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新进展进行分析,以洞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重新定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首位;改革体育专业的教学科研模式,加强体育院系与校内其他院系,以及其他院校之间的合作;改革体育专业学生的入学方式,使招生选拔向人才本位转变等内容是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转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设新型体育专业课程,增加基础课和选修课的所占比例;完善入学选拔方式,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录取方式多样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改革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以近几年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定位、旅游管理课程模式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几方面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创新,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训室为基础,校企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探讨高职体育教学的生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职院校教学的过程中,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学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的方向,能够加强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生命价值的提高。文章中对现阶段高职体育生命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几点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体育特色改革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目标开展富有特色高质量的教学特色改革。体育教学特色改革应以特色体育为中心,以密切结合学生专业为方法,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将体育公共选修课纳入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体育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意识,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求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新世纪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入手,研究认为只有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培养出适应当前学校、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检视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实然状态,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和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诉求,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指出了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对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未来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要向综合型高素质转变。国家近年来不断改革和优化教育体系,进一步将体育训练的重要性提到日程上来。高职教学努力将体能训练融入到教学中。体能训练在高职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既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也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体现。通过对体能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为推动体能训练在高职教学中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偏重技能人才的基地,也是为社会培养各类技术人才的摇篮。高职体育教学课程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具有新的特点和意义,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文章对当前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结合新时代体育教育的要求强化体育改革的深度,以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能力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其实施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工学结合模式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以航海体育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