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历史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从搏斗形式的“武”发展成为一种术道并重的“艺”的过程中,“气”是其“神韵”的源泉、“道”是其“精神性”的根本、“心”是其“妙悟”的基础.在梳理中国武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武术发展的终极追求,“道艺并重”是武术和谐发展的精神需求,“武艺兼修”是中国武术创新发展的原点和归宿,旨在为更好地认识武术的艺术特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竞争意识贯穿于中国武术发展的整个历程,不同时期根据对武术价值取向的差异,竞争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技、艺、道"作为武术延传中所容涵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沿革的历史进程中亦在不断演变。论文从竞技、竞艺、竞道三方面来探究不同形态的武术,并突出当代武术应该"技、艺、道"共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4.
摘要:国民文化心态综合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印记与传统文化的培塑,是一种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所持有的总体态度,容易受到社会心理导向的干预,进而对国民文化认知产生影响。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家族面子与武术的“入奥”追求,他人面子与武术“能打”的证明以及自我面子与武术的“优越”情结3个层面,探讨了当前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研究认为:不可兼容的中西文化差异,特殊的国民文化心态以及不全面的武术本土化认知,导致中国武术在对“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的时候出现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实现中国武术的体面发展应该坚守文化自觉的主张,加快武术现代化转型;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摆正武术的文化姿态;培育自尊自强的国民心态,确保武术的理性发展。惟其如此,才能从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看待武术、发展武术。  相似文献   

5.
摘要:为探究武术文化影响力水平,基于物质、行为和精神等文化结构层面制定测量指标体系,实证测量了中国武术文化影响力水平,并量化了武术文化影响力指数的区域分布差异及其解释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武术文化影响力的总体水平不高,武术文化影响力指数为7,武术文化影响力在国内处于三级水平(中等水平),中国武术文化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指数为3,处于六级水平(较低水平);武术文化影响力水平呈现一定的差异性特征;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是民众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民众很少关注武术竞赛活动,绝大多数民众有过对武术明星崇拜经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个人爱好”是民众习武的最主要目的,影视作品影响和自身需求是民众学习武术最初的想法;武打明星和公众人物是民众心目中认知程度最高的与武术有关人物;从总体上来看民众对武者的价值印象趋向于正面的评价;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喜欢中国武术但是不愿意参与武术习练,民众对武术的关注与身体实践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相似文献   

6.
摘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廓清长期以来关于武术技击的争议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技击神话、技击乌托邦、技击现实、技击辩护、技击伦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民国期间的两次“国考”到现代的央视体育频道“武林大会”的技击实践来看,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从而无法认识和承认自身;中国武术技击并非一味取巧,也有“什么都要练”的“泛和谐主义”;从文化三层次出发的武术文化分层来看,武术文化的核心从属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技击乃是武术技术层面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来界定与域外武技比较中的“我优他劣”并不合适;人们对技击欲望的无限追逐以及缺乏同步的德性训练,无法成为“有节制的人”,造成了对身体的损害;生存是武术的技击伦理,比试只是手段;囿于自身的想象,人们对待中国武术的技击观念难以超越自身所知,从而无法形“真正的自由意见”;当前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武术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给出一个武术的确凿定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冲突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严峻的挑战,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面临外来文化的渗透和挤压,全球化也为中国学习国外体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以中国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通过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冲突进行解析,提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共生的建议,以实现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和谐发展,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新的建议。研究认为:应正确处理武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中华武术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坚持“和而不同”的武术文化发展战略,旨在为中华武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以形成中国武术大发展、大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武术的本体,探究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历程和规律,总结武术发展存在问题与核心转向。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逻辑和哲学思辨角度论述武术本体走向与价值变迁。研究认为:武术本体是一个"技、艺、道"组成的整体,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技击属性、军事属性出现了淡化的同时突出了体育属性和艺术属性,并向多元化方向继续发展;武术本体价值的迷失是造成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从挖掘武术修身价值、适应社会大环境和回归文化之本等方面实现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了解和推广武术有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国家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为引领,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先行官身份、机遇、挑战和先行路径进行了系统思考。研究认为:国家“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中国武术文化海外交流与合作模式有效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武术文化国外认同效益的持续发力增添了新型动力源,中国武术文化彰显助推“一带一路”战略有序实施先行官身份同时,既面临有序做大海外市场、促进中国武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中国武术文化自身创新能力等机遇,又面临“共性文化”缺失引发的中国武术文化在地化传播受阻、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沿线区域武术话语体系失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武术文化协调发展支持机制不健全等挑战。构筑共性文化,找寻武术文化交流合作切入点,健全武术文化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机制是凸现新时期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武术文化,人类共享”理念的先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为理清传统武术文化与竞技武术文化的关系,为今后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该研究从文化学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展开对两者关系的探讨.研究结果认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存在差异,建议武术发展要注意掌握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分寸,以保证中国武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学校武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学校武术的开展情况来看,与武术的发展和中央领导对武术的期望相差甚远。通过对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学校武术开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进行探讨,旨在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校武术工作的开展,科学规范学校武术课程的教材体系,使学校武术工作能够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公众传媒的武术期刊,在现代意义上的武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中,有其特定的位置,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本文对武术期刊在武学研究中的任务与作用做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3.
摘要:由于受到视觉文化时代感性审美的影响,当代武术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倾向。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武术的发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传统与时尚”“技击与艺术”“文化与物化”等多维二元关系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只有坚持武术的传统并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武术传统的与时俱进性,才能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只有抓住武术的技击本质并通过多种艺术化形式表达出来才能满足全球不同地域异质文化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认同武术的文化价值并且积极的通过“物化”方式进行全球化传播才能将武术发扬光大,才能增强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大武术观”的理念视野,对武术的继承与创新或曰武术的“变”“常”问题的理性探讨,为武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解构传统入手,在深度考察武术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深化对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认识和把握。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是标识传统武术的通识准则,但是,同时还应兼顾传统武术的两大特质——一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活动领域明确,一是拳种是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来辨别和理解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是武术的一种出场形态而不是唯一形态,它内蕴武术传统,但是它不能囊括所有的武术传统。武术传统才是真正维系武术发展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大的中国而言,国家形象的构建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其国际传播在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总结为:武术服务全球健康,构建和谐正面的国家形象;推动文化输出,构建国家文化形象;体现中华文明礼仪,构建国家文明礼仪形象;拓宽外交渠道,树立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演绎东方艺术,凸显国家艺术形象;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以"武"与"舞"的融合,展现中国创新精神;驰骋国际赛场,增强国家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散打通级比赛运动员礼仪完成情况的统计与调查表明:1)散打运动员完成礼仪情况比较混乱,认识不很清楚,急需严格的专业培训加以规范;2)应切实重视武术散打礼仪教育,强化武术散打教育功能,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色;3)应加强竞赛中武术散打礼仪的研究,确定明确规范的礼仪内容与要求,注意在日常训练中强化武术散打礼仪教育,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整体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武术产业发展的条件与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条件及趋势,结合这些论述,指出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论述武术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一种文化后, 对武术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武术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运动,更多的是 一种文化的存在,是整体意义上的武术。武术运动,只是一种体育理念下的竞技体 育竞赛的武术形式,技术层面的关注和追求更多于文化层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人类学为视角,对地域武术文化在研究方法与视角、实践操作与运用、文化建构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认为人类学民族志的整体观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文化,以及逐步理解“文化”应成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田野中的逻辑”和“逻辑中的田野”告诉我们,学习“地方性知识”以及“他者”文化解读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实践基础;如何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去寻求人类文化的普遍法则与意义系统则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文化研究中探寻发现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彰显文化重构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地域武术的学术研究应更加注重微观的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力图实现武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学理层面的自由融通以及人类学民族志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从而尽可能的为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学理启示以及实践层面的学术引导。  相似文献   

20.
摘要:当代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问题是武术发展的关键所在,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知识动力学的视角分析了知识生产对于武术发展的重要性,从武术发展的本质、武术发展的动力、武术发展的方向三个层面深入展开知识生产对武术发展的动力促进作用。研究结论认为:知识生产是武术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武术的知识生产终将促成武术文化与其他体育文化的融合,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必将在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冲突、交融中变得更加丰满、健硕。试图通过对当代武术发展中知识生产作为主导作用的研究,实现对当代武术发展的全新探讨,从而使武术的未来发展能够把握正确的战略方向,实现自身文化体系的知识重构,进而推动新时期武术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