现出种种“不适”症状。这与文化主体错位、母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有关,竞技武术自身亦没有做好“返乡”的文化准备。新时代竞技武术要坚守文化主体,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武术故事,强化文化身份认同;做好顶层设计和发展方案,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广东省高校开展比较好.武术项目作为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一个大项,是高校各路“武林高手”寸土必争的一个项目.以近三届大运会为例,对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竞赛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竞赛项目的设置、竞赛办法、奖励办法和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探求适合省大运会武术竞赛模式,旨在为省大运会武术比赛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而尚"中道",贵"和谐"则是这一文化的精髓。从历史一路走来的中华传统武术,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这一精神实质。从传统武术的动作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藏的中和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和谐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空间研究"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列斐伏尔、福柯、布迪厄、吉登斯以及哈维和苏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展开论述,使"空间研究"逐步进入社会学思想的核心。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及其对于武术社会空间的研究构想,探讨与剖析武术存在、发展的社会空间。指出:武术的实践空间可以描述为武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实践逻辑上表现为"武术生产"与"武术消费"之间的互动。在整个社会空间系统中,武术发展的实践空间体现为:武术的政治化生产与消费、武术的教育化生产与消费、武术的大众化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